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紫云洞探秘
作者:苏定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2-08-10 21:50:00

 

紫云洞,罗浮深山腹地,平时少有外人涉足。2000年8月,我与朋友决定到罗浮山紫云洞走一遭,了我多年来想到罗浮深处探视一番的心愿。

据说千多年前的唐代,已有山民栖身此地建石室、种柑橘,因气候环境独特,种植的“罗浮柑”被选上进贡朝廷为皇室所享用。唐轩辕氏曾修造集尝庵,宋代逍遥子也于此筑茶庵、白云庵,垦植甜茶园,特产甜茶,令宋帝龙颜大悦。

紫云洞隐藏在层峦叠翠的山腰中,“禽声树声,阴翳阗寂,景最幽异”。远远望去,阵阵淡紫色的浓云飞渡而过,显得魅力无穷。它距九天观的西华道院约3公里,相对高度约500米。

 

 图片4.jpg

 

时值台风来临,风雨中我们到了九天观还要登500米陡削的山坡,心想必定艰苦万分。然而当我们一行3人走在泥沙铺设的古道时,并不觉得陡,原来,古道是“斗折蛇行”:除近山脚的一段路较少曲折,其他路段的转折竟多达百处,为我历年所游诸山道路弯曲之最!    

一路走来,甚感疲累。主要是路越来越难走,那都是人迹罕到地方啊,古径全部被野草遮盖,有的路段竟长出大竹子。行进中,前面一个人刚刚拨开野草,后面一个也要重新用劲再拨。有时荆棘、芒草、芦苇等等的“撩弄”,刺得大家的上衣划破、手臂处处血痕……有趣的是,这里仿佛是无菌区,手臂没有抹药,第二天伤口便痊愈,而转近百个弯居然不会头昏脑胀,奇迹得益于含负离子丰富的清新空气与满眼的青绿,更有助于“朋友的鼓励”——上山时是和风雨,一群黄蝶、白蝶在身前或周边翩翩起舞,粗而野的蝉“吱吱”的欢迎鸣唱,让我又惊又喜;更有那十几种不见其形的小鸟鸣奏曲此起彼伏,谐趣悦耳,诱人前行,加上平时难得一见的美妙小昆虫如竹鸡、龙眼鸡、天牛、纺织娘、金龟子等伸头探脑的凸现,哦,还没有算脚下叮咚抒情的水声呢,真是连欣赏都来不及,哪顾得上头昏!

走过两座古墓,来到路旁的千年大松树时,这里树稀草疏,可见天空,此时小雨随紫云而来,我拿出折伞遮挡,不料突然狂风骤至,“啪!”的一声巨响,古松一大树桠吹断落地,我赶紧收伞,哪来得及,“嘶洒”一声,伞面已被风儿掳去……狂风把满山的树吹的摇晃无度,有的俯伏几乎贴地,有的弹起欲飞。没有雷声,却感到地动山摇……我们赶紧在大岩石下躲避,幸好没多久雨停风速也大减。向导告诉我们,以前这里可以看见动人的松涛——紫云洞下全是粗壮的古松,许多千年树,遗憾的是上世纪70年代被过度砍伐,如今只剩下这棵松树,它成了登紫云洞的路标,可惜它如今也近枯萎了。向导说,到此,路已走了一半。

恍如风车转,我们旋到一处平地,向导说这是“坪栋”,紫云洞就在坪上,方圆几十里山坡,就这里有几百平方米的开阔地。至此我深深领悟古人那首登紫云洞的诗是多么贴切:“万绿浮空霁,千盘上翠薇”确是写实的佳句。

一个面积颇大的亭子兀现眼前——这便是著名的幽居亭。亭石柱四角、葫芦顶,砖木结构,有石台石凳,可惜瓦面、梁架多破烂,摇摇欲坠,吓得我们不敢小坐。立于亭前灰沙地上,但见云烟从旁边山坡弥漫来,停驻着,周围灰暗,刹那又被荡涤,一切清明靓丽如初,如此反复不止……我想幽居亭,其幽,指的便是那带给紫云洞生命和灵性的云雾了。

前行约30米,但见野气森森,一道古墙赫然入目,向导高兴地说,这就是紫云洞。我们转到它正面,其荒凉败落的景象着实吓了我一跳:这是座古庵,屋檐与整个屋顶皆无木架瓦片,真是上无片瓦,下无大门;万幸的是,四面古墙皆十分完整无损紫灰色的墙有半米大的方形石块与一些石片垒成,好像没有什么粘合物,却屹立千年不垮不损,它不但有悠久的历史时空感,更有无限诱人的欣赏价值,但愿日后重修时能修旧如旧。空荡荡的石门框上阴刻“紫云洞”石匾,行书字体,刚劲而飘逸,石门两旁没有对联,门下也无狗洞。紫云洞前是百米见方的灰沙平台,台下是长满树的陡坡。平台前有石台摆香案,旁设两米高的塔形焚纸宝炉,洞四周皆树,举头只见头顶一小片天空,洞內建筑面积共一百多平方米,从其完好的墙头形状可见其布局很别致:有山门、小天井、大殿,而尼姑住房、厨房与库房全在庵內,与大殿仅一墙之隔,并设有双层石门楣、大圆木柱作棚的坚固房门。走进洞开的房门,但见房与厨房用树干铺尼龙布做瓦面向导说前年曾来了个气功师,不到半个月便住不下去了。说话间,浓云骤至,大雨滂沱,似千百盆水淋下,我们齐聚在向导带来的雨衣下,以档“尼龙布瓦”卸下的“急流”,十五分钟后,天又转晴,出房一看,庵内竟无半点积水,令人称奇。

 

 图片2.jpg

 

环视庵内,见4平方米的小天井尚有圆与四方石柱脚各一对,大殿前有四脚香案,后面神台下有建庵时的石刻碑,上刻“本洞来龙地主神位。土旺人兴旺,神安祠亦安。”神位设三间:左土地神,右弥勒佛、关公,中间4米长的宽阔位置放置千手千眼观音与坐莲观音。可惜这些雕刻精致的彩绘木雕像日晒雨淋已大多损坏,据说1987年曾有人捐资重修紫云洞,但此地云雨汇聚,气候潮湿,十多年间变把一切普通木材的构建物全部烂掉,看来日后重建紫云洞,非以钢筋水泥或砖石与优质均甸木料不可。

进山门的转角处石墙内,我发现两个高35公分,宽20公分的孔洞,内宽外窄,外墙只露4公分宽的石缝,外人很难发现,这种孔对面墙相应也设两个。这是紫云洞保安防范又一特色。向导介绍,这种坚固而隐蔽的了望孔,主要是对付动物而不是人。这里以前老虎较多,虎的习性是,晴天夜出,微雨天气常早出,恶劣天气不出。它们四处搜猎,偶尔也会到庵前撒野。如不是节日,香客少时,此庵日间也关上大门。但是,人怕虎,虎也怕人,日间,如遇虎在门口巡回吼叫,不肯离去,尼姑就会轻手轻脚在各个了望孔观察,看到虎头向门时,即拜过神明,拿着大把香火,慢慢打开大门,大喝一声:“畜生,还不退下!”一般无论多凶猛的老虎也会唯唯而退,这时尼姑也看着老虎,慢慢退回门内,相持一会,虎就会大吼一声,虎鞭一扬,飞遁而去。晚上,虎眼如两支电筒光,煞是吓人。如遇老虎“来访”,先把大殿夜明灯点亮,点上大蜡烛拜神,一尼姑拿点着的烛,从左右两侧孔中伸出照明,看清合适位置后,一个拿点燃的大把香火在前,一个持两支明亮的大蜡烛随后,开门大喝一声,虎亦会慢慢后退,逃循无踪。另外,狗会招引老虎,故紫云洞没设狗洞……星转物移,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老虎(华南虎)从紫云洞一带消失。

环视庵内外,无败草腐叶堆积,周遭干净的很,仿佛有人打扫过——这是风的功绩。门外平台下烟雾氤氲,紫云冉冉升起,悦耳的鸟音袅袅飘来……庵虽破,却依然有庄重谨然之态。环境清冷,满眼浓绿,数十种不同种属的植物各展其姿,我仿佛处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圣洁之地……正看的出神,向导要领我们去看香柑园和宋茶,众人一行暂离古庵。

 

图片3.jpg 

 

沿庵右边一条平坦的石路没走几步,向导突然大喊一声“白山鸡!”只见前面一对白鹇,其中一只拖着长长的白尾翎,正急急朝前走,不见声响,须叟便没了踪影——这野山鸡的“身手”真敏捷!白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著名的观赏鸟(为广东省省鸟)。“以前这一带很多,风雨天都出来,可见白山鸡至今仍然不少!”向导兴奋地说。

不到十分钟便来到一石堰,看到远处的柑树林,且挂有绿果累累。文友不辞艰险,深入草丛,爬上去摘了一个,可惜未成熟,因林太密,且杂草荆棘重生,只好折回。石路两边的大石块相当奇美,叠合整齐,胜似人工;在树丛的空隙中,我们还远眺山上奇特的燕子岩,乱云飞渡,宛如仙境。

“茶!”热心的向导居然发现路旁陡坡有两株茶树,并下去采摘。这茶树看似一棵树干黑硬似铁,长着大宽绿叶,他兴致勃勃地从大丛的树叶中摘下一片,叫我尝尝,好奇心我把这片15公分长的树叶放到嘴边,嚼了一下,感觉有甜汁流出,还溢出一股特别甘香,细细品尝,如啜清茗,清爽怡人。罗浮紫云洞甜茶真是世上的瑰宝,现时都是野生,尚未有人栽培,摘下炒制切碎便可饮用。甜茶水色橙红晶亮、清香甘甜,还有消暑清热解毒的奇效,是罗浮山著名的特产。

冒着微雨我们又折回庵旁,向下斜入另一条与柑园相同方向的石路,路亦非常整洁无积叶,路面较宽,包裹着我们一行人是两边的森林。这里奇如刀削的大石几处,饶有趣味。约七、八分钟,便行到一个大水潭,面积约20平方米、深1米,潭周与底都是石,底平缓,水色蓝幽幽的,可清楚看到石底的几色花纹;潭边,湿漉漉的岩石黑里泛着青、棕、紫,衬着周遭不同层次黛绿,显得厚重和谐。这些石块非常奇特,虽处于湿气中,但无论潭底或边上,石上绝无长绿苔,没有半点滑溜溜的感觉,那潭水仿佛是刚刚注入般清新。更令注目的是潭底积叶甚少,潭上古藤处处,有两处变成秋千状,离地近米,如不是险境,真想打回“野秋千”!据说以前这里还是猴子饮水玩乐之地。紫云洞的猴子约有几百只,上世纪50年代,上山朝拜的香客尚看过它们……

掬身喝上几口泉水,清润凉喉,齿舌甘爽。它是罗浮山最著名的泉水之一。潭水是尼姑的饮用水,也是著名的紫云飞瀑的源泉,飞瀑具婉丽与雄浑的双重性;水池的石壁上有两股不足一米高的溪流接踵而下,委婉纡徐,似唱抒情小调,入的石潭,不见波痕与涟漪;而当它从潭后几米处跌宕,却是绝壁千仞,瀑声如雷。

浓重的紫云,伴着一群巴掌大的珍贵蝶种——黑峡蝶翩然而至,挤满了潭与路,一会儿黑峡蝶又慢慢飘游,漫延不绝,把我们渲染的如神似仙。大家的衣服几乎全湿了,但无怨无悔。文友说得好:“如果不是恶劣天气,就看不到紫云洞特有的气度与升华,一般的表象总令人快意不足。”是的,在风雨中,我们用脚步一寸一寸丈量,用心灵一点一滴地体验紫云洞的神奇与韵味,它得天独厚的自然与生物景观,令我心中郁积的郁闷一扫而光。比较起来,它没有香客如云的冲虚观的珠光宝气与雄伟宽阔,真不是个热闹排场与享受之地;然而,正是这不高贵的紫云洞,竟让我礼拜了一流的风、一流的云和雨,还有一流的空气和葱绿。它距天那样近,又距地那样远,令我顿生天地豪情。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4065838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