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岭南道教始罗浮
作者:邬榕添(惠州市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11 11:35:13

 

在中国的五大宗教中,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都是在不同时期从外国传入的宗教。唯独道教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

中国道教孕育于先秦文化,酝酿于汉初,诞生于东汉汉安元年(142年),由张道陵创建,之后迅速在中原大地传播。据史料披露,秦汉之际,一些丹客术士先后隐居罗浮,修道炼丹,仙成飞升,为《神仙传》、《列仙传》等书所收录。正如近代学者胡守为在《岭南古史》中指出:“足证秦汉时候,岭南之罗浮已成为道教的胜地。”也就是说,从秦汉以来,处于萌芽状态的罗浮道教就扎根于罗浮山,并逐步在岭南大地传播。

 

一、罗浮道脉渊源

 

罗浮道脉可远溯于秦汉之际。

罗浮山有“岭南第一山”之誉,汉代司马迁更赞曰:“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在中国,有五岳作镇,罗浮、括苍辈十山为之佐命”。(见明·李嗣钰《罗浮山志》卷一·图经)为此,人们又把仅次五岳之后的罗浮山誉之为“粤岳”。

罗浮山有名峰432座,飞瀑流泉980余道,秀谷灵岩72处;奇花异葩,数不胜数。其山名的由来,本身就包含着浓郁的神话色彩。隋《地理志》记道:“浮山本蓬莱之一峰,昔时洪水泛海,西来傅于罗山,崖巘皆合,故曰罗浮山。”

《南越志》也记道:“此山(罗浮)本名蓬莱山,一峰在海中与罗山合,因名焉。”

正因为罗浮与道家所推崇的蓬莱仙山有缘,因而,终日云雾缭绕的罗浮山就以“神仙洞府”的盛名,吸引了无数道家丹客术士前来修道悟玄,采药炼丹。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安期生。据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所载:

“安期生者,琅琊阜乡人也。卖药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之)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安期生)出阜乡亭,皆置之。留书,以赤玉舄一双为报,曰:‘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始皇即遣使者徐市、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末至蓬莱山,辄逢风波而还。(后人)立嗣阜乡亭海边数十处。”

秦始皇知道,道教所景仰的三神山就是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于是派人入海寻访。岂料安期生已在菖蒲涧寻获二十节菖蒲,服食飞升了。他在蓬莱一股之罗浮山苏罗洞与神女会饮,“玄丘玄碧之香,酿成甘露;为酥为醪之味,散于诸天。”正所谓:“安期自在山中醉,秦皇徒劳海上求。”后人依此传说,遂将苏罗洞改为酥醪洞,山中道观也以此命名曰酥醪观。

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三山语·罗浮山》篇中写道:“安期生常与李少君南之罗浮。罗浮之有游者,自安期始。自安期始至罗浮,而后桂父至焉。秦代罗浮之仙,二人而已。安期固罗浮开山之祖也。其后朱灵芝继至,治朱明耀真洞天;华子期继至,治泉源福地,为汉代罗浮仙之宗,皆师乎安期者也。”

综上所述,安期生是当之无愧的罗浮山开山始祖,自然也是罗浮道脉的始祖了。一时之间,八方丹客术士纷来沓至,拥至罗浮山。宋代留元长在《金丹世系记》一文中,记述了罗浮道教的金丹派世脉。文中写道:

“安期生以丹法授朱灵芝……朱以授阴长生,居铁桥峰;阴以授苏元朗,居青霞谷;苏以授葛元,字孝先,吴时居飞云顶;葛以授郑思远,字子华,居泉源福地;郑以授元之从子洪,于麻姑峰下炼丹。”

此文有笔误之处,如“郑思远,字子华”应为“郑隐,字思远”;居泉源福地者乃华子期而非郑思远。葛洪乃葛玄(即元)的从孙而非“从子”等。但文中已充分反映出秦汉之际,罗浮道家丹客之盛。

据志书记载,除安期生之外,秦汉之时还有不少在罗浮山修道炼丹成名的术士。例如:

西晋时安定人梁卢“闻罗浮本出蓬莱岛,乃自会稽南行三千里,居(罗浮)观源洞,寻药修炼,丹成仙去。”(见《岭南名胜记》)南北朝(梁)广州刺史萧誉在《罗浮铭》中赞道:“梁卢王佑,控鹤轩鸾。翠袍挂日,朱霞昌冠。”

西晋末博昌人任敦(字尚隐)“少入罗浮学道,……行步斗之道及洞玄五符”。(见《历代真仙体道真鉴》)

汉初的毛公(名翁),“道成,移居罗浮山,三百余岁,度弟子七十二人。”(见唐人令狐楚《先生人山记》)

历代《罗浮山志》均记载着汉代在罗浮修炼的名道仙迹。

汉代朱灵芝“南来隐居罗浮,修炼大清神丹,九鼎功成……受图篆为太极仙卿,治朱明耀真洞天。其栖息处有朱子庵,又有朝斗坛焉。”

新野人阴长生,“师事马明生,明生以太清金液神丹授之得道,……居罗浮铁桥峰。”(见清·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

淮南人华子期“师禄里先生,授仙灵宝方书……后乃仙去,居罗浮,受命治泉源福地。”

由此可知,早在秦汉之际,罗浮山就成了道家云集之地。正如胡守为在《岭南古史》中所写:“罗浮山在秦汉时已是道家中心之一。”而罗浮道教从一开始便归位于金丹道派,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

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秦汉之际,罗浮道教尚未真正建立。虽然道家丹客术士云集罗浮,但多是搭茅而居的个人修炼行为。因而,罗浮道教尚处于萌芽状态。

 

二、罗浮道教始祖

 

罗浮道教的正式确立,是从东晋名道葛洪隐居罗浮开始的。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作为中国道教史上魏晋丹鼎道派的杰出理论家和炼丹家,他曾二上罗浮山,有着深深的罗浮情结,是当之无愧的罗浮道教的始祖。

葛洪第一次南下的时间,为东晋光熙元年(306年)。葛洪在《抱朴子·自序》中记道:“昔太安中(302~303)石冰作乱……义军大都督(顾秘)邀洪为将兵都尉……(洪)遂募兵数百人……攻贼之别将,斩贼小帅,多获甲首而献捷幕府。大都督加洪伏波将军。事毕,洪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了不论战功。……遇上国大乱(即史称“八王之乱”),北道不通……归途阻塞。会有故人谯国嵇君道,见用为广州刺史,乃表请洪为参军……遣先行催兵。而君道于后遇害,遂停南土。”

东晋南海太守袁宏在《罗浮记》中写道:“谯国人嵇含尝为广州(刺史),乃请洪参广州事军事,洪求先行到广州,而含于此遇害,洪还留广州,乃憩于此山(即罗浮山)。”

君道,名含,字君道,与葛洪均为丹鼎派同道中人。他在荆州任上被委任为广州刺史,偶遇因战火滞留在荆州的葛洪,就委任他为“参广州事军事”,并让他先行催兵。岂料葛洪到广州后,嵇含已为部属司马所暗杀。无奈之中,葛洪就长时间滞留岭南。他坚辞其他人的委任,在岭南大地漫游,甚至远至日南(现越南顺化)、扶南(现柬埔寨及越南南部)等地。

滞留岭南之时,葛洪四处漫游,一方面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地方风物、奇花异草;另一方面广交道门中人,遍搜道家经典,丹鼎述著。

在这段漫长的游历期间,他结识了两个道门高人。一个是郑隐。郑隐字思远,“少为书生,善律、历、侯、纬。晚而好道,师葛孝先(即葛玄)。受《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太清金液经》、《洞玄五符》等。”(见《历代真仙体道通鉴》)

葛洪第一次上罗浮山之时,为咸和丁亥(327年)。在罗浮山遇其从祖葛玄之徒郑隐,就拜他为师,潜心学道。他在《抱朴子·内篇》中记道:“余晚充郑君(即郑隐)门人……然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矣。”

收录在道家经典《云笈七签》卷三中的《灵宝略记》更明确地指出:“抱朴(即葛洪)从郑君盟,君授抱朴于罗浮山。”《罗浮山志会编》也记道:“洪就(郑)隐学,悉得其法。”

由此可知,葛洪在罗浮山师承于金丹派系,自此,罗浮道教也就作为丹鼎道派,延续了一千多年。

葛洪在岭南结识的第二个道门高人,就是时为南海太守的鲍靓。鲍靓字太玄。据葛洪《神仙传》所载,为琅琊(今山东胶南)人。但史书所载其籍贯不一:有东海(今江苏)、上党(今山西长治)、陈留(今河南开封)诸说。

据《云笈七签》卷八十五《阴君传鲍靓尸解法》载,大兴元年(318)(鲍靓)于蒋山北道偶遇阴长生。阴长生道:“君慕道久矣,吾相当得度世尔仙法。……以神丹染笔书:‘太上太玄阴生符’于刀刃左右。”鲍靓遂“于罗浮山得道”。

葛洪滞留岭南期间,“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靓(字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见《晋书·葛洪传》)

鲍靓的道业,乃符篆道法。这“符篆”与“丹鼎”乃是中国道教的两大派系。《云笈七签》卷四中的《三皇经说》就记道:“鲍靓少好仙道,以晋元康二年(292)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靓乃依法以四百绢为信,自盟而受。后传葛雅川,枝孕相传。”

葛洪原来专修“炼丹服食,飞升成仙”的金丹大法,又从鲍靓处学得“以符篆咒术为传播手段”的符篆道法。他集两大派系的道法于一身,在罗浮麻姑峰下采药炼丹,为罗浮道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约在西晋建兴元年(313),葛洪返回故土。他在《抱朴子·自叙》中写道:“庚寅诏书赐爵关中侯,食句客之邑二百户。”而《晋书·葛洪传》又称:“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但是,他并未参与东晋王朝的筹建。而在这段时间,他写成了使他确立了丹鼎派杰出理论家地位的经典之作《抱朴子》。此书含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他在《抱朴子·自叙》中明确指出:此书的写作,“至建武中乃定”。据查,建武这个年号仅有一年,即公元317年。”

步入老年的葛洪仍一心沉醉在他的金丹大业上。“闻交趾出丹,(葛洪)求为勾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

葛洪来到广州,刺史邓岳极力挽留他,并准备表荐他为东官(即东莞)太守。葛洪坚辞不受。邓岳后来以《仙经》之言来说服他。《仙经》指出:“可以静思合作仙药者,有华山、泰山……罗浮山……。”在《仙经》罗列的中国二十七座名山之中,岭南地区仅罗浮山榜上有名。

仅有丹砂,而不在名山,就不能炼成金丹。葛洪这才毅然率领妻子鲍潜光及子侄、徒儿,在咸和癸已(333年)第二次上了罗浮山定居下来,并开展了一系列罗浮道教的创建工作:

其一是创建四庵,确立格局。

在邓岳的大力支持下,葛洪在罗浮山的东南西北麓建庵,以作炼丹授徒的居所。宋人霍暐在《冲虚观记》中记道:“(葛洪)登罗浮,创都虚(南庵)、孤青(西庵)、白鹤(东庵)、酥醪(北庵)东南西北四庵,为往来偃息之地,采灵芝神药以养异丹。”

四庵的建立,基本确立了罗浮道教宫观的基本格局。后人将四庵陆续扩建为都虚观、孤青观、白鹤观和酥醪观。另外,还建有明福观,《明一统志》载:“泉源福地有明福观,南汉所建,亦名九天观,后改在冲虚观东三里。”

根据“五观一冲”的道家习俗,山中同有五观者,其最盛之观,以“冲”为观名首字。为此,久负盛名的都虚观遂改名为冲虚观。宋哲宗佑二年(1087)赐额“冲虚观”,更使冲虚观名闻遐尔。

也有学者引经据典,认为冲虚观名,取自“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之意。

自此,冲虚观不仅成为罗浮道教中的首观,更成为岭南道教的祖庭而名满海内外。罗浮山也因其深远的道教渊源和葛洪仙名,为道教尊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见《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

其二是建立道团,授徒弘道。

《博罗县志》(民国版)记道:“晋咸和中,葛洪至此(指罗浮山)炼丹,从观者众。”《晋书·葛洪传》也记道:“(葛洪)遂将子侄同行。”在罗浮山形成了日本学者所称的“葛氏道团”。这个葛氏道团,开始由其子侄及徒弟组成。其中包括其妻儿、其侄葛世、葛望、海君和其徒腾升、黄野人(后来成为岭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地行仙”)。以后又发展到其从孙葛巣甫等。葛洪将《灵宝经》等传于葛世、葛巣甫,葛巣甫后又传于道士任延庆、徐灵期。自此,罗浮道教金丹世系“世世录传,支流分散。”(见《云笈七签》卷三《灵宝略记》)。

其三是著书立说,弘扬道业。

从王明所列《葛洪撰述书目表》中可知,除了葛洪的代表作《抱朴子内外篇》外,他的医学著作直至今天仍为人所看重。据《晋书》等志书记载:葛洪著有《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三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太清神仙服食经》五卷、《服食方》四卷等。

在文学方面,又有《神仙传》、《西京杂记》、《汉武内传》、《良吏传》、《集异传》等著作。甚至在天文、军事等方面,也有《潮说》、《浑天论》、《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和《兵事方伎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等。

葛洪这些著作,大多是他“在山积年,著述不辍”所作。为此罗浮山因葛洪而盛。葛洪也因罗浮山而名,成为岭南道教的领军人物,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崇高地位。

 

三、罗浮道教的发展

 

葛洪以“以还丹金液为大要”的外丹术宗旨,一直为罗浮道教所奉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道坛逐渐形成了以外丹为主要修炼形式的丹鼎派。到了隋代,在罗浮道教史上,出现了一个倡导修炼人体三宝(即精、气、神)而为“圣胎”的“内丹”之说的高人。他就是苏元朗。

苏玄朗,又名苏元朗,(因避讳,改“玄”为“元”。)据明·李砺侯《罗浮山志》卷九《仙释》载:

“苏元朗者,不知何许人。尝学道于句曲(现江苏句容),得司命真秘,遂成地仙。生于晋太康时(280~289),隋开皇中(587~594)来居罗浮,年已三百岁矣!居青霞谷,修炼太丹,自号青霞子。作《太清石壁记》及所授《君歌》。又发明《太易丹道》,为《宝藏论》。”

他主张“身以炉鼎,心为神室,津为华池。”“乃著《旨道篇》。自此,道徒始知内丹也。”

因道教经典《龙虎经》、《周易》、《参同契》“文繁义隐”,一般人难于悟会,苏元朗“乃纂为《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归神丹于心炼”。

为此,《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赞之道:“在这场义理(指炼丹义理)化运动中,首开先河的是青霞子苏元朗。”

苏元朗“首倡内丹之说”,为丹鼎道派开辟了一条新路,很快在道徒中传播开来。罗浮道教集外丹大师与内丹首倡者于一教,声名显赫。唐宋年间,名道辈出。在唐代,有被唐顺宗召见,赐号“逍遥大师”,后归隐罗浮白鹤观的卢眉娘,又有为唐武宗两次召见的轩辕集;在宋代,有为宋徽宗召见,封为“金坛郎”的冲虚观道士邹葆光。

在中国道教史上,北宋与南宋成了丹鼎道教发展的分水岭。北宋之前,沿袭外丹之说,而南宋以后,盛行“性命双修”的内丹说,形成了“先性后命”的全真教和“先命后性”的全真教南宗。而在“南宗五祖”之中,其四祖陈楠与五祖白玉蟾都与罗浮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明·李砺侯《罗浮山志》卷九载:“陈楠,字楠木,号翠虚,惠州府博罗县白水岩(现惠州汤泉)人。……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于毗陵禅师,得《景霄太雷琅书》于黎姥山神。每人求符水,楠捻土付之,病辄愈。故人称陈泥丸。”

陈楠后在宋徽宗政和中(1112~1113)被“擢提举道箓院事,后归罗浮,以道法行于世”。陈楠把内丹修炼分为上中下三个品味。其下品为“地仙之道”,中品为“水仙之道”,上品为“天仙之道”。有《翠虚经》、《翠虚妙语全集》及《罗浮翠虚吟》行世。被道徒尊为“南宗四祖”。

白玉蟾字如晦,本名葛长庚,籍贯福建人,后因母改嫁白氏,遂改姓白。因先祖任琼州太守,生于海南,自号海琼子。又号螟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史。

他长期追随隋陈楠在罗浮修道,对“归神丹于心炼”的内丹之说和雷法有极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他的丹法分炼形、炼气、炼神三关。他在《玄关显秘论》中精辟地指出其中的关系:“炼气之妙,在乎炼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

陈楠仙逝后,白玉蟾打破了道教“私相传授,道脉单承”的传统,广收门徒,规范科仪,结庵设醮,普传丹雷二法,吸纳了大批道徒信众,形成了一个经当时官方认可,以“靖”为名的庞大的教派团体。据《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载:“白玉蟾治碧芝靖,其徒彭鹤林治鹤林靖,其徒孙林伯谦治紫光靖。”为此,白玉蟾成为道教金丹派南宗的实际创立者,被尊为“南宗五祖”。

自元代以来,中国道教逐渐分为以丹鼎修炼为主旨的全真派和以符箓咒术为主旨的正一派。在岭南道教中,历来是全真派的一统天下。“今粤东罗浮及会城诸道观,询其派,又皆全真也。”(见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而全真派中,“全真七子各自开派,而以丘处机的龙门派势力最大。至清初以后,龙门派遍传全国各地……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见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

罗浮道教自葛洪以来,一直属灵宝金丹派。至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广东大旱。全真龙门派道士曾一贯应大吏所请,开坛求雨辄验,被委派为罗浮五观总住持。自此之后,罗浮道教就成了全真龙门派的一统天下。

 

四、罗浮道教的现状

 

随着历史潮流的冲刷,罗浮道教的发展也有时盛时衰之时,罗浮道观也有时兴时废之日。但直至民国时期,罗浮道教仍在岭南道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广东年鉴》(1941年)载:“今罗浮山共有冲虚、黄龙、白鹤、酥醪四观,徒众数百。”

但在“文革”后,罗浮道教活动被迫全部停止。道士星散,有些宫观荡然无存,如黄龙观、白鹤观;有些被改作学校、医院,如酥醪观、冲虚观、陈孝女祠。

直至中央拨乱反正以后,罗浮道教由于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而逐渐恢复。岭南道教祖庭冲虚古观于1985年由驻军医院移交当地政府接管,县政府拨出专款重修,香港园玄学院大力支持。198614冲虚古观举行隆重的重修开光仪式。其他宫观也陆续收回,或重修,如酥醪观、九天观;或重建,如黄龙观。罗浮道教又呈现蓬勃发展的一派生机。

据有关部门统计:至1988年,广东全省道教宫观有52座,其中惠州市有12座,而罗浮道教宫观就有10座。占惠州道观总数的83.3%。

据《惠州市志》(2008年3月版)载:

2000年,全市佛寺有22间,其中博罗3间;全市道观14间,而博罗12间,约占90%。

自1949年至2000年,罗浮道教的教职人员及教徒如下表:

,

年份

教职人员

教徒

1949

25

3595

1966

12

1050

2000

102

5934

 

由此可见,时至今日,罗浮道教在岭南道教中仍然雄踞于主导地位。冲虚观住持赖保荣至今连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协会主席和全国政协委员,更彰显出罗浮道教在当今社会上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