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去日本旅游,同行的伙伴总是“小日本小日本”不离口,你懂的,因为曾经的历史,所以对于同伴的这点小不恭,我们不会有意见。
来到人家的地方,当然要好奇地看看别人家有什么新奇之处。“小日本小日本”的声音不绝于耳,听着看着,慢慢地,这“小”从情绪的表达变成客观的描述。
到了日本,就深感我们常夸自家地大物博是说的大实话,至少在地大上,日本相比之下,是要汗颜的。作为游客,最为切身的感受是饭店,第一次走进大阪的一间餐馆,我差点就要笑起来,只见门与屋角之间的那块小空间,就被围了一个小隔间,挤着四个大男人在里面吃吃喝喝。如果是在我们的大中国,这块过度地带肯定是空着的,或摆着桌椅供人休息。过道与楼梯非常狭窄,餐桌不是榻榻米式的就是长长的条桌,省空间,客人紧紧挨着坐。螺獅壳里做道场,当然要挖空心思花样百出,才能功德圆满。就说那天去吃拉面吧,大家被安排在一长条桌前面壁而坐,客人间照例肩挨肩,各人面前有木板隔开自成一块极小的空间,用来摆放食物,面前开着一个小窗口,那碗拉面就从窗口送到各人面前。因为客人挨得紧,那碗面如何从背后越过“密不透风”的人墙送到目的地?所以他们就“小”中生智,面前开个窗。但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乍看坐在那里吃饭的一溜人,简直会以为是来到邮局、电信局之类的窗口,客人正在填写交费单。去一家店吃寿司,照例小小一间屋,集厨房与餐厅为一体,大家团团密坐,厨师就站在中间操作,“现场直播”,食材调料一览无遗,倒是让人吃得放心。而室内每寸空间充分利用,物品杂而不乱,挤而井井有条,一个厨师和一个帮手应付着十个客人,一切得心应手,显得格外轻松自如,美食一道道张驰有致地端上来,客人享用完毕,厨师和帮手毕恭毕敬地站在大门口欢送,一场餐事宾主尽欢。
从逼仄窄小的室内走出来,室内,人与人紧紧挤在一起,天空下,建筑物与建筑物紧紧挤在一起,一些见缝插针的建筑,窄小单薄得让人很替它的主人发愁如何使用它,不过几天来的见识告诉我们,不必替他们操心,如何对付有限空间,他们已练出百般绝技了。
日本人,一定没有边角料的概念,所有东西都是好宝贝,如果有一块小小的碎布,他们会把它变成一个拇指大的小玩具,我买了几个这样的袖珍玩具带回来,很能体现日本特色。同时戏谑地想,日本人对任何东西都会善加利用,想变成垃圾都难,这也是他们环境非常整洁的原因之一吧。
在京都吃了一餐颇为唯美精致的饭,味道好自不待言,食物和餐具从色彩到造型都美仑美奂,最主要的特点是万变不离其小,琳琅满目一小堆,各种小而精巧的小碟小碗,装着各种少而精细的食物,一个小碟子里放着三块泡菜,一个杯子盛着汤,一根竹签插着一块甜食,小碗里装着三四口米饭……我仿佛回到童年在过家家。想起大手大脚的我,每天拣菜洗菜时丢掉的“边角料”,饭后倒掉的剩饭剩菜,可以做出多少份这样的日式大餐?虽然各种食物量极少,但因为花样多,倒也足够吃得很饱。我一面细细品味着精致用餐的愉悦,一面对以往不够被我珍重以待的食物充满歉意。当食物摆上桌面,就是它们一生最隆重的谢幕演出,只要条件允许,让它们盛装出场是必须的,日本人做到了。这些装在精美碗碟里的“限量版”食物显得多么矜贵,唯其少,杜绝了浪费和厌腻的机会;唯其美,无形中让人珍惜;与我们吟诵“锄禾日当午……”的教育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的,美,也是一种最好的教育。
这次日本之行,见识了日本的种种“小”,总的来说,小得挺正能量的,没见到因小而乱了套,反而因小而生的巧思妙想令人赞叹。这样的小,不失体面,令人尊重。可见,客观条件的不足并不可怕,它反而激发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使一个国族充满希望。可怕的是因小而对大生出觊觎之心,进而去争夺,那才是真正的灾难,于人于己。有史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