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民国期间惠州的乞丐及其他
作者:叶伟强(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13 16:17:42

 

惠州,地处东江、西枝江汇合处,水陆交通方便,货物集散繁忙,商贸十分发达,逃荒、走难和卖艺者,都喜欢来惠谋生。民国期间,乞讨者遍布府县两城,类型繁多,计有:

一、打竹板,唱山歌。此类乞丐,多为惠阳、惠东、紫金和兴梅一带讲客家话的中老年男女。他们穿着破旧土布唐装衫裤,身挂布袋,手拿两边起牙的长约15厘米、宽约4厘米的竹块,赤着脚,沿街逐户求讨钱米。一到人家大门,笑口恭维,打起竹板,唱起山歌,歌词是:佢打竹板,我唱山歌,我等无靠,到处乞讨;行善积德,自有回报,丁财两旺,儿孙满堂;逢凶化吉,遇事呈样,脚踏四方,老少安康;主家恩赐,功德无量,多少不拘,慈心难忘。唱得动情感人,有板有眼。多数人家乐给米粮,有的给一二个铜板,有的给一小杯米食,还有的给些衣物。

二、健残相携,拉胡琴说唱。此类乞丐,有的由身健男孩或女孩拖着盲公或盲婆挨家逐户乞讨,有的由壮年的男子或女子牵着年岁较大的盲眼女人或男人上门求乞,还有的由年岁较大的老叟背着跛仔或跛女上门求乞。不论那一种搭配,总有一人拉二胡,一人在歌唱,和唱配合,默契情生。唱山歌、唱咸水歌、唱粤曲,都叹身世之凄凉,境遇之难受,令人同情,愿给钱物。

三、耍特技,求施舍。此类乞讨者,多为独身男人。每到一家,说过“恭喜发财”“平安大吉”之类的好话后,便耍起特技来。如打石板的,赤着上身,双手抡起长形麻石,用劲打在自己腹部,每打一下,口呼“嘿!”连打连呼,令人同情。惠州有句口头禅:“晤奈穷来打石板”。一般打了一下,主家就给零钱或米一杯,很少打两三下的。又如铁器穿鼻孔,有的用两枚五寸铁钉,有的用两截三厘米粗的铁条,装模作样,把铁条向两只鼻孔插入,令人惊讶同情,乐意给钱或米。还有吞火喷火:乞讨者手拿熊熊火团,张口吞下,随即喷出火舌,令人生畏,如此这般,铁打心肠也会给些钱物。

四、锣声嘭嘭,猴子献技。此类讨乞者多为外省人,衣着普通,一手提锣,一手牵猴(或蹲在肩上)兼揸锣棍,身挂布袋,满脸皱纹。每到一家,锣声嘭嘭,人猴配合,行礼讨钱。随着锣声、口语的转换,猴子翻筋斗(惠州人叫打翻车)、捉蚤乸、搔痒和抓耳挠腮等动作接连出现,让人捧腹大笑。若主家不给钱物,猴子还会吱呀大叫,瞪眼望人;小孩若以水果或食物逗它,猴子还会敬礼呢!

五、狗脚踏碓,咯唰连声。此类乞丐单身老汉为多。他一手牵狗,一手提着木做的小碓,每到一家,先点头,后讲好话,接着把碓放下,吆喝着狗只动作。此时,狗的前脚扶着碓的横梁,后脚一只着地,一只踏碓,咯唰、咯唰之声连续不断。主家给了钱物,狗还会伏地作谢,若钱物不给,狗就汪汪吠起来。

六、划龙船,唰唰响。此类乞丐,中老年汉子居多,两人同行,一人操作龙船,一人敲锣打鼓。龙船两旁排坐着五至七个木人,个个双手按着桡板,摆出划船姿态,船尾站着一个操舵的木人,船中间还有一个敲锣、一个打鼓的木人,船底周围绕着红布,船头还有一撮红色龙须,整条龙船造型栩栩如生。他们每到一家,说明来意,锣鼓声骤起,龙船划了起来。随着操作的节奏,唰唰响声近处可闻。那时,主家给些钱物,并顺手扯些龙须,给小孩佩戴,以图吉利。有的人家,还抱着小孩在龙船底下钻来钻去,以图辟邪。

七、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此类乞丐,老中幼都有,以上了年纪的男人或女人居多。他们一手提着破篮,一手托着破碗或缽头,有气无力,精神萎靡,移着沉重的步子,挨家逐户乞讨。剩饭剩菜,多少不拘;若给钱物,更感开心;若被斥离,亦无所谓。总之,日出而讨,日落蜷缩在庙宇或街头,过着令人怜悯的生活,谁也愿意给些钱物,以表同情。

八、身残体烂,哀号动人。此类乞丐,有男有女,男子居多,惯在街头闹市行乞。他们穿着破烂,身残露肉,有的断手断脚,有的双腿或双手全无,有的双眼全盲,只剩单手或单脚,还有的失去一臂或一腿,身上生疽或痈,血水、脓液渗出,甚至有虫。凡此种种,不论坐在地上或躺在地上,都发出凄厉的痛苦叫喊声,让人闻声心酸,铁打心肠也掏钱捐赠,而且快步离开。

九、走街过巷,自寻吃喝。此类乞丐,单身行动,既不上门求乞,也不哀声求人,走东街,过西巷,见到地上、潲水桶、垃圾堆有可吃的食物,拣来充饥。吃罢,又东走西溜,其状吓人,人见人避。一到晚上,便将天空作棉被,大地当作眠床,蜷缩着呼呼入睡。有时下河或到湖塘洗澡,戏水自娱,仰天狂笑。

十、少扶老叟,挨家乞讨。此类乞丐,多因天灾人祸或突遇不幸而造成。有的父子关系,有的婆孙关系,有的伯侄关系,还有的是亲戚关系,三五成群,流浪到惠州。他们赤着脚,老的手捧缽头或“碗公”,少的身挂布袋或手提竹篮,扶着老者,沿街逐户讨乞。每到一家,老者哭泣着言明遭遇,祈求施舍。人家给了剩饭剩菜,有的当场席地而吃,有的倒入少者布袋或竹篮。若讨来钱物,钱入老者口袋,物由少者放好,搀扶着到另一家乞讨。

十一、斯文嘴滑,潦倒脚勤。此类乞丐,特点在于脸皮厚,不顾人家憎嫌,只要肚子有饱,什么也不计较。如府城韩××、九成五(绰号)等人,摆摊街头闹市,以看相、算命为业,他们穿着算是光鲜,凭着脸厚,穿梭于早、午、夜茶市,兄弟茶楼无人理睬,就到天元茶楼找客,只要茶客搭讪,坐下就乱说一通,边说边吃,吃饱就走,人们叫他们为斯文乞丐。县城打铁均、白老鼠(绰号)等人,年青时,在杨坤如部当差,革命军攻破惠州城,他们跳城逃命,跌跛了脚,后成了无业游民。他们穿着随便,烟瘾特大,脚踏“燕尾鞋”(破脏布鞋,鞋跟磨成如燕子尾巴一样),走东家,串西家,凡婚丧喜庆,不请也到。他们帮着主家做些零星碎事,一到开桌就餐,便挤进宾客座中,狼吞虎咽,填饱肚子后,抹抹嘴角,离席便干起杂务来,人们称他们为“火烧鹅”。

十二、舞猴戏,抛钱来。此类乞丐多是江西人,一般三至七人同行。他们带着猴子、绵羊和小狗,以及其他道具,每到一处,挑块空地,摆好档口,就敲锣吆喝,招来观众,尤以小孩子特别喜欢围观。猴子随着锣声、吆喝声,开箱捡来面具戴好,绕场一周,拜谢观众后,就大显神通。“打翻车”(筋斗)、荡秋千、走天桥、骑绵羊和驱赶小狗舂碓(木制道具,约高20厘米,有扶手,碓头上扬下击,碓身挂着的铜片,发现唰唰响声)、推磨(木制道具,约高18厘米,狗嘴栓着把手,推时,发出咿呃、咿呃声)等等,间中,猴子还会捧着铜锣向观众讨钱,钱一到锣,敬礼致谢。在表演中,由于古怪迭出,常引起观众仰天大笑。每耍完一套节目,边讨钱,边卖药,还能当场与人治病,博得观众大声喝彩。此外,还有卖武耍技的,形式虽有不同,但实质也是一样,前者以牲畜表演,后者以人逞能,照样讨钱、卖药和治病等。

十三、和尚、道士和尼姑随街逐户化缘。此类乞讨,与上列各类乞讨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也是祈求善男信女解囊相助,多多益善,少少无拘,钱款稍大,开簿登记。苦行僧确实好苦,他们身穿袈裟,脚踏草鞋或“千里马”(布或胶做底,鞋面用两条橡皮或布块扎牢,鞋帮用一条胶皮或布块,穿着轻便),背挂菩萨、香炉,一手托着木鱼,一手拿着击棍,边行边敲,喃喃自语。他们从脱离世俗的幽静寺院出来,爬山涉水,不顾严寒酷暑,走村落,入闹市,过省越州,食无定时,睡无定处,跨年越月,一心化缘。所得银两,悉数交公,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道士、尼姑出去化缘,亦是如此,不过穿着不同而己。

十四、流民婆,身背手拖。此类乞丐,多为河南、河北等省难民。令人特别同情。他们操着难懂的外省话,攀川过省,历尽艰辛,流浪到惠州,住宿在府县两城骑楼、庙宇、桥下和西湖边。他们多是老叟妇人和小孩,壮年妇女背着婴儿,拖着小孩,老的身挂包袱,手捧葫勺,沿街挨户乞讨。他们衣着破旧,蓬头垢面,虱乸特多。他们到处寻找食物,见到塘边、巷角、垃圾堆有死猪、死狗、死鸡等禽畜,竟敢拿来煮食,甚至同伴病死,也把尸体剖开,煮来充饥。此景此情,令人心酸。

十五、出把戏,掷钱来。此类乞讨,本地外地都有。他们套话较多,找到空地,摆起架步,敲锣打鼓,招徕观众。其中有耍幻术的,有牵牛入的,有“开肠破肚”的,有穿刀架或钻火圈的,还有吞火吐火的……此外,表演武艺更为普遍。每做完一套,主持者双手抱拳,面向观众,上下摇动,以示谢意。随即高举铜锣,绕场向观众讨钱,接着就卖丹膏丸散或药酒之类的药物,有的当场免费给人治病,有的边治病,边卖药,应接不暇。惠州河南岸人黎德安就是其一。他的拿手戏就是双脚踏上几层瓦茶煲,手舞长棍,唱着:“色多色多多生多生,黎德安呢个烂招牌……”,接着大卖跌打丸。在旧时惠州,府县两城几乎每天都可见到此类玩艺。

十六、舞龙舞狮,祈求赏赐。县城东门街、晒布场、北门口等街区舞龙舞狮出名。每年中秋节、春节、元宵和某寺、观、庵打大醮,这些街区的龙狮就倾巢出动,热闹非凡,人们认为:龙、狮、凤是瑞物,结为一组,鳌鱼打头,专扫鞭炮,醒狮献瑞,礼叩红包;彩凤展翅,翩翩起舞;各种“飘色”,尽领风骚。八仙过海、牛郎织女、观音坐莲、“三吒”戏逐等等,都是人扮,栩栩如生。还有扮蚌精、虾精、鱼精等,它们各种怪动作,令人笑不合口。在当时,龙行一步,百草皆生;醒狮过处,遇事呈祥;彩凤起舞,老少平安;这些瑞物,人人相信。故不少殷商巨富为了吉利,纷纷请他们登门。此举一来显富,二来得个好“兆头”,所赏“花红”(彩布用青竹带尾扎牢)贴满银纸,十分光鲜。由于相互攀比,得来的赏赐十分丰厚,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丰富了民间文艺活动,一举两得。当然,把这种活动作为乞讨,有些过分,但认真考究,也是可以的。

乞丐大多为生活所迫,每逢“青黄”不接,或遇上天灾、疫情或兵燹,来惠乞讨的就特别多。惠州卖艺、卖药和算命看相的,可说是接连不断。惠州因水东街有骑楼,庙宇又很多,为乞丐提供了住宿之便,加上惠州人乐善好施,怜悯之心特浓,几乎逢乞必给。文中第七种乞丐,为惠州常住客,在府县两城约有百余人,他们一早一晚提篮捧缽,挨家逐户求乞,以求生存。第十一种乞丐,人数虽不很多,但也有二三十人;他们有固定住所,又是本地人,消息十分灵通,谁有谁冇,那家办婚丧喜事,一下就知,故也饿不倒他们。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