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指清末至解放前,下同),惠州人对糖丸特别钟爱,大凡喜庆活动,脱不了糖丸。供奉神明祖先,要糖丸作供品;合家团聚或久别相聚,也要糖丸作好的“兆头”;嫁女娶妻,要糖丸作礼;做寿华诞,必备糖丸;童养媳除夕夜完婚,也要糖丸作媒,小夫妻吃过糖丸后,才敢入洞房。为什么?因糖丸一圆、二甜、三好食,又有团圆吉祥之意,故久传不衰。 过冬(冬至)前后,家家户户都在筹划舂粉和磨粉事宜。富有人家碓磨不停,粘糯米粉,用瓮盛装;稍富人家,舂一斗 糖丸选料之上乘,取粉之精工,制作非常讲究。糯米要干净,粘米要饱满,浸洗多次,若舂,沥干后下碓,舂出米粉,经筛后,即可暴晒;若磨,带水落磨,磨出粉浆,压干暴晒;不论舂、磨所出的米粉,都需暴晒多日,筛了又筛,才能盛装起来。在制作上,细心搓压,品种多样,咸甜都有。一般人家,将糯粉用水和好,搓压成团,依次取出一小团,拉长挪圆摘坯,一个一个用糖作馅,搓圆,放到煮沸的糖水中去,圆子浮起来算熟,舀起可食。富有或官宦之家,用火腿丝作馅,以虾米、肉丝、冬菇、葱、蒜煮汤,把包好的圆子放在汤中煮熟,带汤捞起,加芫荽或其他佐料,食起来,味道特好,这叫咸食,也叫咸汤圆。有些人家用芝麻花生糖作馅,也有人用豆沙或莲蓉作馅,不论哪种作馅,都把挪好的圆子放到沸腾的姜糖水中,圆子浮起,舀在碗中,拌以芝麻花生酥或蘸着芝麻花生酥,细嚼品尝,食后饮碗姜糖水,更觉风味不凡,香甜留齿,引人垂涎。糖(汤)丸粉料,有舂、磨两种,磨粉嫩、滑、韧,舂粉次之。 糖(汤)丸好食,童叟皆知。除家食外,精明小商,在街边摆档或在闹市开设小铺,做起专营糖丸生意来。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后期,府县两城不下三十多家。抗战期间,较有名气的算是水东街“张亮记”(现工商行桥东办事处侧边)糖水店,店门左侧,一字排开着锃亮铜制浅锅、铜罅、铜壶、糖饯糖丸摆在首位,次之为绿豆沙、杏仁茶,旁设一列玻璃柜,里面摆放着高级点心。店内设卡座、小圆桌,靠背竹椅伴着圆桌摆放,店周围用竹篱笆围着,金银花、牵牛花缠着篱笆茂盛地生长着,里可看外,外难见里,恋人亲友,进店小吃,情趣盈生。其门如市,生意兴隆,午间开市,深夜关门,张亮也因此发了起来。还有一家,设在东坡亭脚下,叫森记糖丸店,专营糖饯糖丸,气派虽不及张亮记,但因经济实惠,服务又好,食客也多,糖丸森在庶民中也很出名。府城淘沙巷口的×ד仔爷”糖丸店,也有点名气,但远远逊色于县城那两间。这些糖丸店,生意所以兴隆,缘在实惠抵食,花上一元几角,就可约伴进店,享受一下清雅情趣;若在街边摊档买食,一两毫子就能饱腹,还有解渴之效,合算得很。 由于惠州屡遭日寇蹂躏,民间碓磨被毁殆尽,加上市场凋零,糖、米又十分紧缺,至解放前夕,糖丸摊档全城难寻一家,更谈不上像样的糖丸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