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州的抬轿业
作者:叶伟强(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04 09:59:33

 

民国时期,惠州的抬轿业算是生意兴旺,两餐不虞。但其苦累,听听县城发哥唱词,便知一二:“两条竹竿硬嘭嘭,肩头把人当路行,三只铜钱系贡使,几时转到河源城”;“两条竹竿软搭搭,爬山过岭口苦涩,耕田用力死顶住,满头大汗湿‘肋色’(腋下)”;“两条竹竿黄腊腊,哈腰点头迎贵客,价钱讲好就上路,回来肚捏脸青白”;“两条竹竿光滑滑,同年(伙记)命苦冇办法,丢你姐来入呢门,前世没修今世答。”这些血泪歌谣,听来确实令人同情,令人心酸。

讲起抬轿,有公轿和私轿之分。公轿,有钱就可坐。私轿则不然,它是身价、地位的体现。民国13年前后,县城龙井巷名中医夏某某,家有一顶华丽的彩轿,四檐滴水的轿顶,全用铁皮焊接,上加一层彩色缎布盖紧,四周垂下椭圆形飘穗,前后左右摆动,显得雅致大方。四条轿柱和围栏,用锃亮的黄铜扣紧,左右两边除饰以花鸟外,还有小圆窗可窥视外边。坐椅由山藤编织,可坐可卧,踏脚可高可低,十分舒适。轿帘更为独特,绒缎绣花,银丝金泊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两条轿杠,用楠木做成,乌黑油滑,两端套上皮垫,便于起落。两名轿夫食住家中,随唤随到,决不误时。这位名医,一般都是在家坐诊,贫困街坊来看病,诊金多少不拘。若出诊,则诊金、轿钱少则两三元,多则成十元,一般人家是承受不起的,能承受的,非官即富。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病人家里确实穷困,一切免收,有时还把药钱奉上。夏医生这顶轿子,是私轿,是代步工具,用现代话说,是私人轿车。当时,府、县两城能拥有私轿的不上十家。

再讲公轿,有过山篼、蓑衣轿、黑轿、生花轿和大红花轿等。这些轿子,用现代话说,是出租摩托车、出租“的士”,都是代步工具。只是前者用人力,后者靠机器动力而已。

过山篼,懒人椅一张,竹做藤织都有,四角扎牢竹竿或木棍一根,盖上布块,挡光遮阳,两边串上竹杠。蓑衣轿,也是懒人椅一张,四角各用一根竹竿或木条扎牢,顶盖蓑衣,防雨遮阳,两边拴上轿杠。过山篼、蓑衣轿多为河源一带贫苦百姓经营。他们在府、县两城较近闹市的街道,租间小铺,打出“发记”“和记”等轿店号就可营业。有戏做,就有人乘轿去看。他们本小利微,一顶过山篼,一元多钱就可买到;一顶蓑衣轿,两三元也够成本。老板(也是轿夫)、伙记不外三四人,食住在一起,只要有轿出,两餐不愁。若几天无轿出,可能断炊。轿钱很平,从城里到郊区乡下,不外一元几毫,到三栋、博罗等地也只是两三元。但坐轿的人很少,一是老迈,走路困难;二是伤病,不能行走;三是特殊,如“翻嫁婆”(即再婚妇女,她们不坐轿会有跟人走或“捞人”之嫌,故需坐轿)等。因此,他们生活过得十分寒酸凄凉。有时遇上烂仔乘坐,虽讲定价钱,但到达目的地分文不给也是常有的事,甚至还被谩骂、毒打。

黑轿、生花轿和大红花轿,由店铺经营。在县城西门直街(现惠新西街)中间,开设了两间红白事都做的店铺,一间叫“旺丁财”,一间叫“丁财贵”。在府城六角巷,也开设了这样两间店铺,一间叫“攀珊桂”,一间叫“攀桂花”。水门还有一家,叫“荣记”花轿店。这些店铺,要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并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税款。这些店铺都是“仔爷”生意,开支较少,又有一技之长,生意可以勉强维持,也赚了一些钱。他们当中,一般是父母把持料理,老婆或老公、儿女和媳妇参与经营,全家老少做些纸扎。如扎纸人(童男、童女),扎纸马、扎纸狗、扎纸屋(也叫灵屋)、扎灯笼、做幡幛、修轿子、刷或涂彩画等等。一有生意,全家大小,手脚无闲,你管这摊,我理那档,各司其责,井井有条。年初卖花灯、走马灯,盂兰节卖水灯、莲花灯,中秋节卖灯笼、宫灯;其他灯饰和各样纸扎,随定随做,绝不误时。一年到晚,就凭全家大小的一手技艺,把生意做好,赚钱养家。

这些轿店,无固定工人和抬工,一需出轿,就请临工。临工清一色是壮年妇女,要多少,有多少,且工钱便宜。短途(府城过县城)一元几毫就可请到,长途(出城到近郊)不外两三元。黑轿两人抬,坐轿人多是再嫁妇女。与黑轿相似的竹篾轿,周围用红色涂底,饰上简单饰物,给人一种亲切感。轿两边各有个小窗,用彩布遮着,坐轿人想望外边,用手掀一掀,便可张望。轿的背壁,可挂些行李、杂物,随轿同行,让人放心。这种轿也是两个人抬,多是中年无业妇女,价钱与黑轿差不多,若跑长途,坐轿人要包轿夫饭餐(至少一餐),算来稍贵一点。坐这种轿的人,一是医生,二是有病痛的人,三是老弱者,还有老太爷、少爷小姐等。

生花轿,是新式结婚的产物。由于是新式,配套设备也较多,轿由藤竹做成,似现代“沙发”那样,四角用木(或竹)条扎牢,作为轿柱,高约一米九。轿顶用竹扎成,四檐滴水,四角飘出螺旋状的饰物,轿动其亦颤动。轿身全用碧绿榕树叶、松枝和各样鲜花绕缀,显得生气盈盈。轿门拱形,披红挂绿,耀眼生辉,四人扛抬,庄重朴雅。如此花轿,不是官宦之家的小姐或是富裕人家的闺秀,是坐不起的。20、30年代,已兴伴郎、伴娘,且要童身,他俩的一身打扮,一般人家也是承受不起的。无怪乎县城西门直街横巷钟某某乘坐的第一顶生花轿,震动了全城,街头巷尾艳羡不已。有了第一顶,便有第二、第三顶……一时间,风行起来。由于惠州传统习俗根深蒂固,坐生花轿结婚,只兴了一阵,就渐渐冷落下来。

大红花轿,全用杉木做成。轿身长约1.3米,宽约0.9米,高约2米,轿顶四檐滴水,四个角分别饰上龙凤木雕,取意呈祥,加上金粉涂抹,栩栩如生。轿身用红色彩油涂底,雕绘龙凤、如意、双喜、金钱、彩云和玉兔等饰物,显得喜气洋洋,高雅大方。加上筛箕、石榴、状元红、桃枝、茅草(以上各物,都是实物。筛箕当福,石榴多子,状元红当官,桃枝茅草驱邪)和红绸(或布)结打的大红花结,挂在轿门正中,既好兆头,又给花轿增添了不少光彩。这样一顶大红花轿,一般用四人扛抬,稍为威风一点或名门望族,则用八人抬,十分庄重。抬工全是无业家居壮年妇女,工钱较平,随请随到,听话好用。若遇上好主家,赐给抬工糖环、粉丸、礼饼和利是,还请她们饱食一餐。

抬轿业在抗战前很为兴旺,日寇入侵惠州后便渐渐衰落下来,特别是日寇第二次入侵惠州,店烧物毁,百姓生活艰难,加上婚嫁习俗从简,抬轿业便消失了。以后,单车可以载人,便被它取代了。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