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水城故事
作者:苗理洁(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10-14 12:03:54

 

我的家乡惠州是座名符其实的水城,东江、西枝江穿城而过,西湖、红花湖躺卧城中。四处皆水,荡荡漾漾,水慷慨地给予这座古城鲜活的生命和灵魂。远道而来的宾客,无不羡慕造物主对此方的宠幸,惊叹这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巧妙和天然。他们却不知,喝着这天堂之水的惠州人,留下了许多关于水的故事。

 

梦里的水城

不知何故,我常梦见家乡高高的城门,城门上巍峨的楼阁,是那样庄严古朴,厚重深邃又蕴含深长,让我在缥渺中走进辉煌的天宫。是了,是长辈口中讲述过无数次的场景,那么深深镌刻在记忆中。

惠州府城(今桥西)原有七座城门,它们依次是小东门、大东门、水门、南门、小西门、大西门以及北门。想想看吧,环绕府城不足5公里的地方(清道光廿八年即1848年扩城墙后计),竟有雄伟的七座城门,那是何等的壮观!

城门内是粉墙乌瓦的古色民居,浅翠的青石大街,幽清的叮咚柳巷,穿夹着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池塘。街闾阡陌,园林老屋,小桥流水,渔人垂钓,浓浓地浸透着远古漫来的一抹轻烟。

城门外是水的天地。登城楼远眺,看云做梦,临水高吟,是惠州人独享的奢华。

七座城楼观景,哪处最美?处处皆美,美在无声处,美在秀水间。可不是么?大东门、小东门、北门外,是苍苍茫茫的东江,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俯瞰大江奔流,浩浩荡荡的潇洒。登上文笔塔旁的大东门城楼,对岸车水马龙的县城(今桥东)尽收眼底,那是惠州当时繁华的商业中心。水门外静静流淌的西枝江,是东江的姐妹河,浅滩上错落分布的河卵石和萋萋芳草,是四季永恒的风景图。南门外,一望无际的河塘水网历历在目,蓝天白云下常掠过成群低飞的水鸟。这是古河床的遗存踪迹,由此可见,古河改道前这方水势是何等的浩瀚和气魄!若有劲,再登登小西门,一览波光潋滟中的丰湖书院,去感受宁静中学子们在书海辛劳地泛舟。最有景致的要数大西门,面朝一平如镜,青山绿水的平湖。

城因水而秀,水因城而美。天下哪座城有如此的韵味?是我的家乡惠州!

如今我到哪里寻觅那四处环水的七座城门呢?只能在梦里。

 

七夕水的传说

老辈人讲,惠州的水是有仙气的,七夕水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子夜时分,南天门上,仙乐飘飘,祥云千朵,天上的七仙女齐齐飞到东江和西枝江来沐浴和玩耍嬉戏,那些沾了仙气的水就有了祛病防灾的功效。我从记事起就知道,每逢这一天是好戏连场。从初六的晚上开始,我所居住的北门街,就有街坊举行拜七姐仪式,她们燃上清香,以香花草、玉兰、茉莉、蔷薇等七种鲜花叩拜之,事毕将鲜花浸于清水盆,放置天井或阳台处,准备承接七仙女飘落的脂粉和洒下的甘露,待天明时用之洗脸。据说这鲜花水奇香扑鼻,可明目清心,润滑肌肤,还有清凉解毒的作用(翌日清晨,不仅女孩儿,大姨大姑大婶大娘也都嘻嘻哈哈以鲜花水洗脸洗手为幸事。充满神话色彩的七夕,让女人们开心地乐了一回)。最精彩的是到了七月初七寅时时分,左邻右舍的大婶和阿姐们就顶着星星,踏着月光,成群结队到东江河边挑七夕水,挑回来后就把水小心装到一个瓦罐或坛子里,以备一年之用。说来也奇,谁家小孩子生疮或生“猪头腮”(腮腺炎),将七夕水拌磨草药“无患子”(又名木患子或叫省手根)成汁涂在患处,再用墨写一个“虎”字准见效;烧伤、烫伤,用七夕水浸木棉花,搅烂敷在患处可治好。更奇的是,瓦罐或坛子里的七夕水,放上一年仍清澈凉爽且不长沙虫。至于那霓裳羽衣,风情万种的七仙女,自然是谁也没有见过。

 

水边的茶楼

惠州人爱饮茶,倒不似潮汕人那般讲究一套完美的茶艺,也不大在品鉴茶叶品质上下功夫。惠州人大多喜欢讲究饮茶那种清雅、和谐融洽的韵味和情调。故三五朋友聊天,家人小聚都喜欢上茶楼。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健身和养性,以品茗谈心为雅事。在淡淡的茶香中,品味茶文化中的“清、静、廉、洁、俭、寂、性”的茶道精神。可以说,饮茶对于惠州人的思想情操、身心健康的影响,潜移默化而深刻久远。

“品茶宜精舍”,水边的茶楼尤其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水的温柔与厚泽,常让置身其中的人切身体会天人和谐的至美境界。小时候我常随父亲到水边的茶楼饮夜茶,光阴荏苒,早已忘记饮过什么茶,吃过什么茶点,留在脑海难忘的画面,是明月湾茶楼边,明镜似的湖面,水中的月亮和深邃星空上银盘似的月亮相交辉映,西新茶楼和孤山茶楼外,设在草坪的露天茶座间飞过的点点流萤,东新桥头太白茶楼窗外的浩淼江波和片片帆影……几十年过去了仍深深地眷恋。如今水边的茶楼早已拆掉,湖岸江边建起一批外形新颖的宾馆和酒店,上宾馆酒店饮茶交友仍是人们最喜欢的消遣。懂得生活的惠州人清楚,惠州的水是有灵气的,故而成就了那晴亦是诗、雨亦是诗,春亦是画、秋亦是画的西湖和东江。惠州人依江傍湖,沾着灵气,啜茗品香,浸脾润肺,细叹人生,其乐融融:看波光塔影,湖水泛舟;听水之吟唱,风之独语;望春江花月,秋水长天……心灵是怎样的一份慰藉和安逸!唯有水城人,才有这分荣幸。

 

悠悠水中情

在湖岸江边长大的许多惠州人,由水滋润了一幅好嗓子和好心态。水令他们感到清爽,感到快乐;水令他们钟情自己的家乡,令他们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

据说,惠州人早有唱山歌的习俗(具体年代不祥)。我从记载惠州民间传统娱乐的有关资料上获悉,惠州人唱山歌多为对歌,也称为“驳歌”,又叫山歌擂台。而这山歌擂台必定是在水边进行的。尤其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喜欢唱歌的人们就会成群结队来到西湖边,以歌声抒发自己的情感。

记载的情节将我引入美妙的境界:一轮明月高悬天际,将万般清辉洒向大地。人头涌涌的西湖边上,传来一阵天籁之声:“今晚山歌我开台,哪谁敢对就过来”(哪谁是惠州方言,即哪个之意)。早已兴致勃勃的听众,就会不约而同循声望去,山歌擂台就这样搭起来。挑战者歌声刚落,应战者随之接上来:“阿哥赏月飞引来,有歌尽管抛过来……”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对歌内容有讲述人物命运的,有猜谜的,有揭露统治者罪恶的,还有颂扬男女间纯真的爱情。参战者不分男女,有歌就来。听众情绪随着擂台气氛而变动,时而骚动,时而安静。如果对方被山歌压下去,人们便掌声雷动,欢欣跳跃。

我的脑海,已经从这记载的文字里想像出这依水而歌、歌声在明月倒影的水面上荡漾是多么令人叹为观止又赏心悦目。

其实,又何需用据说这一词呢?喝着东江水的惠州人,从来都不乏唱山歌的人。时代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如今黄红英、邬东权等歌唱大家,已经把惠州人源远流长的山歌唱到了北京,唱到了港澳台,唱到了东南亚,又唱到了全世界。多么好呵,他们是惠州人的缩影。他们温婉抒情的山歌,传载着悠悠故乡情,更向世人展现惠州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水城天然的美丽和别样的风情。

 

逆水的江舟

我国的河流大多是“大江东去”,但流经惠州的东江恰恰相反,它是弯弯曲曲向西行,奔向百里外珠江口出大海的方向,故称为“逆水。”

逆水而行的江舟,对临水而居的惠州人而言,曾是近似欣喜的符号。

追溯遥远的年代,舟,与惠州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史料记载,在东江这条黄金水道下游的惠州,曾是无数商贾云集的地方。由老隆(龙川)、河源等北部下行到惠州的船只(又经惠州到博罗、东莞、广州),给惠州人带来了木炭、松香、香菇、蒜头、笋干、竹木等货物;也有省城上来的货船给惠州人运来火水(煤油)和洋布;还有邻近的横沥、淡水,下行的货船给惠州送来的多是当地的土特产——梅菜和杂货。这些来来往往的货物都在县城(今桥东合江楼附近)和府城(今桥西文笔塔下的江边观景台附近)江岸的码头装卸。周边乡镇运载的大米和家禽也多在此交易,由此也带旺了周围的茶楼酒肆。难怪长辈们说,此地曾经如《清明上河图》般的繁荣。

上世纪40年代初,以惠州为中心,统计当时往来东江河上的电船,帆船、舢板船等竟有1400多艘。哦,这使我的思绪情不自禁展开神驰的羽翼:东江——惠州人的母亲河,你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盛况,呈现出怎样的磅礴和大气!

逆水的江舟,还带着我儿时暖暖的回忆。上世纪70年代前,惠州人出行多走水路。因为在人均低收入的年代,坐船便宜且舒适。记得每年暑假,父亲带我去省城看望祖父,都是坐傍晚班次的轮船,下半夜即可到达省城。船开时,我喜欢将脸贴在舷窗上,将目光停顿在北门残旧苍凉的古城墙(城墙下是我家老屋的地方),停顿在下米街飘荡着缕缕炊烟的古老民居苍黑的瓦脊,让这如水墨画般的风景在落日的余辉中缓缓地掠过……

近年飞速发展的惠州,高速公路贯通南北西东,东江河上已鲜见往来的船只。然而,随着东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完结,惠州人眼中的这条大江再现另一种梦般的意境——江面似高峡平湖般的雄浑壮阔,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成群的白鹭,而新建的东江吊索大桥酷似一艘巨大的、造型新颖的帆船横跨东西两岸。东江,大气依然,风光无限。

呵,东江,我不仅沉醉你的古韵,我更流连你今日的新姿,流连你独特的气质。我把目光投向未来,投向远处……

 

水做的惠州

水是惠州的魅力所在——她灵俊、多情、大气;她养生、恬美、惬意。她是多么圣洁,更具有生命力。那是惠州人细心呵护水的结果。一次一次清理西湖的淤泥,一次一次定期对江湖水进行水质测试,保证了纯净的水不受到污染。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尤其是保证输送给香港同胞的水质清纯、甜洌,东江的上游已没有污染的化工厂。惠州人爱水护水,水也滋润了这座古老的城市,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焕发出新的光彩。在国家级的检查考核中,它拿回了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城市、全国旅游城市四块金牌,现在又朝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迈进。

呵,水城惠州,无论岁月的车轮如何向前走,哪怕走上千年万年,我相信你,依然是水天一色,永远光鲜。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