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惠州食品业主要是由猪肉档和烧腊档组成的,后来还有惠州进出口业同业公会属下十多户牲口出口商,如府城环城东徐子贤的新兴行,袁志强、陈新发的新生行,林寿荣、黄超的惠华行,邹国平(归侨)的华侨行,徐贵的联合号,万石坊李伯彝和港商合伙的联兴行和上米街黄亚佳的佳记,县城水东街包公巷房亚祥的明德行等。他们主要经营收购生猪、鸡鹅鸭和蛇龟各类野生动物运往香港出口销售。猪肉档、烧腊档是在各市场设档供应群众。那时是没有人养菜牛的,屠宰的牛多是一些冻死、病死的耕牛或老牛,故牛肉档是临时开设。 当时惠州府县两城划分三个菜市场。第一市场在府城中山东路(即现惠阳市影剧院),计有肉档二十多户,其中有何水记、强记、尧记、何就记、益记、张带记、生记、苟记、畅记、黄祥记、合记、善记、镜记、何葵记、如记、何德钦、何东记、容金仔等。猪肉档较大的是何水记、强记、镜记三间,何水记营业额较大。雇工四五人,每天售出生猪四五头,每斤肉价2元左右(港币,下同)。强记、镜记两家稍小,雇工两三人,销量每天三两头。其他多是合伙经营,或家庭个体户。节日生意更旺,货源多赴农村集市向农民购进或本城家庭自养。每天全城生猪销售量大约六七十头。 市场内第一排,两边设有四户烧腊档,有黄鸿记、年记、就记、合记。市场外还有王贵记、张亚源两户小档。他们专门做烧鹅烧鸭、烧肉、叉烧兼卤猪肚、卤大肠、卤猪肝等,旁边还 第二市场位于桥东西门口(牛皮炉),猪肉档较少,计有:怡和、伍均源、宏吉、张布记、谭记、古亚成、伍满记、黎石容、陈亚祐、香记和黎亚香等十五户左右。门前烧腊档有容记、安记、严水安、伍记等。另外西门口有捷益和对面和记两间较大烧腊店颇为出名,货源充足,味道好,销售量也大,每天烧鹅烧鸭销出二十多只, 第三市场设在桥东东坡亭(现卫校),该地离中心地区远,商店少,人口不多,市场比较冷淡,猪肉档不多,仅有恒吉、坤元、恒和栈、黄亚瑟、胜记等七八间,烧腊档只有冯记、黎亚家两户,食品和蔬菜供应也较少。惠州城多次沦陷后,店铺陆续停业,抗战胜利后整个市场全部停业。 除市场设烧腊档和腊味档外,街边还有一些小档,如府城水门街有 1950年冬,惠州镇政府指示:工商联筹备成立,各行业相继组织同业公会。屠宰业(后改食品业)会员四十多户,推选强记号张强为主委;烧腊业二十多户,由年记号廖子年为负责人。以后合称为惠州市食品同业公会。1951年政府发动群众填平秀水湖后,第一市场搬到秀水湖,原市场改为故衣百货市场,60年代后改为惠阳影剧院。 那时的猪肉档、烧腊档多数集中两个市场买卖,大多自购生猪,自己屠宰,自己卖肉,一手操作;也有些档主雇用工人。做这一行的档主主要依靠自己有一套过硬本领,才能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买猪,就要看档主本领。因为买猪是以猪的水重(即活猪的重量)为准,而每只猪的出肉率是不同的,出肉率高利润就高。在肉档中有个买猪能手叫何亚水(现年95岁),他凭多年的经验积累,能准确看出这头猪出肉率,误差不超过5斤。全行都公认他是老行尊。公私合营后,何亚水不安心改造,曾扬言说:“我何水只有一把猪肉刀,一张草席,一个响螺(吹号角),随便那里一摆档,便可卖肉经营,自由自在,愁什么?”这些言论受到工商行政部门干部严厉的批评和斗争,认为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铁心人。另外有一个张强(食品公会主委),有一套卖肉的过硬本领,又能说会道,群众很乐意在他肉档买肉。他的拿手技巧叫“一刀准”,需要一斤猪肉,一刀切下相差不会超半两。 1962年春,市商业局发动各行各业在人民剧院表演献技比赛,摆“比武台”。各行业会员参加人数很多,首先由饮食业东兴茶楼主任李容登台表演,一只毛鸡,制成一鸡三味仅需20分钟。张强卖猪肉一刀准,不差分毫,也受到大会的奖励。在场的群众无不叹服。 1951年后,惠州外贸局将全部进出口业务纳入统一管理,牲口出口业务也组织牲口联营小组,推出明德行房光汉负责。他们主要业务是到农村收购猪鸡牲口和野生动物,除在本市出售外,经外贸局同意,也有部分出口。那时牲口联营小组也加入了惠州食品公会。 1954年党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小商贩组织合作和代销组,府县两城市场分别成立猪肉档和烧腊档两个联营小组,货源统一由食品公司供销部门计划分配,保障供应。同年四月初,县税务局接上级指示,全面开展清税运动,发现牲口行业各商号偷税漏税较为严重。查补清税后,不少商户资金亏尽,有些资不抵债,无法经营,从此申请歇业或转业,七月底结束了牲口业务。店中剩下20多人,由上级调往河源和老隆两地,为惠州食品公司河源县食品转运组,收购调运生猪和牲口。 1956年春,惠州食品业与全国各地一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合营后,政府对原猪肉档和烧腊档劳资双方全部包下来,按照“量材录用”、“适当照顾”的原则,进行人事安排,张强被提为公私合营食品公司副经理。 1958年,公私合营食品公司在党的“三大改造”高潮中并入惠州市国营食品公司。 本文根据惠州市原牲口出口联营小组干部严大能,惠州市食品公司职工何德就、廖子年(83岁)和何亚水(95岁)等退休老人提供资料写成。 (原载《惠城文史资料》第15辑,邹永祥主编,惠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1999年编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