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散文】驻鹤亭避雨
作者:范恒(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8-01-24 17:49:21

 

去过酥醪观几次,却一直都没有爬过观后那座山,也就是罗浮山的后山。我不知罗浮山滥觞何处,却对它心存神秘与向往,因它是百粤群山之祖,因一千多年前葛洪在此得道飞升。

这次来酥醪观我打定了注意,一定要去爬山。于是在午休后,我们一行五人直奔酥醪观后山而去。

石头砌成的台阶,已长了青苔,走在上面有些打滑,一看就知道来这里爬山的人不多。刚上山的路很陡,十几分钟后,就有点气喘呼呼,正想要歇息时,抬头就看见路旁有一座四方亭。铁哥、艳蓉和花姐已经很自觉地在亭子里坐下了。我走在后面,刚到坪里,不等进亭,铁哥大声朝我喊:“抬头看看,认识这副对联不?”我仔细看了看亭柱上的字,是外方内圆的小篆字体:且驻云中鹤,方为世外人,横批:驻鹤。寥寥几字,也得益于在镐哥那里蹭来的“墨水”,不然真不认识。至于对联是什么意思,我没有细究,却觉得这亭子修得真是地方,既有雪中送炭之德,也有锦上添花之美,正累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歇息兼赏景,两全其美。略休息了两分钟,我们继续往上走。没想到,上面的路越走越平坦,再没有陡坡,所以我们的脚步越走越快了。“要下雨了,下山吧!”张总在后面喊。我们都听见了,可是往前走的脚步却没有停下来,因路好走,时间也还早,我们很想走到顶,去看看山顶的风景。我看着这阴沉的天空,知道确实是快要下雨了。艳蓉和花姐都说带了伞,我也有一把小太阳伞,如果下小雨就不用担心了。听说都带了伞,没有后顾之忧,铁哥的脚步越发快起来。不一会儿,一直跟在我们后面的一个瘦高个穿白T恤的男孩还超过我们,走到更前面去了。

山中的雨说来就来了,跟玻璃珠子洒进盘子里一样,滚圆结实一粒落下来。我不慌不忙拿出太阳伞撑开。花姐也拿出那把比斗笠大不了多少的小太阳伞。艳蓉在背包里找伞,可是翻来翻去,也没有找到伞,最后嘀咕了一句:“哦,放在车里,忘记拿了!”铁哥无比失望,学着艳蓉之前说话的口气奚落道:“没事呢,我有伞!”说完以最快的速度往山下冲去。艳蓉有些愧疚,不吭声,还好她自已带着一顶大太阳帽,遮头是没有问题的。在林中穿梭,雨滴经过浓密的树叶再落下来,不似敞地下那么密集,所以我们的小伞还是有点管用。我们快步下山,朝半山腰那座“驻鹤”避雨亭而去。

铁哥最先冲入亭中,我最后。等我进入亭中,才发现张总不在,铁哥说他已经冲下山去了。我擦干手上的雨水,朝亭中看了一眼,发现除我们之外,还有七个人在亭中避雨。两个年轻的妈妈和一男青年带着两个四五岁的男孩,还有两个女孩在另一边说说笑笑,她们说的是客家话,隐约听出是在说这个亭子建得很是地方。这七个人应该是在下雨前就已经进入亭中避雨了,因为他们的衣服看起来没有被淋湿,心情也蛮不错。我拿些纸巾给艳蓉和铁哥擦脸上的雨水,艳蓉因戴了太阳帽,只淋湿了衣服的后背,铁哥的衣服裤子淋湿了大半,他自嘲笑道:“还好,裤裆是干的!”我们哈哈一笑略过。不一会儿,越过我们的白T恤瘦高个男孩也冒雨从山上下来,跑进了亭中,雨滴从他前额的头发尖上掉下来,他甩了一下头,抖了抖身上的雨水,站在一边看手机。又过了七八分钟,雨越下越大,看不出有要停的趋势。两个孩子围着亭中间地面上的太极图转圈圈,打打闹闹,我们各自谈论不同的话题。

亭外的碑上刻记,这座四方亭是由一对夫妇捐建。亭子的四周种了一圈红豆杉树,我们几个热烈地谈论着红豆杉的珍贵和用途。红豆杉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生长比较缓慢,但是寿命比较长,它有驱虫、抗癌的作用,因为繁殖慢、难,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艳蓉听我们这么说,直接去数红豆杉树了,“11棵,一心一意。”她数完,自带解释地报数。

在我们谈兴正浓的时候,从山顶上又下来两个人,一男一女,穿着情侣装,约40多岁,女的带着眼镜,身材姣好,男的微胖。当他们走进亭中避雨时,我们无一不认为没有必要了,因为他们一身看起来没有一根干纱了,避雨也不起什么实际作用了。十多分钟的大雨足以淋湿一片森林,何况两个如此小的人。那男的穿了一条乳白色裤子,干湿一眼分明,已经是全身湿透。铁哥呵呵地笑着,还凑近前去看了看,略带调侃说:“比我还惨,就屁股蛋蛋那里有一小块干的了!”我抿着嘴巴没有笑出来,确如铁哥所说,仅剩下屁股下面一个巴掌大的地方是干的。毕竟淋雨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我忍住了笑。那男的看起来性格比较乐观,哈哈地笑着,女的从始自终一言不发,淋湿的衣服紧贴在身上,显得她的身材更加凸凹有致,她往亭边上站了站,也不与我们搭话。花姐问那个男的:“你们走到哪个位置,到顶了吗?”

“过了橘林,快到小溪边了。”男的说。

“山顶在哪,哪里是终点?”铁哥问

“一般我们都只到小溪边就返回。这条路可以一直通到罗浮山前山,但是要走12个小时,且后面那段路不好走。”看来这个男的经常来,对山路很熟悉。

原来如此,我们总算搞清了山路的去向。

这时小小的亭中共有14个人,不拥挤,却也宽松,雨下得有点大,从外面飘进来,落在亭里石板座凳上,坐不了人,只能都往中间靠。

我们继续聊前面的话题,谈论着捐建亭子的夫妇,正在避雨的我们觉得这对夫妇确实是做了一件积德大善事,给爬山的人歇息、遮阳、避雨。

“你们猜,这座亭建了多少年了?”铁哥突然发问。

花姐说20年。铁哥说15年。艳蓉也说是2000年左右建的。我看了看地面和大理石座凳,说是2008年左右建的,不超过10年。我刚说完,艳蓉就要冲出去看碑揭谜底。铁哥拉住她说:“别急,等雨停了再去。”艳蓉挣脱铁哥的手,撑着雨伞就下了台阶。真是一个好奇心强烈的女子,风雨无惧!不到半分钟,艳蓉笑盈盈地回来,说:“我们都错了,是2012年建的。”呀!我们同时惊呼!都说出了各自心中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

花姐是根据红豆杉树的大小来猜测的,这么大的红豆杉至少要长20年。

艳蓉是根据围绕四方亭砌的一圈围墙猜测的,围墙上长了绿苔,有些古旧感了。

铁哥是根据亭中围栏靠背推测的,他说这种仿木铁艺是2000年以后兴起的。

我是根据地板砖和长石板凳判断的,这种人工大理石是在2010年前后流行的。

结果我们都没猜对,倒是打发了时间。十多分钟又过去了,雨没有要停的意思,下得很正经。

十多分钟后,最后进来的那对夫妇先冒雨冲了出去。铁哥说:“本就不应该进来,已经湿透了,站在这里更容易着凉,还不如早点回去。”

雨稍微小点的时候,带孩子的几个人打着伞牵着孩子也走了。那个白T恤男孩用手遮着头也跑了出去。亭内就只剩下我们四个和那两个姑娘。

半小时后,一个男青年手里拿着两把雨伞从山下上来。显然是给那两个姑娘送伞的,因为我们都不认识他。我注意到了,是一把折叠伞和一把长勾把男士用大雨伞。我嘴巴嗫嚅了一下,本想说什么,但看姑娘们接过伞,和男青年一道走出了亭子,说到喉咙的话我又咽了下去。已经走到坪里的打着大伞的一个姑娘突然回头对我们说,你们跟我们一起走吧,我可以带一个人。好!这正是我想要说的,花姐立马跑过去和她共伞。铁哥和艳蓉撑我那把太阳伞,我打花姐那把“大斗笠”。这样就正好够了,而雨已经小起来。

几分钟后,我们下得山来,和姑娘们互道再见。

大爱一座亭,小爱一把伞。风雨何惧?!

 

 

避雨的驻鹤亭.jpg

避雨的驻鹤亭(摄影:李运花)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