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别名:上元节、天宫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在我国近邻,朝鲜有吃“五谷,九菜”的习俗,在“正月大十五迎月”,喻会好事连连;韩国嚼“坚果”,喝“清耳酒”,燃“月亮屋”,围火堆起舞;日本中华街,可赏元宵花灯;而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舞狮奏南音;马来西亚,“抛柑(金)接蕉(招)”;新加坡“踩街”;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大巡游。
元宵节,各地风俗,有其同异。有:“门插杨树枝”,有迎紫姑;有“逐鼠”送灯;贵州苗族,有“偷菜节”;云南有“巴乌节”;福建泉州:元宵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舞宫灯、八结灯;台湾有少女灯舞;广东佛山,有万人行“通济桥”;佛冈有“豆腐节”,等等。元宵节,随时代变迁,发展到现代,但其主要习俗,仍长盛不衰;元宵节,自有其历史民俗,文化和经济实用价值。
元宵节,起源于原始崇拜信仰;燃灯习俗,来自于道教“三元”和佛教灯会。上古时代,民众持火把,在田间驱虫兽,跳舞祈祷好收成。二千多年前,秦朝就有元宵节;隋、唐、宋以来,元宵节更是盛极一时,通宵达旦。在西汉,元宵节已受到重视;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周勃平吕,“闹元宵”庆祝一天;汉武帝在甘泉宫,祭祖“太一”(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视作:正月十五祭祝天神的先声;司马迁将元宵列为重大节日。唐朝贺元宵三天,盛况空前;制作灯轮灯柱,火树银花。宋朝灯市,更为壮观;兴猜灯谜,官民男女,焰火灯山,杂耍狅乐,赏灯五天。明朝灯舞,鼓乐闹喧,精彩多巧,从正月初八至十七整十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清朝元宵,节期五天;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各种花灯,灯式奇幻;民间流行猜灯谜,元宵还增加了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元宵花灯,寄寓灯语。最初那天“张灯”叫“试灯”,十五为“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闹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花灯种类繁多,制作工巧;有仿照事物形象的:鱼灯、龙灯,虎灯、兔灯;根据民间故事编成的,“牛郎织女”“二十四孝”;均表现了忠孝节义与民族精神。民间灯笼与奉神有关,古时候,为驱逐黑暗恐惧,灯笼衍生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被赋于象征意义。闽南话“灯”与“丁”,发音相近;灯笼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逐邪平安。“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放在寺庙,籍以佛法,求一年平安顺利。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一盏“照田谷”的灯,观测一年水旱,期望丰年。“放天灯”,又称“祈福灯”,躲避盗匪,互报平安。唐李世民鼓动读书,元宵入学,把花灯带到学校,请老师点燃,称为“开灯”,象征前途光明。
元宵灯谜,起源春秋战国,诙谐规谏,叫“隐语”;汉魏称“谜”;南宋开始,将谜语写在灯上,成为“灯谜”逗乐。之后“灯谜”制作,讲求格式,需用巧思,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灯谜”有谜面,谜底,有提示(范围):打一什么;“灯谜”难猜,叫“灯虎”(文虎)。
元宵节,中国情人节!元宵灯会,男女相识结谊订情,与爱情连在一起,充满了浪漫色彩!“去年元夜时,月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绵绵不尽的思念!传统戏曲里,陈三和五娘,元宵赏灯,一见钟情;《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乐昌公主与俆德言,终于在元宵之夜破镜重圆。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历代元宵花灯,诗词韵味无穷。(隋)炀帝《元夕于通衢》,(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明月逐人来”。(宋)辛弃疾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苏东坡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唐伯虎诗:“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元)元好问《元夕》;(明)唐寅《元宵》;(清)阮元:“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不停”,姚元;“花间蝴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延长”。
而与诗词呼应的元宵灯联,或载柱子,镶挂壁灯,更增添了欣赏内容和节日情趣。贾似道:“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王安石:“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以妙联招亲进士。明成祖朱棣;“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安徽桐城,张英、张廷玉父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
元宵节活动自古就有放烟花,猜灯谜,赏花灯、耍龙灯,跑旱船、踩高翘,舞狮、押舟等世代相沿的民俗;元宵佳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了又一个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