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独具特色 异彩纷呈
作者:袁治平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8-19 10:19:31

 

《惠州志·艺文卷》第二编中的《诗词联语诗钟选》和第五编《民间文学作品选》,荟萃了惠州地区的民间歌谣、民间熟语、谜语和方言诗、民间故事传说、对联和诗钟,挖掘整理出惠州地区民间文学的精华,使该书在突出地方性、史料性的同时,更增加了可读性。

追求齐全完整是该书民间文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特色。以对联为例,由于自然灾害和纷飞战火,惠州许多对联早已荡然无存。但是,编纂者经过艰辛努力,收集了对联152副,其中许多早已毁于战火的木(石)刻联都被一一录入书中,如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太白酒楼门联:“太上岂忘情,喜看佳偶来临,美酒不辞千盏醉;白头征好合,再爱夕阳返照,锦衣摇映满江红”等。更难能可贵的是,该书收集了历代名人撰写的关于惠州的对联,包括江逢辰、伊秉绶、宋湘、梁启超、邓演达、孙中山、蒋介石、郭沫若、许德珩、李一氓、秦生等名人对联,例如1925年时任东征军总指挥的蒋介石撰写的追悼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攻惠阵亡将士大会联:“一鼓克天险惠城,取义成仁,长留浩气;余事为后死本责,鞠躬尽瘁,共建殊勋”。

该书民间文学部分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地方特点突出。民间文学由于大多数在民间口头流传,因而有许多是各地通用的,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地方特色。而本书的编者在这方面特别注意,收集的作品强调惠州特色。一是地理特色,如第五编第六节《地名歌》所载的《惠州府城地名歌》,就包含了金带街、秀水湖、尔雅巷、长寿路等数十个惠州市区地名;《东江水路歌》,包含了从惠阳出发,经泰美、古竹、蓝塘、河源到龙川老隆这一东江河段的数十个地名。又如第七节《民谣》中的《鹅城谣》,回应了惠州称鹅城的传说,并唱出了鹅城四面环水,如鹅浮于水中的特色。二是语言特色,惠州地区的主要方言是惠州话,该书许多歌谣如《卖歌》:“沙糕,卖死唔转本,头拿顶到损,脚趾行到短,行到平湖门,打泻沙糕”;以及《惠州细女歌》:“惠州城内多细女,朝朝扌亥水到西湖。正放下桶梁洗净脚咧,又问明朝割草无?”其中的“头拿”(头颅)、“扌亥 水”(挑水)都是地道的惠州话,换到粤方言或潮汕方言地区则无法唱了。

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既有丰富的人生哲理,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该书民间文学部分的第三个特色,其中不乏思想性、艺术性甚高的佳作。例如冯毅甫所撰《咏惠州西湖长联》,上写鹅城风物,下写惠州历史,气魄雄伟,文辞富丽。又如俗语:“十赊不如九现,九现不如八到腰”,说的是小本买卖,与其给人赊帐,不如九折、八折即时兑现,这种经营理念至今依然有可取之处。书中许多作品可读性、趣味性强,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方言诗《咏摆路祭》:“为贪猪肉斤零四,忙向街心乱磕头”,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清末民初惠州的吊丧风俗。方言诗《一条油炸鬼》:“一条油炸鬼,三杯老神茶。若逢知己友,终日打牙花”,把旧时惠州平民百姓饮早茶的风俗写得出神入化。还有民间故事传说《叶梦熊不怕鬼的故事》、《邓演达智抄碑文》等,都既有教育意义,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原载《惠州日报》,作者为原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惠州志·艺文卷》由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惠州市民协会员邹永祥、吴定球主编,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