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散文】还乡
作者:杨彩霞(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9-01-27 21:42:42

  

许多年没有回去那个小山村了,当我驾着车子奔跑在那乡间道路上时,心里的兴奋是我没有料到的。原本以为父母就是我的乡愁,他们跟着我住,我也就没有了对家乡的牵挂。但是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有想摸摸想闻闻想走走的冲动,才知道原来我的骨子里竟藏着对家乡深深的眷念,只是自己无暇去察觉啊。

也许是我白色的车子在乡村里特别显眼,一会儿就有看热闹的人来了。邻居大婶大姨们一个个来了,带着灿烂的笑容。那些曾经年轻的婆姨也生了白发,有的皱纹已经布满了额头、眼角,当我拉着她们的手细细地端详,她们都羞涩地说着“老了,老了”的话,话里却没有一点儿自卑。怎么能不老呢,我出去时还是个黄毛丫头,可现在儿子都已齐胸高了呀。虽然她们的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但我看到更多的却是洋溢在她们脸上的幸福安宁。

到了煮饭时间,和母亲要好的几个婶婶自动留了下来,洗菜的洗菜,杀鸡的杀鸡,帮母亲张罗着饭菜,招待很少回家的毛脚女婿——我的先生。先生早就准备了好烟放在口袋,对登门来的男士一律殷勤地敬上他的烟,虽然他听不懂我的乡音,但是也一个劲儿地哼哼哈哈着,博得了乡亲们“平易近人”、“没架子”之类的美誉,然后在我面前翘起尾巴沾沾自喜。乡亲们的热情是出了名的,像我们这种远道而回有几分薄面的必须有陪酒的,喝到客人醉才算陪到了家,母亲早已邀好了两三个男士做陪酒客。待饭菜端上桌来,陪酒客们轮番上阵,左一句“辛苦了”,右一句“辛苦了”,就只看见先生的酒杯爽快地一次又一次地底朝天。饭还没吃完,先生就不胜酒意,歪在了桌子边,两个人把他架上床去,事后他才说终于知道了热情的滋味。

以后的几天,有亲戚朋友陆续地请我们去吃饭,我们尽情地品尝着家乡的饭菜,吃着地地道道的土鸡土鸭,过着“口福”。儿子长到四五岁了,第一次知道了白花花的米饭是怎么来的,牛呀,猪呀,狗呀,都让他兴奋莫名。他除了吃饭时间,一整天都被邻居们的小孩带着到处去发现他口里的所谓“奇迹”,天天都玩成了个“泥猴子”。我呢,带着先生“指点江山”,曾经读书的地方啊,抓小鱼小虾的小溪啊,踩河蚌的池塘呀。说着东家吃饭西家睡觉,跑几公里去看场露天电影的事情呀,眉飞色舞的,似乎回到了童年,先生也饶有兴趣地听着,不时地问这问那。他亲历了我的成长环境,对于我是农民女儿纯朴热情的脾性也许会多几分喜欢和宽容吧,但愿他不再和我抱怨家里常常老乡盈门,不再说我善良得“傻冒”。因为我知道我是这青山绿水中长大的孩子,父老乡亲的纯朴热情我耳濡目染了这么多年,早已根深蒂固了,还有谁能让它改变?

我一家一家地去拜访我的乡邻,发现他们的日子还真是悠闲。砍柴挑水已成了过去,家家起了二层楼房,建了水塔把山泉水抽上来,厨房厕所都装了水龙头,一扭就有用不完的水。听说山上的树木没人砍伐,生长茂盛,又有了野兔、麻雀、黄鼠狼的踪迹。乡亲们似乎也知道了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他们告诉我的口气中也带着高兴:“好不容易又看见兔子麻雀了。”。我想他们以后应该不会去破坏生态,不会再把它们诛杀成桌子上一盘下酒菜了吧。

来到路边的一户人家,看到三五个老头老太围在一起打着牌九,不时听到开心的笑声,虽然只是一毛两毛钱的输赢,他们却乐此不疲。他们的儿子女儿有的上了大学工作后在城市安家立业了,有的在外面打工做着事情混得也不错,但没有几个愿意跟着儿女出去住的,他们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他们这样坚持,儿女们也就只好山长水远风尘仆仆地在节假日归家,千千万万个游子归家的步伐就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所谓“黄金周”、“春运潮”,虽然和父母相聚时间短暂,但也多多少少能了却心头的牵挂。

我母亲也不例外,她帮我带大儿子后,就坚持着一定要回来,我也不挽留。我知道她喜欢这样的自由自在,不用卷着舌头说蹩脚的普通话买菜,不用关在樊笼似的高楼大厦里透不过气来。她说我们喝的水里总有股怪味,吃的菜没菜味,走在街上还有人抢东西(她被人抢走过一条金项链,后来出去从来都是用手捂住口袋,当然更不敢戴首饰了),回到家都把门一关,老死不相往来,她说要是个孤寡老人突然得病死了被蛆虫吃了怕还没人知道呢。我只好无奈地听着她的埋怨,和她说这是城市的文明也好,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罢,像母亲这样的农村老头老太是无法理解的。我虽然也不理解,也不喜欢,但我已经习惯了,已经麻木了,也需要这样的生活,它能满足我洗脚上田跳出农门的虚荣心,也能满足我一切物质的欲望。

母亲在和我住了五六年后终于回来了,现在她喝着她的山泉水,喂一群小鸡,打一毛两毛的牌九,高兴着呢。我也回来了,但我知道母亲的归家是因为她想家,而我的归家是因为我想母亲。母亲说如果不是走不动了,她就一直在乡下呆着,而我呢,只要是母亲还在这里呆着,我就会不厌其烦地归来。人生就是一个轮回,我们曾是父母亲温暖巢穴里的雏鸟,他们衔食归来让我们羽翼丰满;当我们能健壮地飞出他们的巢穴,他们却又成了巢穴里嗷嗷待哺的雏鸟,我们又怎么能停下衔食的脚步呢?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