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春,0952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文工团随部来到惠州,由于当时部队尚未有正式军营,故这一批约60人的文艺战士则分批住进北门直街烂地片新洋楼、苗屋、大江边陈屋以及29号住宅等民居。 这批刚从朝鲜战场凯旋、还带着硝烟味的文艺兵军纪严明、军容整齐,对百姓很友好。其中一位最引人注目的军人就是留着大胡子的乐队指挥李士勇,他很喜欢跟小孩开玩笑,人们亲呢地叫他“胡须佬”。以后他刮了那把大胡子,小孩再叫他时:他做个刮胡的手势,摸摸下巴笑着说:“刮了,刮了”。他们当时生活很艰苦,吃大锅饭,没澡堂,热天在东江游泳,冷天在奕记澡堂(居民办的,用茅草搭成的分格浴室)洗澡。每天清晨,他们都走上北门城墙面向东江吊嗓子。 当时,他们在约 北门街有不少中学生,大多数是十六七岁的小青年,并且爱好文艺。文工团排练时,我们经常结伙伏窗观看,既是欣赏,更是为了学习。他们是部队的文艺战士,当然是排练为部队服务的节目。我记得,他们初到北门街时,排练的首先是《英雄们战胜大渡河》,由刘谦益及王玉蓉领唱,全曲气势磅礴。他们的节目以短小为主,象演唱《三头黄牛一套马》、载歌载舞的《藏胞歌唱解放军》、花鼓戏《双送粮》、黄梅戏《打猪草》的片段《对花》,给我们清新的感觉。他们还带来了各地的曲艺,如山东快书,演员手摇铜制半月板,边说边演:“说的是,1950年大年末,祖国人民欢欢喜喜过新年,这时候,朝鲜战场正忙着……”说得有板有眼饶有风味,这是我第一次懂得山东快书是怎么一回事。 他们的舞蹈队练功排练是蛮起劲的,大热火穿着阔脚裤(灯笼裤)练劈叉、练大跳,每天大汀淋漓。广东籍的罗强,个子小,动作灵活,是舞蹈队的主要成员,他跳苏联的《陆军舞》、《库班舞》可真捧。不久,他们排练富有抒情味的《采茶扑蝶》及《新疆舞》,大个子女演员李明头戴小帽,扎着多条辫子,身穿维吾尔服装,脚蹬靴子,边跳边唱:“我们新疆好地方哟,天山南北抒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歌声那么甜美,舞步那么轻盈,尤其做起扭动脖子的动作时,实在使人神往。我们一群少男少女都到排练棚偷师,回家练起《新疆舞》来呢! 文工团成员一般都是一专多能,有些能歌善舞,有些能自拉自唱。广东台山籍的大提琴手西土瓦(姓甄的)也是一位男低音,他自拉自唱的俄罗斯民歌《马车夫之歌》就很动听。 该团主要是为兵服务的。他们努力反映兵的生活,为兵编,为兵唱,它本身就有一支很强的创作队伍。据我所知,成员有张永枚、孙涛、石泉等负责文字,作曲有二曹(原名曹俊山,二营是他的美称)、沙石、孙凤举等人。如果说前期演出的多是学习和移植的节目,那么到1953年下半年,他们自编的则领了风骚。如由张永枚作词的《我的丈夫是英雄》则誉满中南。“不当模范不相见,当上英雄才回家”道出了一位志愿军战士及其妻子的情怀。“一对红灯台上挂,夫妻相见在红灯下,他瞧我,我瞧他,模样和从前没有差,摸摸他胸前的军功章,手拉手儿说不出话”描绘出夫妻双双立功参加国庆庆典来到天安门时那感人肺腑的情景。“白生生的鸽子飞翊·去,来了咱们的毛主席。手拉手,往前挤,看咱领袖好福气;幸福的大门他打开,引我夫妻走进来!”把一曲引向高潮。此动人的词句,配以二曹、沙石、孙凤举那朴实、流畅的曲调,加上演唱者王玉蓉精心的演绎,演出非常感人,此作品在中南军区文艺会演获一等奖,以后在军民中广为传唱。孙涛也写了不少作品,1957年,我曾看过湖南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的诗集。 1954年下半年,他们始搬进西湖宝塔山那边的营房。 (注:0952部队原是42军的番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