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时节,随民协采风团走进东莞茶山镇的南社村,开了一回眼界。说来我孤陋寡闻,身为惠州人,却不知近邻有这等胜景,实在惭愧。南社,有数百年历史的明清古建筑群,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系列头銜,目前是国家4A级景区。
古村很大,边走边停,天空高朗,蔚蓝澄澈,无疑给观赏增加了好心情。见惯城市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再见南社村,似曾相识的场景原来是电视电影里镜头的重现。村庄安静清幽,质朴典雅,仿佛一处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
这里明清的古建筑,囊括二百多间的古宅,是凝聚古人智慧的匠心之作:7米高、2米宽的围墙围绕的村庄,突显了自卫的功能,体现了百姓守护家园的意志。然而在贴近人们世俗生活的同时,又呈现出活泼的、多姿多彩的生命力。
围墙里可谓是功能齐全的小社会。酒肆、茶馆、糖寮、药铺以及戏台艺坊等生活设施一概俱全。那数百米长的水塘乍看就像一条河,可惜冬季是清淤期,无缘见画舟水中流连。水塘四周,祠堂、民居、庙宇等古色古香,中间一座典致的小桥,叫人脑海闪现烟雨江南的幻景,桥上亭亭玉立的女子,撑起油纸伞踽踽而行的美姿。
桥边一棵苍劲的古榕扛起了南社的冬天。它粗壮的树干,繁茂的枝叶,充满蓬勃生机。南社村人笑称,村庄整个布局如同一艘大船,古榕恰如帆。进得南社村来的人,顺着导游的手指往前看,方知比喻妙趣恰当,村庄真如一艘大帆船,那船正扬起风帆,载着全村人驶向幸福的彼岸。
南社以谢姓村民居多。从建筑风格的殊致和环境的和谐,可见谢氏家族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不寻常的迁徙历程。追根溯源,一是环境的因素,再是人文的因素。据说谢氏先祖宋朝时已经南下,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想必那时远离朝廷的岭南,一度成为动荡时局里落难的人们躲避的地方。诚然,是人文的传统支撑起家族的生存、兴旺和发展。他们聚族而居,团结一致,虽瓜瓞延绵、树有分桠,但仍共处一地,维系着族人的血脉亲情。故而,南社造就自己独有的神韵。
南社淳朴的民风,于人情日渐淡薄的城里人来说,是一首热情的歌,那是表达了南社人性格里的平稳、自信,自得其乐的情怀。良好心态是身心健康的前提,难怪村中现有80岁以上的老者100多人,90岁以上的寿星30多人,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采风团在村里呆了三个小时,村民听说来者是民间文化工作者,都以礼相敬,招呼众人免费喝茶,免费喝酒,还免费品香。
边走边停,在走走停停中突然产生一种感动 。这里3000多村民(加外来租屋者上万人), 都是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他们填充了本村的九座祠堂,分别命名:村史、婚俗、武术、忠孝、莞香等。而建于明朝嘉庆三十四年(1555年)的谢氏大宗祠,就是南社九座祠堂中最大的祠堂,成为族人祭祖和议事的地方。这些象征家族根脉的百年古祠,就是因为有村民代代精心的维护而没有湮灭在历史的尘灰中。
边走边停,听来古村新事润人心田。改革开放以来,村中致富的乡亲慷慨解囊数千万元修建古屋,加之当地政府文保单位大力扶持,拨款并每月检查,祠堂都是请有资质的古建筑施工队维修。值得一提的是,南社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资政第”,占地800平方米,通过修整开放,成为游人必到之处的古建筑。那里前后两进三开,廊房、屋檐都布满木雕,尤其前檐落地的花罩,由桃树、仙鹤、凤凰、雀鸟及花卉植物等木雕组成,相当柔美细腻,翘立飞扬,轻灵秀逸又极富艺术感。不能不让人佩服南社先辈追求生活精美精细和精致的气度,将生命的旖旎多姿置于建筑之中。
边走边停,南社处处皆风景。一座“大清康熙二十六年造”的古炮架在水边,旁边是一座小亭,坐着打米糕师傅和卖米糕的小妹,他们招呼游人边吃米糕,边听讲遥远年代匪患横行,南社人奋起反抗的故事。毋疑,从南社那棵500多年树龄的古榕,从南社古老的绞寮(榨糖作坊)那榨蔗汁的石碌,从那富有诗意的望月楼,那拂堤的古柳,还有水边竖立那一溜的功名碑,都可以推算,此时的村庄已是谢氏一族安身立命的美好家园,岂能容敌人来侵犯?!最终族人同仇敌忾守住了祠堂、庙宇、门楼、里巷、围墙、古井,甚至还有先人的古墓。保留至今的256处古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19处,多么不简单!南社,当之无愧为岭南古村落一颗闪烁的明珠。
边走边停,入景养眼。小寒时节的广东并不寒冷,民协女会员鲜艳的衣着似明媚春光,衬映着工艺坊灿若明霞的一树桃花,似洋溢着诗情的水墨画。人景印在风景里,语言织在风光中,别有一番田园韵味在心头。
风景总是族群而生,总会在我们转身后渐行渐远,但风景仍然存在着。于协会而言,学习南社挖掘本村优秀文化,合理利用资源更好维护古村落,对应了惠州民协近年认真挖掘古村、想方设法维护古村的课题。于个人而言,南社一行,虽然走马观花,却也获得一刻舒缓和闲逸。生活中,有些时光就是用来闲逸的。
(摄影:苗理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