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散文】七夕
作者:刘苏红(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0-08-25 15:02:06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七夕”,是个民间的节日。“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节,影响所及,远至周边近邻国家。

“七夕”节,起源于汉代,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06520日,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有很多别称和叫法,我国各地的七夕风俗也不尽相同,如广东就有“迎仙”“七姐诞”“拜牛郎”的习俗。

“七夕”诗词,优美动人。《古诗十九首》云:“迢迢牵牛星,姣姣河汉女”;唐代杜牧曰:“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的传说,经过口耳相传,戏剧影视的演绎,更加深入人心。“男耕女织”的理念,在中国这个农业国里,根深蒂固。

“七夕”节日,在这个时刻,天上人间演绎着神仙眷侣悲欢离合,一年一度越过银河,鹊桥相会的一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朝秦观《鹊桥仙》词,充满着浪漫的情怀,却也是现实的折影。

“七夕”,就是与“水”相联的故事。水多喻于女性,所谓“水性杨花”,指的是女人的性格,体态的婀娜。水围绕着山转,山则是男人的象征。水是柔软的,也是强大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常被运用于管理方面。中国古典“四大美人”里,貂蝉、西施、王昭君,花容月貌,倾国倾城,以此舍身报国,以姻联亲,是铁一般的不争事实,而所谓的“红颜祸水”,则是莫须有的罪名倒扣。昏君不思治国,沉迷女色,致江山社稷不顾,却硬生衍出这般滑稽。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虚化了“安史之乱”背景,给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痛苦,只是空攒了人们的泪水……

据言,“七夕”的水,很是特别。用“七夕”的水做饭煮菜,沏茶浸酒,泡腌食物,平时的水不能与之相比。“七夕”的水,用来存储,一年之内,都不会腐化变质,且如常甘甜清冽。

是耶非耶?是传统心理?还是事实如此?目前无法解释,也是存“谜”。

在“七夕”这一天,从子夜到清晨,太阳未出之前,人们不顾路途遥远,山道崎岖,去到水源之处。即使半夜三更,排队等候,也在所不辞。然后,肩挑手提,单车摩托搭载。人们乐此不彼,用器皿罐装,来承接运输这如甘露的圣洁的“水”。

以前的人们,近的汲水,多是去井里河边;而现在的井里河中,水流多受污染。如今的人们,住在城市高楼,出外接水,不太方便。“七夕”之时,也可在家里,在自来水管里,先放过一些水,再来用桶装水,那“水”也有类似效果的。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的“七夕”,就是在农历七月七日那晚,仰望星空,四顾旷野。一帮伙伴,约好来到谷塘低水桥边;待到零时片刻,小伙伴们从高处的河堤旁的庙仔坝上,“扑通”一声,一齐跳进家乡的河里,与水相拥同戏。

据说,在这时,七彩仙女,也会从天上降临凡间,径直而至河中沐浴呢……

童年的回忆,总是这般美好。

但岁月荏苒,不觉人生已过半个世纪。

如今又是,一年一度的“七夕”来到,“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