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市作协组织我们30余名作家到博罗县公庄镇西南部的官山村采风。在公庄镇向导车的引导下,车队穿行在世外桃源般的村落间。村道被白色的村舍和绿色的田野裹挟。没多久,车队便陷入铺天盖地的翠绿之中,仿佛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湖泊之间。玉米地、稻田、香蕉林接受检阅般在眼前一片片划过。田野的后边,呈现出仙境般的山峦,流云似带飘逸在苍山翠树之间,弥漫在原野之上。清新的空气,浸满了泥土的芳香,还不时夹杂着柴草点燃后特有的味道,间或也有牲畜的粪便味。这都是久违的味道,让人为之兴奋、为之雀跃。在我们一声声感叹中,官山村呈现在眼前。 先得说说官山村的由来。据说,附近的 “天子嶂”山顶有一座会出天子的坟地,叫“天子坟”。有位皇帝得知后,派出詹天师予以毁掉。因出天子的地方,周围的人比较容易做官,故名官山。这个传说为官山村抹上了一丝神秘色彩。 官山村宜秋湖村民小组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村,因两座古碉楼而闻名乡里。在近200年的岁月里,展现着它不衰的风范,赋予官山隽永和神秘的基色,也为官山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当一座被 走进门庭,豁然开朗,但见一个大的庭院,右侧是平整的院落,左侧是典型客家围屋式民宅,正中为陈氏宗祠,分三进六幢六井。我站在院子正中央回望进门的碉楼,顶部如塔;四角如凤,线条优美玲珑,弯弯的,翘向天空。阁楼呈烟黑色,阳光下愈显年代久远和古朴。走近老宅子,墙根处均长满了绿色苔藓,旁边码着 官山村有名的老中医陈庆松也专程赶来,为我们讲述他所知道的有关两座古楼阁的历史。76岁的老人精神矍铄,认真搜寻着他儿时的记忆,在烈日的树荫下饶有兴趣地讲述着。“古围墙为舂墙结构,根基用沙石、黄泥、石灰及蔗糖和水浇灌而成,然后用木桩反复舂就,坚硬无比。四周的围墙与碉楼布满了炮垒和枪眼,可谓固若金汤。”我听着介绍,忍不住用手轻抚坚硬的围墙。它呈暗黄色,里面有许多小沙石粒粘在一起,岩石般坚韧。 离开旧碉楼,又徒步走了10多分钟,便到了新楼阁。它建于清咸丰八年,两座楼阁建筑风格相近,均由4丈有余的舂墙围起,将东西南北的4座碉楼连接起来。因两座楼阁相仿,我没有细看新阁楼的庭院,径直奔向与进门相对应的一座碉楼,发现里面有些荒芜。环视片刻,慢慢折返,带着几分说不出的感觉,走出碉楼,从围墙的后门出去。 旋即,眼前所见把碉楼里的沉重和莫名感一扫而光。异常的清新扑鼻而来,如画的景色涌满眼帘,仿佛从远古一下子又穿越回来。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的树木,依着一条哗哗作响的小溪挺拔玉立;与清澈的溪水并行的是一条林间小路。溪水的对面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田野,田野的后面是青翠的、挂着薄雾的山峦,美不可言! 我由衷地佩服古宅的主人和建设者,依山、傍水、临田、倚树,收尽天下美景,不仅注重物质享受,还凸显了高层次的精神愉悦。 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夫。如今矗立在官山宜秋湖田园风光中的两座古楼阁与一栋栋新建的现代化新楼群和谐共生、错落有致。它们目睹了村民的生活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保留了古朴的遗风,散发出新农村迷人的清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