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北宋惠州窑特点与诸葛碗
作者:侯慧梅(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11 09:12:53

 

惠州地区的窑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考古界就在博罗县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梅花墩窑址(1)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银岗窑址(2),两者都属于原始龙窑,而且也是中国比较早的龙窑。

惠州窑是广东著名的北宋时期窑址,发现于1976年,同年发掘清理。当时窑址所在地为惠州市的郊区公社东平大队窑头山,现属惠城区桥东办事处东平村。它是由三处堆满瓷片的废窑而构成品字形的山岗,当地群众习称“窑头山”。山高8.48.8米,范围600×700(3)。惠州窑建筑在窑具和瓷器废品堆积层之上,明显分为两大期,即一期为建窑之前的废弃堆积,二期是残窑床所在的地层。但从发掘简报看,所发掘的都是二期堆积,一期乃至更早的堆积尚未发掘。由此可见,惠州窑的发掘整理还有大量工作可做,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让世人了解惠州窑的全貌。

研究惠州窑,首先须解决名称问题。惠州窑的命名目前尚未统一,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大典》(4)称之为“惠州窑”,但因该窑发现地的小地名叫窑头山,所以发掘者在其有关论著中又将其称窑头山窑;其他学者及惠州地区文博界则称其为“东平窑”。我们知道,史前考古对遗址的命名都是以小地名命名的,如龙山文化以山东龙山镇命名、仰韶文化以河南渑池仰韶村命名等,但就瓷窑的命名而言,则范围要更大,唐代以来人们习惯以窑址所在州来命名,如耀州窑、磁州窑等,或者略去“州”字。现代陶瓷专家对于考古发现的窑址,则习惯以县域来命名,比如广东省就有梅县窑、新会窑、海康窑等。《中国古陶瓷图典》列出的21个广东窑址中,除了“西村窑”、“石湾窑”外,都是县域名。我们赞同《中国古陶瓷大典》的命名,主张将以东平窑为代表的窑群定名为“惠州窑”。对于东平窑本身,既可从大的方面称为“惠州窑”,也可以从小的方面具体称为“东平窑”。除东平窑以外,惠州窑还可能包括别的窑场,这有待新的考古发现。

惠州窑的产品有碗、碟、盏、杯、盅、罐、壶、瓶、炉、器盖、瓷枕、弹丸、吹雀、小葫芦、瓷狗模型和雕塑类残件等。瓷器特点如下:

第一,瓷器纹饰精致。其工艺归纳起来有印花、刻花、雕塑、镂孔等;纹饰主要有菊花、牡丹、蕉叶纹、卷草纹、莲瓣纹、蓖梳纹等。蕉叶纹是宋代定窑、景德镇窑和龙泉窑常用的纹饰题材,一般的刻划是单线或双线,唯惠州窑有四线刻法,十分罕见。三足装饰一般采用环形图案结构,而东平窑利用环形展唇平口沿刻划卷草一周,并捏塑刻划兽首作三足装饰,殊为独特。另一种莲花炉则采用浮雕手法,炉身刻三层仰瓣莲花环器壁一周,喇叭足则刻卷草和覆莲花瓣衬托,立体感很强,比同时期其他瓷窑生产的产品精美,可见其制瓷技术成就极高。

其次,图案结构富于变化,按不同的器形、位置、角度来布局。碗、碟一般采用团形图案结构,如缠枝菊花碗,内壁模印六朵菊花环壁对称,枝叶分布全身连成一圈,密而不繁,花叶纷披,俯仰有致,相互呼应,配以深浅相映的釉色,很是大方雅洁。缠枝牡丹花的刻划,线条也十分灵动,在器外旋纹之下还刻上整齐的一周环壁花瓣,表现了制瓷艺人的熟练手法。

第三,惠州窑在“外销瓷”中独树一帜。一般认为,沿海为了出口而仿造名窑口,大都粗制滥造,质量低劣,比如广州西村窑的产品就很粗糙。但同是外销为主的窑,惠州窑却讲究质量,制作一丝不苟,这很令人惊奇和钦佩。

碗类是惠州窑最大宗产品,而最有特点的产品则是陶瓷界所称的“诸葛碗”。这类诸葛碗,发掘者当时未能辨识,视为“盏”类。盏类是茶具,北宋斗茶风盛,所以各窑常见酱黑釉茶盏,但惠州窑缺乏这种典型的“盏”,惠州窑原称“盏”的一种,其实是“诸葛碗”,在发掘简报中称为Ⅱ式盏,口径7.9、底径3.0、高4.3厘米(见线图)。这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诸葛亮就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羞辱司马懿。但使者回报,司马懿阅信札受恶礼而不怒,却详细询问诸葛亮寝食办事的繁简,继而说:“吃得少,事情又烦,他能挺多久?”诸葛亮为迷惑敌人,就在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这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用途为供器。龙泉窑烧造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烧制,而惠州窑诸葛碗为广东仅见。

诸葛碗作为供器盛放祭祀物品,反映了民间的祭祀,形式重于内容。碗满钵满,其实量仅一半,这就好比今天我们祭祖时以猪头、猪脚、猪尾巴代替整猪一样,两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东博罗县园洲梅花墩窑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7期。

(2)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东博罗银岗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7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东博罗银岗遗址第二次发掘》,《文物》2000年6期。

(3)惠阳地区文化局、惠州市文化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惠州北宋窑址清理简报》,《文物》1977年8期。

(4)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1月版。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