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就听过“西有龙峰庙,东有西来庵”之说。龙峰祖庙名扬四海,声播八方自不待言,那西来庵也不乏其神传妙说,令虔诚者顶礼膜拜,五体投地。 西来庵位于惠东县东北部的新庵镇高布村的“八字头”山腰,距惠东县城 西来庵亦称“西来岩”,为佛家寺院。据《归善县志》记:“明天启年间,修西来古刹……佛殿在悬崖之中,僧房为自然石室内。”昔时,庵设五殿:祖师殿、文武殿、大雄殿、三宝殿、中鼓殿。前二殿全人工筑造,后三殿均是自然巨石盖顶,花岗岩方砖墙体。可见岩牙突兀,寺院幽藏,显得十分威严萧杀,别具一格。尤是深深浑厚的钟鼓之声,让游者骤生敬畏之情。这里终年香客云集,烟火缭绕,为西支江一带的佛门圣地。 但因60、70年代黄土地上的一场“史无前例”之人为浩劫,致西来古刹片瓦无存,无不令人惋惜嗟叹,幸有善心积德者,于近年筹金将古刹重新修建,只是未能复其本来面目,仍难圆满百姓希冀之心。 相传北宋仁宗年间,兵荒马乱,西来岩一带屡遭人祸天灾。一日,有一农夫耕作田间,突闻西来岩山上传来“卜卜”音响,侧耳细听,又隐约有和尚念经之声。心中甚是奇怪:此地偏山僻壤,行人稀少,况且山上并无任何寺院庙堂,何来和尚念经开课之理?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山下男女老幼无不知晓西来岩上的奇异新闻。于是后生好事者爬山涉水,行进三日三夜登上西来岩顶,循声细望,果见一和尚在山上盘石而坐,手敲木鱼,口中念念有词。那几位“探客”便悄悄走近和尚身旁,未敢贸言张声。和尚见有人近前,忙作揖让坐。 萍水相逢,自有道长问短,无话不说。原来和尚出家于华龙寺,法名叫“尘点无”,家居青阳县九华山。一日,华龙寺中的佛像腾空而起,他就跟随圣像来到西来岩。他还从怀里取出那尊晃晃金光的佛像。 有人问尘点无和尚:“山中无粮无米,孤自一身何以度日?”和尚答道:“饱餐树叶,渴饮清泉。” “探客”回到村中,将山上的所见所闻告知乡间父老,且绘声绘色,听者无不生起怜悯之情。于是,有粮出粮,有物捐物,日日给尘点无和尚送去吃穿。 时过九九八十一天,来西来岩者来去匆匆,默默无语,尘点无和尚见之不免心中犯疑,急忙问个究竟,才知山下正患瘟疫流行,四乡惶惶不安。尘点无和尚安慰道:“众位施主勿过虑,吾念些法水与你等带回,病人自可消灾脱难,转危为安……”于是,众人以树叶折斗盛着尘点无和尚赐的“仙水”拜谢下山。 且说病者饮了尘点无和尚的法水,果见疾去病除,百姓惊喜非常。自此,山下百里年年风调雨顺,百事俱兴。 梅开三度,柳绿三遭。山下安居乐业,但尘点无和尚仍在西来岩上餐风宿露,境况凄凉。为报答救苦救难之恩,百姓伐木烧砖,给尘点无和尚建了一座栖身之所。山下的文举人,姓陈名青准,文思锐敏,给这僧房起名为“西来庵”。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晃就是二十余载。一日,众人来庵里进香,只见尘点无和尚一人静坐于禅堂,双目紧闭,合掌无语。有人轻轻叫唤“法师”,却未见应答,再连连呼叫,尘点无和尚仍如一尊铜像,不动声色。来者觉得十分奇怪,便上前抚摸法身,顿觉他周体冰冷,方知尘点无和尚已经逝世多时,无不悲痛不已。于是,众人急急下山,欲备棺木三牲为法师料理后事…… 岂料,众人再回转西来岩途中,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霎那间,云开日照,十里霞光。众人走进庵里一看,尘点无和尚的尸体己不知去向,却见地上隐约留下六字:“来无影去无踪”,如烟如云飘飘而去,也许法师就这样升天归西了。 尘点无法师虽然去了,但他给人们永远留下“佛法无边,大慈大悲”的美谈。西来庵历经近千个暑去寒来,由于世事沧桑,物变人非,后人自难知晓其中多少轶事往情。据《西来东土历代祖师之觉察座》记述:明重修西来古刹后,经十四世祖。初祖为海萍大法师,第十四世法师乃温仕开。温仕开法师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生于紫金县上义村,家境贫寒,十岁投西来岩,在庵中的慈善普及学校就学,后出家为僧,操持西来庵事务。建国后,温仕开法师荣任惠阳县佛教协会副会长之职,1991年春逝世,享年八十有三。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眼下,西来古刹虽几经兴败,但声誉尚存,虔诚香客与猎奇游人不嫌翻山涉水来此进香观光者纷至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