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我八十年前读私塾的故事(一)
作者:叶遂平    来源:    日期:2022-04-08 20:49:45

 

什么叫“私塾”?八十多年前,在国弱民穷,尤其是日寇侵华的年代,儿童是怎样读书的?读些什么书?这些问题,对于现代人,特别是当代的青少年,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了解的。为了让现代人,尤其是当代无比快乐幸福的青少年能够了解旧时代儿童读书的情况,我粗略地写下我儿时在苦难的年代读书的回忆录,取名为《我八十年前读私塾的故事》。

“私塾”,这是旧社会遍布城乡的一种儿童读书的场所。因为那时不少地方国家办学不普遍,许多大姓家族,大户人家、或者教师自己,为了让儿童有个读书的机会,选用了一间较大的祠堂、祠庙、大屋作为培养儿童读书的地方。各间私塾又名蒙馆,没有校名,学生所读课本没有科别,只有书名不同的中文线装古诗文,学生也不分年龄和班级,没有测验和考试,根本没有什么压力,十分自由。一般一间私塾只有一个教师,读书的学生只有几个到十几个,教的书本全是古书,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到“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学生入学到放假,每天都是读书写毛笔字,至于读哪本书、读多少句段、读几多时日,完全由学生选择,师生共同约定。学生读书,除了要交写毛笔字练习簿之外,一般没有别的作业,从入学到离校也不必考试,亦没有规定的学制,更没有打球、画画、唱歌等内容;但每天教读的书,必须逐句、逐段、逐本背诵给老师听,背诵得出来了老师才教下一段、下一本,还必须背诵得烂熟。

我读私塾是从三岁开始读到八岁(1936年至1941年),先后读了四间私塾。我读的四间私塾,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我自喻为私塾的“私塾”,因为这间私塾可说是十分之特殊,它没有课堂,也不收学杂费,每天只读书,不写字更没有别的作业,老师学生各自只有一个人;老师更是特别,不是科班出身的正式老师,她是一位“文盲”女子;她没有入过学校,没有见过书本,也没有执过笔写过字,是一位十足“目不识丁”的“盲猪牯”。这样的一位教我启蒙读书的老师不是外人,她是我的慈母游玉蓉。

我的启蒙“老师”——我的母亲是一位“文盲”女子全是事实。但她又怎么能教我读书呢?说来确实是有点奇怪我母亲娘家是个农村耕读世家,虽然是佃中农,但外祖父上下几代男人每人都是读了八九年古书的,唯是女子因家境不是很好和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却从来没有获得读书的机会。而我们叶家因为是书香门第,是惠州城当朝太保叶梦熊的后代,所以是十分重视从小就子孙进行文化教育这件事。母亲孩提时很想读书但又没有机会进入书房读书,怎么办?她只好暗地里“偷偷地读书”。她每天晚上在家的睡房中静心听她弟弟背诵课文时,内心默默地跟随着背诵课文;他弟弟读到那一本那一段,她也就读到那一本那一段。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间,母亲竟然也就熟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几本古书,而且从头到尾背诵得烂熟。

母亲16岁嫁到我们叶家,又受到我们叶家重文厚德家风的影响(叶家族人子弟都是饱读诗书的人,她自己又从小就感到读书机会十分难得,明白知书识礼非常重要,因此在我出生后第三年尚未入学拜孔夫子之时,就迫不及待并且很自信地叫我父亲购买了上述她熟读过的几本古书,在家中逐页逐本地教我诵读,而她自己也就在教我读书的过程中,在打开书本教我读书时才开始逐步地去认识书中的文字,二十多岁的她,才真正认识书中所有文字的形、音、义。读书不出门,也不是进学校,我的家也就这样地成了没有名堂外人全不知晓的“私塾”,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当上了没有他人认识只有我这个三岁孩童才认同的教我启蒙读过几本古书的“老师”。

母亲教我读书既严格又十分爱惜书本。她把从书店中买来的古装线装书,在教我读书之前逐本逐页打开,像装裱字画那样,用新闻纸(现在叫报纸),在大木板上裱在书页纸的底层,晾干,再翻转过来,夹整齐,压实,又再用棉线装订好,一本书变厚了两倍多,还教导我说:“读书人要爱惜书本”,叮嘱我不能把书本弄脏、弄坏。另一方面,她每天教我熟读几行几段之后才准我出门去与邻居小孩玩耍,回来后还要我当面背诵给她听,然后才教我诵读新的课文。

我这位无名份的特殊“私塾老师”,因为有自强不息和刻苦自学的精神,在以后生活十分艰难困苦的岁月中,还自学执笔写字,并无师自通地学识(学会)了旧式拼音字母,从而慢慢地学识(学会)了查字典,八九十岁了还天天阅读《老人报》《广州日报》《惠州日报》。她不但是我是启蒙读书的老师,也是我勤奋好学、处世做人的楷模。

母亲在操持家务和绣花做服装鞋帽之时还教我读书,之后在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慢慢地感悟到母亲要在我尚未进入书房拜孔子之前,就迫不及待而且还十分自信地要教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其原因应该是:

1.母亲她要继承我家和她娘家两个家族的孩子从小就勤奋好学、知书识礼的好家风,避免我养成粗野懒散的坏习气。因为母亲曾经多次对我说过这样的两句话:“做人不怕贫穷,最怕不识字、没有文化、愚蠢,蠢人冇药医(愚蠢的人是不可救药的)”。也曾听她用惠州话唱过这样一首山“你阿官无成阿官样,衫袖放长又放长,书房贡好(这么好)你无去,流猴烂仔一大帮”。

2.母亲她教我读书可以训练我讲好标准的惠州话。因为当时平山镇内大多数人都是讲闽南话和客家话,唯独我们叶、游两个家族的男女老少都讲传统的惠州话。她教我读书每字每句都用惠州话,这样既教我读书识字,又可以免致将祖宗话忘记或讲走样。

3.母亲为了自己扫盲识字因为她在教我读书之前,她自己是没有机会打开书本来认识书中的文字的,但是要教我读书了,她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认识书中文字的形、音、义,从而迫使自己做个有文化的女子因此,她十分乐意教我读书,认为这是一件承宗、育儿、利己一举多得的好事,也是她为人贤妻良母的本分。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