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惠州市惠城区人,出生于书香、小康之家,世居府城六角巷,今年已是83岁高龄的老叟。在少年时期,曾经身受抗日战争八年离乱之苦、惠州城沦陷期间家破父亡、饥寒交迫并一度沦为难童的窘境。劫后余生,国仇家恨,没齿难忘。在青年时期,曾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腐败,官场的贪赃枉法、迫害老百姓的种种罪恶行径,深恶痛绝,并身受其害,至今记忆犹新。解放后,惠州与全国各地一样,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家乡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国家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欣欣向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形势一片大好,令人欢欣鼓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丰硕成果,世人瞩目,震惊全球。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人内心感慨万千。由于我生在惠州,长在惠州,对家乡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及民间故事传说等接触较多,怀有浓厚感情。很多陈年旧事,通过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至今尚不能忘怀,印象非常深刻。这为我撰写惠城文史资料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但由于我正式退休前工作比较繁忙,加上写作水平不高,故一直懒于执笔。 在2001年春,一次偶然机遇,与惠州市惠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邹永祥一起品茗相聚,彼此一见如故,交谈甚欢。在闲聊中我提起1948年秋曾遭遇原惠阳县国民政府抓壮丁强拘进新兵集中营,最后用钱赎身才获得自由的一段辛酸往事。他听闻后认为是难得的“亲历”之事,邀我抓紧撰稿,以留下史料并教育后人。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答应下来。不久我便以“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为题,将当年事件的全过程如实披露,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政府迫害人民群众的罪恶行径与黑暗腐败。文稿被《惠城文史》采用发表后,同年6月,本人荣幸地被惠城区政协聘为《惠城文史》特约作者。2007年7月,我再次被聘为“惠城区政协特约文史委员”,从此,我便与《惠城文史》结下不解之缘,把撰写惠城文史稿列为退休后的主要任务,并一发不可收拾,笔耕不辍。 笔者自2001年夏开始撰写惠城文史稿以来,寒来暑往不觉已历十年,先后撰稿39篇22万多字。此外,作为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还深入到群众中去采集整理了一部分流传甚广的惠城民间故事传说及笑话等共58篇7.7万字。现应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惠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 本书在采集资料和编写过程中,承蒙各位亲朋好友热情帮助、提供素材,特别是 作者简介: 杨维俭,男,惠州市惠城区人,192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1947年8月高中毕业后,在惠城任小学教师三年,1950年7月参队,先后在博罗县及惠阳县中国人民银行任行员、副股长等职二十多年,曾被聘为博罗县原《罗浮山报》特约通讯员及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主编的《广东银行通讯》通讯员。从1973年起,历任惠州市二轻工业局主管会计、财会股副股长及股长等职,技术职称会计师:期间被聘为惠州市业余会计学校兼职教师及二轻工业会计培训班主任,并当选惠州市工业会计学会副会长。1989年7月退休后,返聘到惠州市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历时十年,先后任该所审计部经理及副主任会计师等职,并获财政部审批,评为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2年6月至今,被惠州市惠城区政协委员会聘为《惠城文史》特约作者、特约文史委员,是惠州文化研究会顾问、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会员、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