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惠州博罗境内的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在中国,有五岳作镇。罗浮、括苍辈十山为之佐命。”这十山就是道教洞天福地中的十大洞天。罗浮山的朱明洞天,被尊为第七大洞天——朱明曜真洞天。 自秦汉以来,不少道家丹客术士慕名前来采药炼丹,修道成仙。为此,罗浮又有“神仙洞府”的美称。自古以来,既是“道家的胜地”,也是文人墨客畅游之所。自宋代以来,更有不少文人名吏为之绘图作志,为罗浮山留下珍贵的文史资料。 清人潘耒在《游罗浮记》中说:“罗浮旧志,创于永乐时陈(琴轩)琏,嘉靖中,黎惟敬(民表)续成十二卷,典雅可观。崇祯末,博罗诸生韩德焜另撰新志,虽文笔不振,而每峰每洞各为图说,则功多于前人矣!” 本文试就一些现存的罗浮山志书的背景和内容作一简述,以求一展罗浮山文化的瑰丽多姿的风采。 一、罗浮指掌图记(宋·邹师正编撰) 这是最早记叙罗浮全貌之记,宋代冲虚观道士邹师正撰于宝庆年间(1225~1226)。他在记中开头就表述了为罗浮作记的动机: “罗浮邈处海上,无下想闻之而恨不至其地,间有能至之者,非遗世高蹈之士,必希仙慕道之人。(罗浮)山之高且三千六百丈,地之袤直五百里,峰峦之多,四百三十二;溪涧川源,有不可胜数者。是虽长年隐者,犹未易遍览。而况士大夫来游者?暂至倏还,旬日而罢,又安能周知之?兹《指掌图》所以作也。” 从上文中可知,此文是作为罗浮旅游指南而写,从游山路线,各处景点,到其中的历代仙迹、名人逸事、地方风物、宫观寺庵都逐一介绍。正如文中所说:“若夫仙胜之幻化,草木之奇异,禽兽之灵怪,骚人名士之题咏、神仙古迹之隐显,则有图志可考。” 《博罗县志》(民国版)收录之《罗浮指掌图记》,文中有关景点、仙迹等之后多附有夹注。相当于今日的“注释”,以方便读者理解阅读。这些夹注乃后人所加。 二、《罗浮山记》(宋·郭之美编撰) 此山记乃宋人郭之美在皇祐五年(1053)所撰。郭之美,庐陵人,时为惠州府椽。他在《山记》自序中说:他“遍走(罗浮)山下,访诸耆旧……又访诸山僧,所集异事二十条,晋梁以来逮于我朝(即宋朝)继有贤者,或赞记篇咏,历历在石。因考诸图牒,博闻集成《山记》一卷。至于方域之本源,历代之崇废,云泉丘壑之异,草木鸟兽之名,皆录其可知者。” 《博罗县志》(民国版)载:“《罗浮山记》宋郡椽郭之美撰,书佚序存。” 三、《罗浮集》(宋·谭粹撰) 谭粹,凌江人,宋元丰初(1078)授惠州太守。他在《罗浮集序》中说:“元丰初承之郡事,遂获亲至(罗浮)而目击,观夫星坛天成,石鑑圆洁,湖韫冰玉,竹产葱茏。奏清音于乐池,耀寒光于丹灶。文禽异卉,交错如绣;瑶台霞谷,愈觉新诚,可谓此外无奇。群峰壁立,间数百里。石楼倚汉,铁桥横空。势凭天倪,影浸溟渤。苍翠蓊郁,出云为霖。诚可谓此外无秀。” 他在罗浮山欲“寻访《山记》,已无版刻。因命博蒐,裒为全集(即《罗浮集》),命工刊镂,责付宝积禅刹系历管载”。 据《博罗县志》(民国版)载:“《罗浮集》,宋谭粹编。粹元丰中守惠,集佚,有自序。” 四、《罗浮图志》(宋·王胄编撰 郑万校辑) 《罗浮图志》乃宋代宝庆年间 王胄,字希戴,清源人。他以郭之美《罗浮山记》和谭粹《罗浮集》为蓝本,“集两家之言,编成是书。凡地广袤之数、岩洞泉石之名、祠宫蓝舍之居、真仙高士之迹,与夫草木禽虫之有异于人间者,靡不详访备录之。又搜古今之碑记以实其言;收士大夫之诗文以备其事。记录有据,编次有序。因其时先后为序,无复以职位崇卑论”。 郑万为该书校辑。他在《续跋》中极赞此志:“残碑断简之遗缺、山童野叟之访问、佛言内篇之散漫、悬崖粉版之故新,咸就搜括,析以门类,一洗旧志疏略芜秽之失。” 《博罗县志》(民国版)载:“《罗浮图志》(惠州)府教授王胄撰,书佚有序。” 五、《罗浮山志》(明·陈琏编撰) 明代《罗浮山志》(十卷)为陈琏于明永乐八年(1410)编撰而成。 陈琏,字延器,号琴轩。明代广东宝安人。时任扬州知府。官至南京礼部侍郎。有《琴轩集》、《归田稿》等著。 陈琏在永乐五年(1407)秋八月回京师述职时,原为罗浮明福观道士的神乐观道士徐子明送上《罗浮图志》。此志乃宋人王胄所辑而后人所续。陈琏深感此书“惜非刻本,卷帙弗全,字多舛谬。幸而指掌诸图记犹在”。 徐子明“固请釐正删补”。陈琏“嘉其意之勤”,遂为之考订,去取。汇而成编,增至一十五卷(见陈琏《罗浮山志序》),于永乐八年冬十月成书。 此志后由吴大参呈送博罗知县胡琏。胡知县门人罗彦通编录,吴大参重加考订,综合成十卷。胡琏捐俸于明成化五年(1469)春付印。据《博罗县志》(民国版)载:现存《山志》乃“清道光二十二年(1840)岭南伍氏从抄本重刻者。原作记载不免缺误”。 全志目录如下: 卷一:罗浮总论(含历代志书有关罗浮山之记述和洞天福地之山、水、岩、洞、泉、池等) 卷二:寺观(含楼、阁、祠、轩、庵、院、庐、台、坛、桥、灶、药槽、碓磴、仙冢、佛像并附) 卷三:杂志(含东坡纪述及山中灵迹物产) 卷四:神仙(含神仙) 卷五:神仙(收录女仙、释、道) 卷六:人物(收录历代记游罗浮的文人墨客) 卷七:文(收录序,晋至唐历朝文记) 卷八:记(收录北宋文记) 卷九:铭(含铭、赞、偈、颂、题名、跋、疏、赋) 卷十:诗(收录历朝格律诗,包括32首神仙诗) 后人对此志评价甚高。清末陈伯陶赞其“釐正删补,具有法度,记载变最翔实”,但也认为此志未将《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中有关罗浮诗文传说收录其中,“诚为缺憾” 。 广州中山图书馆、博罗档案馆等有此志的存本。 六、《罗浮山志》(明·黎民表编撰) 黎民表,字惟敬,广东从化人。官至河南布政使参议。 该志编撰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黎民表在该志《后序》称:“乃即琴轩所为志而增修之。”也就是说是在陈琏之《罗浮山志》的基础上增修补订而成书。 黎民表在《后序》中说:“山川必辨其方位,品物必摹其形状,建置必审其兴废,名贤必核其篇咏,列仙必举其丹诠,道释必推其流引,杂记必定其讹舛。” 中山人黄佐乃此志的编撰发起、筹划和参与人之一。他在《序》中说:“庚戌(1550)春二月,与甘泉翁(即湛若水)偕游。黎子(民表)暨其子玫从焉。询旧志于道士,则亡矣。于是托归善(今惠阳)姚子浤求得录本,黎子复得图记钜幅于故家。乃博访旁采,纲以图经,而后条举其详。昔未闻而今创闻者,为集记以终之……盖七阅寒暑而后成编。凡一十有二卷。” 据《博罗县志》(民国版)称:“题为《山志》十二卷,其实志中有《图经》两卷,香山黄佑撰。” 该志的一大特点是:在每卷之后都附赞一首,对该卷所记内容作高度的概括和评述。十二卷便有十二赞。如卷一之后,附赞曰: 神山峨峨,南海是疆。 蓬莱一岛,浮自东方。 骈支合体,阳耀阴藏。 佃夫鳞萃,不显其光。 福庭肇启,奠我遐邦。 后人称此志“采摭比琴轩(即陈琏)为博,然附会处亦多”。 卢挺在《罗浮山襄序》中提到黎民表之《罗浮山志》时说:“黄泰泉(即黄佐)括以图经,表以论赞。”从中可知:这十二赞皆出于黄佐的手笔。 他在评价此志还说:“广罗诸书,固称宏博。亦多蔓杂方外之言。且于图说各条下分证诗文,使览名胜者难于广蒐,玩辞章者难于摭拾。后有作者亦难于增益。”此论甚为中肯。 七、《名峰图说》(明·韩德焜编撰) 《名峰图说》(三卷)乃明代博罗人韩德焜(字春野)编撰。 博罗人李砺侯在其重编之《罗浮山志》(十二卷)中指出:“罗浮旧志有图经,有总图,无名峰图说也。 李砺侯后将《名峰图说》编入《罗浮山志》卷二,并“采求高手画师为之写志,更为之芟具繁复,得图二十有九”。 现存《名峰图说》分别是:飞云峰、上界三峰、青羊石、凤凰谷、铁桥峰、瑶石台、玉女峰、朱明洞、丫髻峰、麻姑峰、蝦蟆石、幽居洞、青霞洞、水帘洞、蝴蝶洞、黄龙洞、卓锡泉、伏虎岩、桃源洞、石洞、梅花村、石楼峰、通天岩、玉洞、犀牛潭。 八、《罗浮山志》(明·李砺候编撰) 李砺侯,字嗣钰,明代博罗人。 明代《罗浮山志》(十二卷)乃李砺侯在黎民表《罗浮山志》的基础上重编。全志十二卷,各卷内容如下: 卷一:图经(记述罗浮名峰异洞、泉池溪涧) 卷二:名峰图记(收录博罗人韩德焜之《名峰图说》) 卷三:洞岩(分述罗浮、洞天16、名岩11、异石11) 卷四:泉池(分述湖水泉涧池井各1、溪潭谷2、巨瀑7) 卷五:塔寺(分述塔3、寺7、阁3) 卷六:坛观(分述坛8、观6、祠4、院2、阁亭各1) 卷七:庵庐(含庵16、书堂3、书院2、庐5、山房2) 卷八:名贤名人逸士(其中晋代2人、南朝4人、唐代8人、宋代25人、明代11人) 卷九:仙释(其中名道52人、名僧22人、女仙6人) 卷十:古迹(含宫室、祠庙、冢墓、乐器、诗版、园墅、圩市、城池) 卷十一:品物(其中羽品10、毛品11、介品3、虫品6、草品18、木品22、谷品4、果品20、花品11、竹品8) 卷十二、杂记(含山川、祥异、品物、建置、名贤、艺文、神仙丹系、道释、记事、图咏、梦记等) 此志的特点是:以木刻画《罗浮山图》置于篇首,并辑入《名峰图说》为卷二,使罗浮全山风貌以及名峰异洞,历历在目,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九、《罗浮山志》(清·陶敬编撰) 陶敬,字肃公,江宁上元白下人。清康熙已巳(1689)。陶敬在《罗浮山志序》中说:“潘次耕大史(即潘耒)过博……(付以)黎惟敬旧志……后华首高衲尘异复以《名峰图说》三卷见遗。因是网罗放失,蒐葺旧闻。凡黎志后百余年来高人轶事,輙访无遗,编辑成书十二卷。” 时人朱宏祚在《题陶肃公〈罗浮山志〉序》中说:“此志山有图,图有说。峰岭、岩洞、塔寺、坛观、庵庐、名贤、仙释、古迹、品物悉载焉。又广为杂记,以志怪异。而删其不雅驯者,取材博用心精。”对该志给予极高的评价。但清《四库提要》称它“繁复无义例”。 十、《罗浮山囊》(清·卢挺编撰) 卢挺字松士,东莞人,官至琼州府教授。他归隐后曾欲“广采《山志》以资行笈,以畅游罗浮”。但他又有感“诸书固称宏博,然多蔓杂,方外之言”,因而决定根据“诞者芟、伪者正、疑者阙、微者彰、遗者补、冗者删、复者去”和“诗文登其尤,贤传撮其要,仙释存其名,品物详其用”的原则,辑成《罗浮山囊》,并称“书名取自白沙(即陈献章)‘—囊遗我’之诗意,以囊此书”。 此书内容,后多为清宋广业之《罗浮山志会编》所采用。 十一、《罗浮山志会编》(清·宋广业编撰) 宋广业,字澄溪,长洲人。官至按察使司佥事。 《罗浮山志会编》成书于康熙丙申(1716)年。他从官场归隐“就养粤东”,以其子宋志益任肇庆知府故也。他自恨平生游遍五岳而“罗浮独无由至焉”,就于“今年(即丙申)春来装挚侣为行计。有东樵僧(即罗浮华首诗僧成鹫)熟于其径,欲与俱行”,但终未成愿。为此,萌生“取山志按图据说,以想象为卧游”之想。 他索山志得三四本,其子又多方购求有涉于罗浮之书数十本。宋广业“详细披阅,删其重复,条分缕析”,列为二十二卷,“名曰《会编》,示皆前人之见闻而非一人之臆想也”(见宋广业《序》)。 《罗浮山志会编》的全书内容分图说、地理志、人物志、品物志、述考志、艺文志六部分。各卷概述如下: 卷一:图说(罗浮山总图及分图29幅) 卷二:星野·地理志(疆域、名胜一) 卷三:地理志二(名胜二) 卷三:地理志三(名胜三) 卷四:人物志一(仙一) 卷五:人物志二(仙二、释) 卷六:人物志(名贤) 卷七:品物志(羽、毛、鳞、介、虫、草、木、谷、叶、瓜、果、花、竹) 卷八:述考志一(典故、纪闻一) 卷九、述考志二(纪闻二、祥祲) 卷十、艺文志一(序、书、说、引) 卷十一、艺文志二(记一) 卷十二、艺文志三(记二、跋) 卷十三:艺文志四(疏、上梁文) 卷十四、艺文志五(赋、表、颂、赞、铭、骚) 卷十五:艺文志六(四言古诗、五言古诗) 卷十六:艺文志七(七言古诗) 卷十七:艺文志八(五言律诗、五言排律) 卷十八:艺文志九(七言律诗) 卷十九:艺文志十(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诗余) 卷二十:艺文志十一(国朝各体诗之五言古、七言古) 卷二十一:艺文志十二(五言律、七言律) 卷二十二:艺文志十三(五言绝、七言绝、诗余) 《罗浮山志会编》刻版藏广州海幢寺。此志由清《四库全书》收录。但由于编者只是“神游”而从未到过罗浮,仅从有关志书中蒐集资料,未能亲历其境,详加考证。因而志中错漏谬误之处不少。清《四库全书提要》称其“网罗宏富而失于制裁,乖谬殊甚”。清末探花陈伯陶也指出其“网罗阙逸,增旧(志)者十之五,诚然。然乖错芜杂,读者苦之”。 志中多有失实之处,如卷三“东坡山房”条目中写道:“宋苏东坡尝游罗浮,宿道士邓守安馆。”其实苏东坡在其《题罗浮》一文中已明确写道:“既醉,还宿宝积中阁。” 卷十五收录苏东坡《罗浮小圃五咏》,但据《苏东坡全集》载,此诗题为《小圃五咏》,并非坐实罗浮。近人多引之为据,作为苏东坡在罗浮“亲躬种药”的铁证,实在是以讹传讹。 卷十七收录之《飞云顶铁桥》诗,其题实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之二。 卷十八收录之苏东坡《至罗浮食柑》一诗,其诗题实为《食柑》,据查实为东坡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并非在罗浮食柑。《闻顾秀才谈罗浮风物之美》一诗,其诗题实为《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此志一些主观臆造,违反史实,擅改诗题的错误,就是“乖谬殊甚”之评价的依据。 清人吴骞也认为:“近日宋澄溪旁采各书,纂为《会编》,凡有罗浮二字在诗文中者,概为收入,未免太滥。” 而全书二十二卷,但艺文志就有十三卷,占全书一半以上,这也正是该志“失于制裁”之处。 十二、《惠阳山水纪胜》(清·吴骞编撰) 吴骞,字益存,号乐园,安徽当涂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任惠州知府。六十一年(1722)他“肩舆裹粮,登罗浮寻幽。觉山川清隽,灵宕之气,钦慰平生”。他遍访山中名胜,题咏甚丰,一些诗刻至今犹存。 游山之后,他“搜罗府乘,旁及绅士藏书遗文,证以足之所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编为《惠阳山水纪胜》一书,罗浮、西湖各为一帙”(见《惠阳山水纪胜序》)。 《罗浮纪胜》为上卷,主要内容是: 一、图说(含罗浮山全图、分图、邹师正《指掌图》、黄佑之《图经》、黎民表之《罗浮山图经》注,潘勋之《山图记》) 二、洞岩(含洞19、坑1、穴1) 三、泉池(含湖1、水1、泉2、潭7) 四、古迹(含坛7、观6、祠3、轩2、阁3、宫1、石室1、古铜铁像3、古云璈乐器、古墓3、古摩崖手刻、古园圩、市等) 五、庵庐(含庵19、书堂3、书院3、精舍3) 六、塔寺(含塔3、寺7、阁3、亭1) 七、物产(含羽、毛、鳞、介、虫、草、木、谷、菜、果、花、竹各类) 八、题咏(含文10、赋2、诗121) 十三、《浮山小志》(清·黄培芳编撰) 黄培芳,字子实,号香石,又自号粤岳山人,九天仙客。香山(今中山)人。历任肇庆府训导,两广总督幕僚,官至内阁中书。 《浮山小志》作于嘉庆已巳(1809)年。黄培芳在小志中开篇阐明此志的写作目的。他说:“《浮山小志》何为而作也,曰阐幽也。罗浮之山峰峦涧谷以千百计。浮(山)尤深遽,足迹弗能遍,不尽可志……余两游浮山,搜剔岩谷,务穷幽深。游屐所至,率以操觚得纪胜若干条,付(江)瀛涛校订。并取题志诸作附焉。” 这就是《浮山小志》的写作背景 据考,《浮山小志》刊刻于嘉庆癸酉(1813)年,为随笔式文体。 十四、《浮山新志》(清·赖洪禧编撰) 赖洪禧,字介生,广东东莞人。 《浮山新志》撰于清道光已亥年(1839)。赖洪禧以74岁高龄,六上罗浮。晚年为酥醪观道士、住持谢菊斋延请他在山房居住。他“自上界峰以迄蓬莱洞探幽阐奥,于前志未之及者,偶有见闻,笔之简端”,于是汇成《浮山新志》。 此志随见随录,不分章节,只分题而述,全志共有“入浮山”、“茶亭”、“上界三峰”等75题。 十五、《浮山志》(清·陈铭圭编撰) 《浮山志》乃清陈铭圭于光绪辛已年(1881)编撰,顺德梁裕简校刊,广州余富文斋刊印。 陈铭圭,字京瑜,—字友珊,道号教友,为罗浮全真龙门派第十代传人,自同治四年(1865)为酥醪观住持,自号“酥醪洞主”。他“久寓山中,续有所得,因复操笔,于酥醪洞外并浮山之顶与其麓,记载加详”(见《浮山志序》)。 此志的编撰宗旨是:“只记浮山不记罗(山)”,“所辑杂文及诗词,俱属浮山。其在罗山者不录;统言罗浮者亦不录;其标题罗浮而所作实关于浮山者录之。” 全志为五卷,其中: 卷一:黄培芳之《浮山小志》及赖洪禧之《浮山新志》 卷二:浮山续纪 卷三:文(含唐至清历代文,包括序、记、赋、颂、说) 卷四:诗(含唐至清诗) 卷五:诗(含清诗及词) 十六、《罗浮志补》(民国陈伯陶) 陈伯陶(1855~1930),字象华,号子砺,东莞人。晚清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江宁布政使。清亡后,隐居香港九龙,自号九龙真逸。 陈伯陶幼年随父陈铭圭(酥醪观住持)在酥醪攻读,对罗浮山情有独钟,以至其在逝前遗命将其私人书藏之“瓜庐藏书”捐置“罗浮酥醪观中。” 在九龙隐居期间,他认为“罗浮之有志由来久矣!今传者,康熙间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而已。《四库提要》称其‘网罗阙逸,事增旧者十之五。然乖错芜杂,读者苦之’”。 为此,他将明代陈琏之《罗浮山志》(十卷)增补为十五卷,名为《罗浮志补》,又名《增补罗浮志》,以偿其父“尝欲改辑《罗浮志》而未竟之愿”。 此志增补部分,均在其后注明“补”字,而增补内容,多为明永乐八年(1410)后之事,治学态度颇为严谨。 全志十五卷: 卷一:总论 卷二:洞天福地 卷三:寺观 卷四:杂志上 卷五:杂志下 卷六:神仙上(秦至唐) 卷七:神仙下(五代至元,女仙附) 卷八:释子(道士附) 卷九:人物上(汉至五代) 卷十:人物下(宋至洪武初) 卷十一:文上(晋至北宋) 卷十二:文下(南宋至洪武初) 卷十三:诗上(元朝至五代) 卷十四:诗中(北宋) 卷十五:诗下(南宋至洪武初,宋词附) 十七、《罗浮指南》(民国九龙真逸撰) 九龙真逸乃陈伯陶晚年隐居香港九龙时之自号。 《罗浮指南》原名《罗浮补志》。陈伯陶在开篇之际就直书胸臆,说明撰写此书之缘由:“余之补此志,搜旧闻,存古迹也。惟自永乐迄今五百余年,山峰岩谷则流俗改其名;寺观庵庐则后人易其地。而又中更兵燹,陵谷变迁,遗迹既湮,世多附会。琴轩(即陈琏)而后,凡所为图志,大都言人人殊。使执往籍以求今之罗浮,不几同刻舟求剑耶?” 为此,他为今之罗浮游者作游览指引,遂作此书。以补以前志书未集或言而未尽者,故称《罗浮补志》。 《罗浮指南》不分章节,而是先依山势细述罗浮山川胜迹,然后简述历代罗浮志书概况,明清以来之名贤高僧。最后介绍前志未言及之物产。 对罗浮明清道释,他在书中概述道:“大抵僧之盛始空隐,曹洞宗也;道之盛始杜阳栋、曾一贯,龙门派也。其支分为惠州之玄妙观,会城之三元宫、应元宫、五仙观,番禺之纯阳观。其余庵院,分衍不可胜数。” 附:已佚罗浮志书 《罗浮山志》(明·梁亿编撰) 梁亿,字叔永,顺德人,官至粤西参政。 《罗浮野乘》(明·韩晃编撰) 韩晃,字宾仲,博罗人,官至福建青田知县。 《罗浮副墨》(明·韩晟编撰) 韩晟,字寅仲,博罗人,韩晃之兄。官至远安知县。 《罗浮图志》(明·韩鸣鸾编撰) 韩鸣鸾,字伯雍,博罗县人。 《名峰图说》(三卷)(清·释尘异) 今但,字尘异,新安(今宝安)人,罗浮华首台僧,“为主席住山五十余年”。 《罗浮剩书》(清·罗国器编撰) 罗国器,字跃剑,顺德人。 《罗浮唾语》(清·廖贞编撰) 廖贞,字延干,归善(今惠阳)人,官至贵州平越,锦屏知县。 《罗浮剩语》(清·谢维植编撰) 谢维植,字弱庵,博罗人。乾隆年间举人。全书分山川、风俗、事迹、品物四个部分。 《罗浮外史》(清·钱以垲撰) 钱以垲,字萧山,嘉兴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东莞知县。此书为清《四库全书》所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