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东阁村的野味
作者:苗理洁(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6-09-30 22:39:52

 

过去,惠州周边农村的农民习惯称有楼的房子叫“楼阁”。因为改革开放前,农村绝大多数是砖木结构的平房或是泥砖结构的泥瓦房。本文所指的楼阁,是日军侵华期间修建的碉楼。位于潼湖平原的一些村庄都遗留有这样的楼阁,村民又以地理方位称之为“东阁”或“西阁”。

东阁村何来野味呢?故事要追溯到几十年前。

1966年,是所有经历过这一时代的人难以忘怀的年月。那年,“文革”爆发,我正是在这一年从小学升上了惠州一中。学校里乱哄哄的,造反派在“闹革命”。学校一些领导和老师被“打倒”,成了“牛鬼蛇神”;余下没被打倒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些造反派的学生对老师动辄大呼小喝,早把师道尊严丢到爪洼国去了。由工宣队(工人阶级宣传队)领导着学校进行着所谓“伟大的变革”。这变革的过程便是学生不用上课,不学数理化,都到工厂去学工(劳动)到农村去学农(劳动)。

在一个寒露风劲吹的日子,我们一班人由工宣队和老师率领着,来到一个叫“东阁”的村庄,我们要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秋收劳动。

一望无际的田野呈现一片金黄色的稻浪。稻田里,晚造的谷穗沉甸甸地压弯了腰,风吹来,卷起阵阵的谷香。

我们每个学期都下乡劳动,农村的生活已不感新鲜。大家倒是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在肌肠辘辘时,能就着老咸菜也要吞下几碗番薯饭。

“东阁”,顾名思义是以某地为中心靠东边的楼阁吧。这当年日本鬼子强抓劳工修建的碉楼,在上世纪60年代还很坚固,青砖到顶,有三层。楼下放杂物,二层、三层是生产队的种子仓库,谷种、豆种存放在这里可以较好防止发霉。

晚造的谷子和农作物还在田野里呢,楼阁暂时不堆放东西。生产队干部安排了一批女同学住了进去。当天是行军几十公里从城里走路到东阁村,我们学习解放军,将被褥衣服包裹成一个方方正正的背包。在楼阁解开了背包,铺好了席子,已是黄昏时分。

第一次住楼阁,我们好奇地从楼阁的小窗子(其实是当年碉楼的枪口)居高临下向外眺望:呵,夕阳笼照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村庄,河堤上归家的牧童和大水牛,也沐浴在金色的霞光中。引人注目的还有楼阁周邻的农家门楼上,挂着一串串澄黄色的腊肉。细看,不像是猪肉块呀,圆圆的,还有两只小肥腿。这是什么动物腌制的腊肉呢?同学们在七嘴八舌议论这从未见过的东西。

同学中的干部子弟,她们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惠州成立专员公署时举家迁来惠州的。跟随父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她们说这一定是兔子肉。惠州的同学说,没听说过腊兔子,而且不像啊,这玩艺比兔子小得多。大家猜了半天,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每天劳动收工,我们3人一组到农户家吃饭,我们会按照要求交付粮票和伙食费。经过门楼时,大家会不约而同抬头看看挂在那里的腊肉。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嘴馋的年龄。嘴里不说,心里还真是想尝尝那些腊肉是什么滋味。

我们搭食的农户主人是一个50多岁、慈祥的阿伯。他家的儿女都长大了,会帮手赚工分。他家的生活在当时的农村算是比较好的,饭桌上除了有老咸菜,还有自家菜园种植的萝卜、茄子、白菜、菜心和青葱大蒜。那些施农家肥的菜蔬真是鲜嫩可口。即使这样,由于缺乏脂肪,正在发育时期的我们常常感到饥饿。

下乡不久后的一个夜晚,大家在辛苦的收割劳动中已经累得精疲力尽了,早早就躺在席子上。正要昏昏欲睡时,一个女同学说,她终于知道,门楼上挂的是什么东西了。她卖了一个关子:“你们到底想不想知道啊?想知道就不要睡。”她因为睡不着,想有人陪她说话。“想知道,快开盘吧(惠州话开盘是揭开谜底之意)。”有几个人回应着。“是老鼠!”“哎呀,妈呀!”一个同学尖叫起来。因为她的床铺对着的小窗外,邻家的门楼正挂着一串串的腊老鼠。“太恶心,太恶心了!”另几个同学也叫起来,是那几位干部子弟。然后她们对于广东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东西都喜欢弄来吃的习俗给予猛烈的抨击。虽是年少的女孩子,但这些领导的子女个个都牙尖嘴利,口才了得,直把广东人贬得体无完肤。是广东籍的同学自然没敢吭声和还嘴。

秋收即将结束时,阿伯终于请我们吃腊肉了,在连着后腿最多肉的地方割下一块洗净。农村的大锅作用是很大的,锅里熬的是粥,用来喂猪;粥上面搁着一个竹架子,蒸的是米饭,腊肉就放在米饭上。大锅的蒸气将腊肉膨胀开来,一掀开锅,腊肉香味也随之在屋子弥漫开来。满屋的香气,将我们肚子里的“馋虫”都引出来了。

阿伯纠正我们称之“腊老鼠”的说法,他说这是“腊田鼠”,田鼠和家鼠截然不同。田鼠是专门偷吃田里的稻谷和捕获青蛙长大的,所以肉质很好。同时,秋天的田鼠因为要准备过冬,身上的脂肪很多。阿伯说,为吃上这一口也不容易,要找到鼠洞,在洞口点上烟,将田鼠熏出来再抓获。抓获后的田鼠一般用开水烫死,然后去除脑袋和爪子,清理干净内脏后,即下盐、姜、酱油、料酒等佐料腌上若干时辰,就可以挂在门楼上任凭风吹日晒了。东阁村有腊田鼠的传统,家家户户每个秋冬季都要腊上十来只田鼠,多则腊上几十只,用以改善生活或者送亲戚。

剁好的腊鼠肉只有一小碟,油汪汪的。阿伯和家人都很客气,让几个学生妹多吃一点,其实每人也就两三小块。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滋味,味道有点像腊猪肉,但又比腊猪肉香,口感比腊猪肉要细嫩。可以用上“非常”一词来形容——非常好吃。阿伯得意地说:“这是真正的野味,不是人人都可以吃得到,你们回到城里,花大钱也买不来。”

令人好笑的是,那几位大批广东人什么都吃的外省籍同学,她们也吃到腊田鼠肉。躺在楼阁的地铺上睡觉时,其中一位同学说,回去后要告诉家里人,腊田鼠肉原来很好吃的啊。

我在早几年,因工作关系到过东阁村一带,但已记不起原来的村庄,也找不到原先的碉楼,那一片已经成为非常兴旺的工业开发区。我问起一位镇府干部,东阁村至今还有腊田鼠吗?那人笑道,都什么年代的陈芝麻烂谷子啦,如今食物如此丰富,谁还吃那东西。再说如今许多田野都变成了厂房,农民早就洗脚上田了。田鼠也早已转业了吧?

看来,东阁村的腊田鼠肉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去,那“特产”的野味就这样绝迹了。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