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旧社会惠州人的衣食住行
作者:梁自力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04 09:35:12

 

“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八十不稀奇”。一古一今,人的寿命为何相差如此悬殊,原因何在?只要我们稍为了解一下过去惠州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就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一)

旧社会惠州人在衣着方面流行这样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充分体现惠州人在衣着方面的悭俭而简朴。话虽如此,也并不是每一件新衣都要穿足九年,但一般也不少于四五年。上世纪20、30年代的惠州姑娘大多在未出嫁前多少都要学会针黹(针线活)的手艺,因为靠自己缝制的衣服手工质量较有保证,同时又可节省一笔缝纫工钱。

一般平民百姓四季服装的衣料多是土布(用木机织成的棉纱布),还有一种苎凉布(用苎麻织成的布)是劳动者夏天常用的衣料。中等人家夏天穿的是竹纱、黑胶绸,冬天穿的是斜纹布、夹纱,只有少数富有人家才有四季不同的衣服。女人多以各色的士林布为衣料。衣料的花色以深灰、浅灰、深蓝、浅蓝、花格、柳条较为普遍,只有男人在夏天才穿白色的衫裤。

衣服的式样:女的是大襟衫,短衫中裙,旗袍。男的是对襟短衫,大襟长衫。那种“西装反领,皮鞋眼镜,毡帽遮柄(手杖)”的人是很难见得到的。学生没有统一的校服,小学、初中学生有童子军装,也不是经常穿着。公务员及高中学生多穿中山装。夏天常可以看到干苦力的男工赤身赤足在街上走。30年代蒋介石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大讲“礼、义、廉、耻”时,曾规劝那些赤身的人不能在街上走,这种违背客观现实的禁令,结果当然是禁而不止。

惠州人对每一件新衣都异常珍惜,平时舍不得穿着,过年或赴喜宴才是穿新衣的时候,非经过三几年后才肯在平时穿着。破了还要补着穿。一件补过多次的衣衫,往往补的布比原布还多,补到不能再补时才愿舍弃。因此,一般人家都备有不少布碎及不能用作制衣的旧布。布碎还可用来“打帕”,是将碎布粘合三四层制成大“布帕”,制鞋面、花包的里层就是要用这种“布帕”,因此,少数家庭妇女专以“打帕”为业。

婴儿与小孩的衣服,大多是为母亲者自己缝制,两三岁的小孩还是穿开裆裤。旧社会的人乐于多生育,老大穿过的童衫裤留给老二、老三、老四一个一个接着穿。

许多经济收入少的人在添置衣服时,只要价廉,其他方面并不多作计较。典当店常将逾期无人赎取的衣服公开出售,另外有些人将多余或不合穿的旧衣出卖,这都是贫苦大众乐于购买的便宜货,不管它是否带有病毒、细菌,买回以后洗一洗就穿。

过去惠州人戴的帽穿的鞋同样是简朴的,平时男人多不戴帽,就是冬天戴帽的人也不多。冬天的毡帽、鸭舌帽,夏天的白通帽、白草帽较为常见。一般妇女在冬天多戴花包,稍为富有的妇人花包镶有珍珠。搬运女工则多用一块布折叠两三重以布带扎在头上,惠州人称为“包头”。夏天大多数人喜欢穿木屐,赤足的人也不少。所穿的鞋多是黑色布面的平底鞋,鞋底有皮、胶两种,以旧轮胎作鞋底的也不少。穿皮鞋的人只是少数。

 

(二)

“门边换鸡毛,厨房锅上煮蓝刀(一种小鱼名),茨菇猪肉生菜包(将猪肉茨菇用生菜包裹而食),随随便便年过抛(抛,惠州方言,即“了”的意思)。”这是过去惠州桥东贫民过春节后所编的顺口溜。春节已是如此,平时人们的饮食如何可想而知。

一般人家多以咸鱼青菜为主(所食的成鱼也是次等的),也就是惠州人常说的“家常便饭菜”。只有在端午、中秋、冬至、春节等几个节日有鱼、肉、鸡奉神,才能尝到肉味。不少人没有“三牲”,能有点肉尝尝也算不错。若留亲戚朋友吃餐饭,最多加点猪肉或鱼,能以“三牲”请客非一般人家所能办到。商店老板多与店员工人一起用膳,平时菜中肉类也不多,只有在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加多一点肉、鱼。

惠州有一句俗话:“女人望做月”,也就是女人在下产期间才有较多的肉类食物。女人下产后虽然增加了营养食品,若与今天相比也相差很远,多数在下产后头二三天及婴儿半月、满月才有鸡吃,其他时间大多是鸡蛋、鸭蛋煮酒及一大钵“豆豉钵”(豆豉、梅菜片炆猪肉),满月以后产妇所享受的仍然是咸鱼青菜,有的在产后半月已是粗茶淡饭过日子了。

由于产妇在产期的营养不足,影响了奶水的不足,有的甚至很早断奶。婴儿缺奶,没有多少人买得起牛奶、奶粉,一般人多以米粉加上少量糖煮成羹喂婴儿。所用的米粉并不像今天那样随处可以买到,而是要自己将米舂成粉,不少人怕麻烦,干脆到饼店买来“白饼仔”(用米粉或淮山粉制成),用开水调成糊状喂给婴儿。婴儿断奶以后,一般人只以油盐粥、或以青鳞咸鱼用火煨熟去鳞去骨煲粥喂婴儿。

普通人常食的米是颗粒大表皮较粗糙的“长行米”或“赤米”。当时所有的米店几乎都贴有用红纸写上“时价不同,高声唱斗”的字条,米价常涨是平常事,有时一天涨几次价,不少食品价亦随粮价而涨。不仅苦了那些干一天才有一天工资的搬运工人,那些子女多,收入又不很高的家庭也难以度日。

旧社会的惠州人对饮食卫生抱着“眼无睇为干净”的观点,对所购的食品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根本不考虑。有的人只求经济实惠,明知不卫生也抢着去买。如一些茶楼饭店常将猪皮、猪油渣及顾客食剩的菜肴放在店门前摆卖,这三种食物都是贫苦大众所乐于购买的食品。三元酒家每天早上未开门前,已有一群人排着队等购“剩菜”,这些百数十人吃过混杂在一起的剩菜肯定不洁,人们吃了岂能不影响健康。

当时路边的小食档很多,可以说没有一档是符合卫生要求,但人们照食不误。所有茶楼饭店的卫生条件亦不太好,有的苍蝇成群,污水横流,餐具无消毒,晚间到处是老鼠的赛跑场地。就是最有名的“三元酒家”的卫生状况,若以今天饮食卫生标准来要求仍相差很远。谁都知道“病从口入”,像这样的饮食环境,人们的健康可想而知。

旧社会惠州人的饮用水多从江河或西湖里挑回,日用水有的从井中取,如桥东的井水巷、龙井巷两个井的水多作洗涤的用水。过去惠州城每年6、7月间多洪水,清澈的河水变成黄泥水,居民便从药店买回白矾在水缸中搅动几分钟,泥沙自会沉淀到缸底使水澄清。若遇大洪水房屋被淹时,脏水也要饮用。

 

(三)

旧社会的民宅大多是建了几十年的砖木结构的平房,两层楼的很少,三层楼就更少了。

住房建筑大多相邻两宅共墙扉,亦有少数宅与宅之间留有不足2米的“防火巷”,每户客厅前大都留有一个露天的空间(惠州人称天井),若宅中有前后厅就有前后两个天井,是住宅主要光源的通道,也是晒衣物的地方。也有不少屋内无天井,一进大门就是客厅,这类房屋的光线与空气流通更差。一般住宅房内大多不开窗,有的有窗也很小,房的面积不大,一般不会超过10平方米,因而客厅明亮,空气流通;房内阴暗,晚上关上房门,空气不易流通,故此有些人在瓦面上增加几个明瓦,或在瓦面上开个天窗,既明亮又通风。

一般住户的房内都有一个小楼阁作为放杂物的地方,亦作为洪水浸住宅时栖身的地方,若遇特大洪水将漫进楼阁时,则爬上瓦面呼救,乘小艇木排而逃。

过去民居一般总面积不大,房子少。随着众多的子女长大,住房不够住,既无能力增建,更无钱买房,只有租房分居。但每月缴纳房租也不是一件易事,何况业主经常借故提高租金,承租人更难应付,因此,一些特困户,虽然人口多也勉强挤一挤,住得下就算。

旧社会的民居大多不讲究卫生,几乎每一个房内都放有马桶、尿缸,夏天苍蝇、蚊子特别多,下水道常不通。住宅的周围环境卫生也差,牲畜随街跑,各户的垃圾大都倒在附近的鱼塘边,堆积如山也无人清理,有个别的好心人看见垃圾太多,会以火焚烧一部分。

一般住宅少有花园,有的只在天井一角砌一花坛种些花木,或以小瓦缸养几尾金鱼,大多数在靠近天井边的瓦面上砌一花坣放上几盆花。人们喜欢种的多是灯芯草、十八学士、鸡舌草、老虎耳、仙人掌等药用植物。

过去惠州常患洪水,地处低洼的住宅经常受浸,地势特别低的地方如晒布场、沐范湖、东江沙等,一年被浸二三次也不奇怪,洪水一退,被浸住宅的居民就够麻烦了,趁水未退清就要清洗,否则墙与地面的积泥很难洗净。更令人烦恼的是被浸过的住宅要经过好几天时间才能干爽;在春雨连绵的季节时,不少住宅的墙、地经常湿漉漉,因而患上风湿性关节炎的人为数不少。

在抗日战争前,惠州的妇女大多在家下产,请那些懂得接生的老妇人入门接生。婴儿未满月,产妇与婴儿一般都要在阴暗潮湿、空气不通畅又放有马桶、尿缸的狭窄房间住上一个月才可以迈出房门,产妇与婴儿的健康要受多大的影响可想而知。

 

(四)

旧社会的陆路交通比较落后,能走汽车的有惠州至樟木头的惠樟公路,惠州至平山的惠平公路,惠州至紫金的惠紫公路,惠州至淡水的惠淡公路,全都是沙土路面,且多不平整。惠樟公路算是比较好的公路,也是惠州至广州陆路的主要通道,此路乘客较多,其他各路汽车的营运不够正常。曾有一个时期因缺乏汽油,改烧木炭作为汽车的动力,在车头旁边装设一个比今天煤气罐高的木炭炉,人称“木炭汽车”。此类车不但速度慢,稍为斜一点的坡也爬不上,旅客对此种车望而生畏,大都不愿乘坐。

过去东江与西枝江河床较深,水运比陆运兴旺,从惠州至博罗、石龙、广州、河源、平山、淡水均有定期航班,途经不少圩镇,乘客较多。当时水上货运特别繁荣,不少轮船不载客只负责拖驳船运货,一艘轮船往往拖好几艘驳船,不少人为了节省几个钱而搭乘拖驳。

私人的自行车很少,抗日战争时期才有单车载客,所走的路程也只能限在几十华里内。另外还有一种供人乘坐的轿,当时城区内特别是在惠新东有几间轿店,老板长期雇有几个抬轿工人,也有请临时工的。轿有大红花轿、生花轿、乌轿仔、过山兜等几种。旧式结婚用大红花轿,新式结婚用生花轿(即以过山兜装上鲜花),新娘三朝回娘家坐乌轿仔,过山兜是一种以葵叶为篷加上沙发式竹椅的一种民用轿,这种轿也不是一般人能常坐的,乘坐这种轿的人多是高官、贵人、富商、名医。

位于西湖排沙(即现惠州宾馆)的西湖酒店建成后,购置了几部黄包车,只为住酒店的旅客服务,亦非平常人所能乘坐。

省立三中校址设在西湖丰湖书院,学校购置一艘有篷、可坐十人左右的校艇,专为接送教师上下班,算是三中教师的一种高级享受。

交通状况如此,大多数的人只好靠着一双腿走路,那些要到各圩镇贩卖货物的小商小贩,不管寒冬酷暑,道路泥泞,为了生活都要坚持一天走几十华里的路。还有轿夫、搬运工人、穿街过巷叫卖小食品的小贩、擦鞋童、卖报的、补锅的、修竹器的、补洋伞的、修整火水灯的、磨刀剪的……他们每天不知走了多少路,脚底磨裂了,仍然走不出贫困的圈子。

解放前,惠州广大劳动人民为了解决衣、食、住、行,淌下了多少辛酸的泪,增添了几许悲愁,流了多少血汗,这虽是一道谁也算不清的难题,但其结果已经使人过早衰老,上了六十岁的人已是老态龙钟,英年早逝者也不少,婴儿与儿童夭折者更多。桥东上板塘边有一小山包名叫“岗铺头”(即现华侨中学球场西南角附近),凡是婴儿、小孩死后都在该地埋葬,因而惠州人称“岗铺头”为“死仔窝”。这些令人伤感的往事已成为历史,今天我们大多已过着美好的生活,应该很好地珍惜今天。

 

(原载《惠城文史资料》第17辑,邹永祥主编,惠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2001年编印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