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43年心血结成《瓯船渔歌》
作者:朱如丹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10-15 23:05:08

 

苏方泰经营的海边餐馆墙上,挂有不少他的获奖证书和演出照片。

 

 

在惠东,生活着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社会群体——民(亦称瓯船渔民),他们是先秦时期越族的后裔,世世代代活动于南海之中,浮家泛宅,把舵扬帆,随潮来往,捕鱼为生。越人下海为后,处境危窘,成了一个灾难深沉的群体。渔歌,是当地民为抒发内心情感,诉说日常生活和表达生产劳动情景而创作的歌曲。惠东老渔民苏方泰,用了数十年时间,收集了上百首惠东渔歌,集结成一本小册子——《瓯船渔歌》,今年上半年,更是创作了《瓯船童年》组歌,“希望大家读后能参与抢救、保存、创新、推广传统渔歌这方面的工作。”他说。

 

三年级后辍学,跟家人出海捕鱼,唱渔歌赶走疲惫

今年60多岁的苏方泰是惠东县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新村村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在海上捕鱼的渔民,渔船是他家,家就是渔船。他在渔歌熏陶中长大,儿时的他就会唱渔歌了。

苏方泰10岁才开始上学,读到三年级,父亲认为他识得几个字,不用再念书了,要学会打鱼,日后养家糊口。捕鱼是件苦差事,海风吹太阳晒,皮肤黝黑黝黑,拉网更是力气活,一天下来精疲力尽。只有唱上一通渔歌,苏方泰才感觉浑身舒坦,力气倍增。

喜欢渔歌的苏方泰通过努力自学成才,会拉二胡,会唱渔歌,还学会写简谱,还清楚哪种调子属哪个曲牌。他将父辈流传的渔歌一首首收集记录下来,在夜校教渔民唱渔歌。当年很多艺术家到港口体验生活和调研渔歌时,都会向他了解情况,这也让他有机会接触了王广德、崔金书、郑秋枫这些专业音乐人。苏方泰把作品拿出来向他们求教,有了专业音乐人指导,他能够创作复杂的曲子了。

 

租住孤岛创作大量渔歌,回到港口后收集整理渔歌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他放弃了小学教师的工作,毅然出海捕鱼。2000年起,他去伶仃洋捕鱼时,在孤岛上租住别人的房子。这期间,不下海捕鱼时,他就在屋里写渔歌,这是他创作的好时候。《海滨家园》、《思念小渔村》等歌曲就是在孤岛上写的。

苏方泰觉得,能想出歌来,比吃什么都快乐。孤岛环境清静,使他能够静下心来。《思念小渔村》完全是有感而发,因为他和很多渔民在孤岛上一住就是几个月,很想家和亲人。在大海上漂泊的日子,在打鱼的空隙,苏方泰也会坐在渔船某个角落,静静地完成他的作品。

一直到2007年,苏方泰才返回港口生活,没下海捕鱼了。从此,与渔歌更是形影不离,他把大量心血都用在渔歌整理和创作上:收集整理创作渔歌,到北京上海广州表演,到中央电视台录像等。

通过众人努力,惠东渔歌陆续在全国唱响,获得一系列奖项:2006年5月,惠东渔歌入列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入列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方泰在渔歌音乐上收获颇丰。在他经营的餐馆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镜框,上面有他近年创作渔歌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获奖证书,有他演出的照片。2012年,苏方泰参与演唱的《渔家世代向海洋》在2012广东省渔歌精英赛暨全国渔歌邀请赛上荣获金奖;在第三届广东珠三角咸水歌会上荣获表演金奖;还参加过广州亚运会、省运会期间举办的文艺展等。苏方泰还荣获2013年度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

 

嗓子坏了后写渔歌,上台表演时拉二胡伴奏

到了34岁时,苏方泰唱不出渔歌来了,他说嗓子喝酒喝坏了。不能尽情唱歌,他就写渔歌词曲给大家唱。上台表演时,他就拉二胡伴奏。不久前举行的惠州市第二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苏方泰与几位渔民表演了两首惠东渔歌。光着脚拉着二胡的苏方泰,与几位身穿传统服装的渔民,深情演绎了原生态渔歌《海底鱼虾捕不完》、《一碗鱼虾一碗春》。

为了参加这次演出,苏方泰自掏腰包带渔民排练,带她们去演出。演出的服饰和乐器,也是自己掏钱购置的。演出当天,苏方泰因为痛风,脚肿了起来,他忍着痛,坚持参加演出。

正是靠着这股锲而不舍的精神,苏方泰在音乐上收获颇丰,他创作了《平海渔歌》一书,为人们研究和学习渔歌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他还根据记忆整理了一本原生态渔歌《瓯船渔歌》。如今,他是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惠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惠东县音乐家协会理事。

《瓯船渔歌》收集的时间很长,从1965年至2008年。似一弯细细月牙的瓯船,承载着船家四处漂泊的生活,这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渔家自己才能体会。当年参与《瓯船渔歌》这本小册子编录、记谱、演唱的几位老师王广德、苏墨水、苏带心已去世,苏方泰更觉得《瓯船渔歌》的珍贵,也觉得惠东渔歌的传承越发重要。

从去年下半年起,苏方泰就构思创作一组有气势的组歌,计划用组歌形式描述渔家解放前的苦难生活以及解放后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改革开放后沧海桑田的变迁。这里包含有原生态渔歌,以独唱、轮唱、二重唱等形式完成,还有朗诵。今年上半年,苏方泰创作的组歌《瓯船童年》初稿已完成。他计划等《瓯船童年》修改完成后,由惠东县港口中心小学演唱团进行表演。苏方泰希望,能在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栽种一颗渔歌种子,希望这些孩子能把渔歌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何为瓯船渔民

瓯船渔民又称“家渔民”。“瓯”和“蛋”(又作延虫)都是上古时代就存在的族群,他们早在商朝初叶便已活动在我国岭南和东南沿海,以捕鱼、采蚝为生,时称“瓯人”或“越瓯”。后来发展为当时南方最为最强大的政治军事实体——— 南越国。秦汉之际,瓯人又分为“东瓯”和“西瓯”两大支。“西瓯”活动在岭南的粤西至苍梧一带;“东瓯”则主要活动在浙南、闽南和粤东沿海。他们因不甘屈服于各朝天子而饱受战火摧残,被迫世世代代活动于南海之中,浮家泛宅,把舵扬帆,随潮来往,捕鱼为生。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属“民”,从福建、潮州一带迁入,分布于平海、稔山等港湾。“民”长期过着海上漂流生活,极少上岸,游居于浅海中,生产单一,唱渔歌是他们最大的娱乐和精神享受。

 

《瓯船渔歌》歌词摘录:

一、南亚湾畔起波涛,渔民日夜受煎熬;衣食住行牛马样,渔霸欢颜乐逍遥。天空无情起台风,多少性命葬海中;多少渔民家园破,血泪洒满南海中。二、清水清哩哩,阿妹“欢”舵兄掠鱼;好比深山双翼鸟,好比海底双墨鱼。清水清悠悠,阿妹踏泳兄踏舟;好比深山双翼鸟,好比海底鲤鱼游。

 

 

(原载2014年10月9日《惠州日报》。苏方泰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