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个家长,有两个小孩,大的儿子去年读大学,小的女儿今年读初一。每次开家长会基本上都是由我参加,因此接触了很多学校和老师,对教育就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其实在老师面前说教育无疑是班门弄斧,但有一句话叫谈恋爱的人智商为零,而我呢,谈到儿女智商就为零,所以戴校长一叫,我就来了。
先说说我儿子的基本情况:他去年高中毕业,高考的分数是六百一十二分,只能算中等偏上;他的真实水平我认为应该在六百二至六百四之间,他太想考好了,结果考得不是很理想;但他是所有老师公认的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几乎获得学校所能获得的所有荣誉;从初二到高中毕业,他都是班里的班长;所有教过他的老师对他都赞誉有加,高中的班主任更称他为老师的左右手;现在就读北京一所高校,当我还在担忧他是否适应北京的大学生活,仅仅两个月,他就作为学生代表出现在凤凰台的《世纪大讲堂》和《一虎一席谈》的电视节目里,让我倍感欣慰。我觉得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就是最大的成功。我为儿子感到自豪,也因为我的儿子,我才有幸在这里和各位老师交流。
说到教育,我的理解首先是一个爱字,爱是一切的基础:学生爱读书才会刻苦;老师爱学生才会用心;家长爱孩子才会为孩子创造一切学习条件。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么说也过于空泛和一本正经了,或者反问:家长爱小孩、老师爱学生不是天经地义吗?其实我们知道爱是有程度的,孩子在做作业,家长却在旁边打麻将,你不能据此认为这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小孩,但他的爱显然是不够的。我曾和戴校长随意说起对教育的一些看法,戴校长马上敏锐地察觉这些内容也许对老师有用处,不管结果如何,如果不是戴校长对教育的热爱,我是不可能站在这里的。
前段时间,女儿的班上来了一位实习老师。仅仅上了一个月的课,离开的时候,她给班上的学生写了一封充满情感的信。信很长,我估计有四千多字,我简短地念一部分:
“写给107班的学生
实习时每一天都期盼周末快点到来,期盼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觉,实习的日子实在太累了。终于,实习结束了,想到今天不用上班,此时感到的却并不是轻松,更多的是不舍和难受。到现在为止,可能还有107班的孩子不知道我走了,因为我并没有和他们正式道别。一直想着该以怎样的方式和他们说再见,但最终还是选择悄悄地离去,我害怕离别的场面,害怕管不住自己的泪水,也害怕扰乱我的学生们的心,所以我最终选择了这种方式离开。我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总感到自己有点残忍,就这样悄悄走了,虽然我有太多的不舍有太多的放不下,可最终还是得离开的,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吧,孩子们。
我注定是过路的风景,不是你们的主题曲。不轻意间,我闯进了你们的学习生活,一直在想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我给你们带去了什么?我的离去又会让你们失去什么?一遍遍试图说服自己:我并没有那么重要。可泪水还是在眼眶中打着圈圈。看到高育超的QQ签名,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起一首歌——《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想说:107班的同学们,你们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中间用巨大的篇幅点评了差不多三十个学生:
“工作认真、责任心强、上课积极发言、很有领导风范的班长陈嘉豪,谢谢你,这段日子帮了老师很多忙,辛苦了,祝福你,愿优秀的你更加优秀,也希望你更加快乐;
热情爽朗、爱画画的小伙子郑创兴,谢谢你帮我保管凳子,让我每次去到教室有种归宿感,喜欢你傻傻的笑容,但愿你能成为出色的画家,也希望你能在学习上找到方法找到兴趣,祝福你;
头发超级有型的、经常因为讲话而挨批还笑眯眯的高育超,你乐观、宽容,希望你保持这种良好的心态,也希望你能不断改进自己,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我并没有给你太大的帮助,却能在你心中留下美好的形象,真的很高兴,也谢谢你,祝福你。
图图,怎么说呢,你一开始给我的感觉是个非常勤奋学习、老实又能干的小伙子,后来发现其实你也很能吹,脑子里满是稀奇古怪的想法,还会坑老师,呵呵,如果再有机会当你的老师,定要好好训训你(开玩笑),你是一个很不错的男生,加油吧!
……
老师最后这样写道:
“你们很可爱,也有些调皮,很多新花招,很多流行语,很多古怪的动作、表情,很有青春的活力,看着你们在压力下快乐着,我很欣慰,而有时看着你们挨批,我会为你们感到心疼,老师喜欢你们每一个人,你们每一个人都是最棒的,加油吧!愿你们有个美好的前程!谢谢你们给了我这段美好的回忆,我会珍藏,我会想念你们祝福你们的。加油吧,孩子们,你们的未来不是梦!”
看了她的信我非常感动!我们从中可以强烈感受到,这是一个对学生充满爱心的老师。我立即让女儿给老师发去一封短信:“老师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任何小孩成为您的学生,都将是一生的幸运。”大家请注意,同样是这些学生,他们的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却是这样说的:这是她从事教学二十年来所遇到的最差的学生。然后用两个小时罗列出学生的种种不是,言词充满怨气。女儿的班成绩很差,我完全相信班主任说的都是事实,但为什么两位老师的态度截然不同呢?在对比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不一样的。
下面从我儿子成长的一些节点上说说我的想法和做法。
小孩长大了就要受教育,除了学校的义务教育,现在还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很多家长都会让孩子去学习一些课外的东西,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过也有反对的意见,认为这是拔苗助长,扼杀孩子的天性。我认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我儿子六岁的时候,我让他学了两样东西:乒乓球和小提琴。儿子从小体质很差,长得非常瘦弱,我让他到体校打乒乓球是为了锻炼身体,同时还希望他读书时能够参加学校运动会,这对他的自信心会有很大的好处,毕竟学校的运动会也不是人人能够参加并取得好成绩的。学习小提琴则是为了让他接触古典音乐。音乐有很多种类,为什么要学习古典音乐呢?我认为古典音乐就像书籍里的世界名著,是经过历史考验的经典。我经常打一个不很恰当的比方:你在惠州说古典音乐可能会被人取笑,你不知道周杰伦王力宏人家会说你落后,但是,如果你一旦有机会进入较高层次的社会,你不懂得古典音乐就真的是落后和被人取笑了,而一个小孩子谁又知道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呢?从小接触古典音乐还因为古典音乐具有一个特性,它不是你觉得有需要了,想喜欢就能喜欢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熏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儿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上来了位新老师,一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小姑娘,她可以说是我儿子的恩师。她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猛夸孩子。她对我说,你的儿子非常优秀。有些赞语连我听了都脸红,儿子并没有那么好,但小孩子在小学阶段却正是需要这种大量的赞美和鼓励的。无数的事实证明,赞美和鼓励是对小孩子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午才一点多,儿子就背上书包要出门,我问他干什么,他说要去学校,我告诉他这么早学校还没有开门,他却说要到大门口去等。儿子每天都渴望到学校,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成绩也出现了飞跃,小学毕业获得了全校第一名。
初中我儿子幸运地在一中就读。大家知道一中是惠州的名校,名校当然是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但我知道,很多普通学校的老师是不服气的。他们认为,名校把好的学生都收去了,言外之意就是这些好学生给谁教也一样出成绩的。这种看法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全面。我举个例子。我儿子上初中第一天放学,我问他当了什么班干部,他说没有,我认为当班干部对自信心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就去找他的班主任,班主任是教英语的,我说我儿子的英语很好你能不能单独测试他?结果第二天儿子当上了英语课代表,但老师并没有撤掉原来的英语课代表,而是两人并列,这是非常人性化的做法。班干部不过是个虚衔,但对孩子成长的心理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的女儿同样遇到这个问题:她小学一年级当了个美术小组长,到了二年级竟然被撤掉了(原因我不想去探究),还好,女儿只是苦闷了两天,但我知道她是非常伤心的。从处理这些小事上我们就能够看出一个老师教育水平的差别,它与在什么学校并无关系。
到了儿子读初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该不该给儿子安装电脑。现在装电脑当然不是一个问题,但那时的电脑充满色情和暴力,电脑的必要性也不如现在,老师对此也莫衷一是;儿子现在正处在青春期,电脑上那些色情暴力会不会影响到他呢?这件事就让我非常纠结。有一天,我和儿子走在街上,正要穿过天悦后面的一条小路时,儿子拉住了我,说是红灯。几年前天悦后面的那条小路人车稀少,并没有多少人去遵守那里的红绿灯,儿子却坚持要等到绿灯才通行。看到儿子如此自律,我当即决定给儿子安装电脑,而且还要装到他的房间里。我想,儿子会接触到那些色情和暴力,但我相信他一定能够战胜那些诱惑,这样要比头脑为一张白纸更加能够适应将来的社会。
初中毕业,儿子很顺利地考上一中重点班。到了高二有一个分科问题:如果是偏科,这问题就很简单;而我的儿子文理都差不多,我就让他自己去决定,但需要说出理由。他考虑之后告诉我要选择理科,理由有两条:第一是文科好的大学少;第二读文科将来找工作困难。但我并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大学的多与少是相对的,而且很多成功的人士并不是从事他所读的专业,与就业并无必然的关系,所以我认为理由不充分,让他再去思考。过了一段时间,他告诉我,还是决定选择理科,原因是:文科是形象思维,可以用一生去学习;而理科是逻辑思维,基础的东西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我听了非常高兴,并全力支持他。其实选择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思考和正确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陪伴儿子成长的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做法,不管对与错,希望能起到一点借鉴的作用。
最后我想向各位老师推荐一本书,叫《窗边的小豆豆》。我认为每个老师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和教育的书,关键的一点是,这本书妙趣横生,非常好看。新华社是这样评论的:“《窗边的小豆豆》能够引起无数人共鸣,在儿童教育的方式上,给成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这本书一经面世,立即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被评为“世纪最有价值图书”。作者黑柳彻子,日本一位女作家。
谢谢各位老师。
说明:2013年年初,东江中学的戴飙校长曾邀我暑假到学校与老师交流,为此我写下这篇发言稿,后因故取消,所以这只是一篇夭折的发言稿,但因为发言稿记录了我儿子成长的点滴,所以也将其收录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