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宗祠—民间传承的记忆
作者:林丽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6-04-03 20:20:59

 

追本溯源

俗语云“不可忘祖,孝顺父母”。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哪里是我们的祖宗?我们的祖宗是如何传承的?在惠东县平山镇长大的笔者,始终在纠结着类似的问题。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作为华夏民族子孙的我们,对追溯和认识本家族的过去,即祖先起源、迁徒、发展的过程有着强烈的愿望。我们崇信“有家必有族,有族必有宗”,我们坚信,宗祠就是传承的最好的记忆。不久前,我们回到梁化祭拜祖宗。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出自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始于河南,经三次大迁途,由江苏徐州入闽。林姓家族,自西周初年立姓以来,尤其从坚公开始后的八百年多间,林氏族人主要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一带北冀州地区繁衍生息。由于这一带地区位于古黄河和流入黄河的淇水之西,这一时期的林氏族人被称为“西河林氏”,堂号“西河堂”。西河林氏自始祖坚公西周受姓以来,经秦、汉、晋至南北朝,历时2000多年,繁80余世,谱称“长林世系”。八十三世祖林鼎峙,从河南入闽开族后,经唐、宋、元、明、清至今历时1100多年繁衍40余世,普称龙溪世系。龙溪世系之三十世孙林坤玉于明末年间从福建莆田南徒粤北珠玑巷到粤东归善县平山鲤鱼岭开族繁衍鲤鱼岭世系,为林氏家族一世祖。“西河林氏”繁衍至今三千多年,林氏子孙遍布海内外,坚公始祖派下嗣孙七千多万人。

粤东林氏宗祠,位于惠东梁化墟,始建于明朝中叶,距今400多年,它是林姓族人几百年历史的记忆,是林姓族人传承的见证。林氏宗祠是元明两朝世居福建和各地的林氏族人,因官职调升或避战乱灾祸而南徙广东惠州府聚居的族人。他们当年寻寻觅觅,最终选择在惠东县梁化墟旧邦福地修建宗祠祀奉太师祖比干公、受姓始祖坚公和列祖列宗。林氏宗祠祀奉先祖牌位遍布惠东、惠阳、惠城区、博罗、紫金、河源、东莞、深圳等地区。修建林家祠堂,是缅怀先祖和联袂宗亲之愿,以解每年回祖籍祭祖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之苦。

雷公岭(现为黎光村)林氏宗祠是粤东林氏宗祠的分祠。 201412月,雷公岭林氏分祠族人决定对破旧宗祠进行修缮,201511月祠堂修缮完工。6日上午,梁化黎光村林氏后人一千多人齐聚宗祠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第二天,林氏族人请出嫁女回来吃饭,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盛大的祭祖庆典活动。

来到雷公岭村林氏宗祠,见修饰一新的宗祠大门的“林氏宗祠”四字闪闪发光。林氏祠堂正堂有“西河堂”三字,林氏宗祠两边大门贴有“九牧世泽,双桂家兴”的门联,许多男子的衣服右上方印有“九牧”字样。据载,唐代泉州甫田林氏有兄弟九人(苇、藻、著、荐、晔、蕴、蒙、遇、)俱官至刺史,世称“唐九牧”;宋代,泉州霞洲林氏又有兄弟九人(景渊、景、景默、景辉、景大、景瑞、景元、景贞、景亨)俱任知州。有诗赞曰“唐朝兄弟九刺史、宋代父子十知州”。

宗祠门前,林氏宗亲簇拥,锣鼓喧天,狮子参拜,鞭炮齐鸣,欢迎林氏出嫁女及其他堂派族人的到来。来宾先签到,然后在里面依次上香,并祷告自己来自谁家云云。

 

可望不可及的故乡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的老家在福建莆田迁来,雷公岭村(今黎光村)是我爷爷的居住地。每当清明时节,爷爷就带着我的父亲和叔叔去雷公岭拜山祭祖。前辈们说,在我父亲出生仅50天时,由于黄姓人与邻村人斗殴出了人命,对方放话要报复,还连累到林姓族人(黄林是亲家),所以两姓人连夜逃走避难。我爷爷全家逃到平山,爷爷的弟弟全家逃到惠阳平潭。当时全家来到平山的安顺投靠林氏族人落脚,靠爷爷卖咸酸艰难度日。我父亲是长子,他长大后,自己开木匠,取铺名“忠兴”。积赚点小钱后就与人典当房地建房,搬到下坎头的广和街居住了。自此,我们这家人就一直住在平山,从没回去过,只是拜山才回去。雷公岭乡人倒也经常来平山探望我的爷爷奶奶。我小时候,就见过雷公岭村的人来我家,他们跟父亲交流的语言是雷公岭乡音,让我们这些小朋友听了,无不捧腹大笑,直到今天,我们讲起这些,还会笑个不停,因为他们讲闽南话,却又比闽南话话音要软些,如过年的“年”字,平山的闽南话称“呢”,而雷公岭人却称“能”。这就是雷公岭村特有的乡音。

我们从小就知道,雷公岭村是我们的故乡,直至今日,那里还有我们的菜地、旧房子等,可是我们一次也没回去过,前辈是担心、还是害怕?还是路途远,不方便回去?我们都不得而知。我们认为,前辈都在平山立足,且能解决温饱,住习惯了。再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都成了吃国家粮的居民。1980年分田到户,我们不在农村,肯定也是没有田地分的,但老屋门口的菜地还是给我们留着。我们这一代,老人故去的故去,我们和雷公岭村的后人互相之间都不认识,就更没回去了,雷公岭就成为我们可望不可及的故乡。

 

雷公岭村认祖

认祖归宗,曾经是人们寻找身份的重要途径。而今,林氏宗祠也通过祠堂修缮这一途径,让在外的林氏族人的子孙认祖归宗。               

今年6月,我弟弟告诉我,雷公岭的祠堂重修,叫大家有空回去看看。我弟和堂妹他们都去了,并且按丁口捐了钱。我当时听了,非常激动,好像压在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十分轻松。

认祖,正是我们日盼夜想的一件事。平日里,我们都在琢磨,为什么别的姓氏都有族谱,有祠堂,而我们家没有?我年轻的时候,见父亲经常在一个小本上记事,写的是某某第几世云云。其实我知道,父亲也在寻找他的祖祠,他年轻时也经常跟他父亲去雷公岭拜山。父亲认定雷公岭是回不去的。我们的祖祠在哪里?今天可好了!家乡敞开怀抱欢迎我们,我们终于可以认祖了,我们的老家就在雷公岭村。

回去祭拜那天,林氏宗祠的族人教我们怎样点香、怎样念词。我们四姐弟同时点香,各自念自己的名字。我平时都没有烧香拜神,这次也学跟着喃喃念到:众神、天神、老祖公嫩祖公、老祖婆嫩祖婆,我来自平山,是阿佑牯(我爷爷)的大孙女,是阿宽(我父亲)的女儿,我和我的弟弟妹妹们今日来到雷公岭村认祖,给你们上香了,请保佑我们平安大吉、万事顺顺……

吃过午饭,雷公岭村长阿欢便带我们往老家的老房子走去。在一个半山坡上,在林氏祠堂后面,看见我们从来都没有看过的老房子。老房子已经很残破了,墙壁都长满青苔,屋门前面一大片菜地都成了灌木林。我们进不去,只得站在路边远远地张望。正当我们想离开时,来了一位大娘。她问我是不是顺妹姑婆的孙女?我顿时茫然,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的是,我想她问的不一定是我们家的人。谁不知她又问,你是阿佑牯的孙女?这时我彻底相信她是在跟我讲话。我连忙回答是。我说你是怎么知道我是阿佑牯的孙女?她说,看你们在张望这间房子就知道你们是谁了。阿欢向我们介绍,这个是阿富哥的媳妇,我们都是共枝杈的(共房),也是同辈分的。

阿富嫂自我介绍,她说她姓黄,我们的奶奶是她的亲姑婆,她小时候经常去我们家玩,黄林两家很亲的。我们顿时兴奋起来。她又说,你奶奶年轻时很漂亮,是这村里数一数二的俊媳妇。你们爷爷到平山居住后,雷公岭村人都经常去平山。她们家里兄弟分家时,我父亲给他们做了一担木桶,那质量特好,咚咚声的,很耐用。之后村子的人都经常去平山,就在你们家落脚。哦,原来这样,我顿时感到与她的距离缩小了。她又说,你们现在回来了,以后也要经常回来看看。她的两个弟弟是宗祠入伙作为妹家来送贺礼的,也闻声出来跟我们打招呼。他说我们的前辈旧时是亲家,我们是很亲的啊!他们介绍说,他们家在平潭,已经建有大房子,他还邀请我们一定抽时间到他家去看看。我们高兴地答应了。

许久许久,我的心情都不能平静,林家终于认祖,林家祠堂就是我们先辈的祠堂,就可以回去祭拜。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家在何方,祖公厅在哪里。现在什么时候想回去,都可以回去看看,回去走走。

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400多年,400年的沧海桑田,世界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千变万化,林氏族人尊祖敬祖的传承没有变,林氏宗祠就是一个见证,它记忆了历史的变迁、人丁的兴旺,是我们林氏后人的骄傲!

 

IMG_5803_看图王.jpg

 

IMG_5811_看图王.jpg

 

IMG_5828_看图王.jpg

 

IMG_5837_看图王.jpg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