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地区的窑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考古界就在博罗县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梅花墩窑址(1)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银岗窑址(2),两者都属于原始龙窑,而且也是中国比较早的龙窑。 惠州窑是广东著名的北宋时期窑址,发现于1976年,同年发掘清理。当时窑址所在地为惠州市的郊区公社东平大队窑头山,现属惠城区桥东办事处东平村。它是由三处堆满瓷片的废窑而构成品字形的山岗,当地群众习称“窑头山”。山高 研究惠州窑,首先须解决名称问题。惠州窑的命名目前尚未统一, 惠州窑的产品有碗、碟、盏、杯、盅、罐、壶、瓶、炉、器盖、瓷枕、弹丸、吹雀、小葫芦、瓷狗模型和雕塑类残件等。瓷器特点如下: 第一,瓷器纹饰精致。其工艺归纳起来有印花、刻花、雕塑、镂孔等;纹饰主要有菊花、牡丹、蕉叶纹、卷草纹、莲瓣纹、蓖梳纹等。蕉叶纹是宋代定窑、景德镇窑和龙泉窑常用的纹饰题材,一般的刻划是单线或双线,唯惠州窑有四线刻法,十分罕见。三足装饰一般采用环形图案结构,而东平窑利用环形展唇平口沿刻划卷草一周,并捏塑刻划兽首作三足装饰,殊为独特。另一种莲花炉则采用浮雕手法,炉身刻三层仰瓣莲花环器壁一周,喇叭足则刻卷草和覆莲花瓣衬托,立体感很强,比同时期其他瓷窑生产的产品精美,可见其制瓷技术成就极高。 其次,图案结构富于变化,按不同的器形、位置、角度来布局。碗、碟一般采用团形图案结构,如缠枝菊花碗,内壁模印六朵菊花环壁对称,枝叶分布全身连成一圈,密而不繁,花叶纷披,俯仰有致,相互呼应,配以深浅相映的釉色,很是大方雅洁。缠枝牡丹花的刻划,线条也十分灵动,在器外旋纹之下还刻上整齐的一周环壁花瓣,表现了制瓷艺人的熟练手法。 第三,惠州窑在“外销瓷”中独树一帜。一般认为,沿海为了出口而仿造名窑口,大都粗制滥造,质量低劣,比如广州西村窑的产品就很粗糙。但同是外销为主的窑,惠州窑却讲究质量,制作一丝不苟,这很令人惊奇和钦佩。 碗类是惠州窑最大宗产品,而最有特点的产品则是陶瓷界所称的“诸葛碗”。这类诸葛碗,发掘者当时未能辨识,视为“盏”类。盏类是茶具,北宋斗茶风盛,所以各窑常见酱黑釉茶盏,但惠州窑缺乏这种典型的“盏”,惠州窑原称“盏”的一种,其实是“诸葛碗”,在发掘简报中称为Ⅱ式盏,口径7.9、底径3.0、高 诸葛碗作为供器盛放祭祀物品,反映了民间的祭祀,形式重于内容。碗满钵满,其实量仅一半,这就好比今天我们祭祖时以猪头、猪脚、猪尾巴代替整猪一样,两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东博罗县园洲梅花墩窑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7期。 (2)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东博罗银岗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7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东博罗银岗遗址第二次发掘》,《文物》2000年6期。 (3)惠阳地区文化局、惠州市文化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惠州北宋窑址清理简报》,《文物》1977年8期。 (4)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1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