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海龟因其体内脂肪呈绿色而得名,肤色又跟其饮食及环境有极大关系。三四岁前的黑色稚龟,靠食鱼卵、小虾、水母和一些小的软体动物补充身体所需能量。奇怪的是,它们长到三十岁以后变成了以食藻类为主的素食主义者,幼龟的身体也渐渐由黑色变成了棕红色直至暗绿色。
绿海龟为何选择在总面积只有18平方公里的港口保护区内栖息和繁殖呢?是因它们对繁殖和觅食地的选择有高度准确性。这里三面环山,环境安全、幽静,为亚热带典型的外海性海域,常年海水盐度为30%以上,夏秋两季水温为22℃~28℃。优良的湿地生态系统内生长着马尾藻、珊瑚、海岸半红树林在内的大量景观资源,片区内还有大量滨海沙生植被和人工植被分布,十分适合绿海龟栖息。
在风平浪静的港湾北部.有一条半月形的沙滩,上面铺满了碎银般晶莹剔透的小沙粒,沙粒径为O.05—0.2毫米,大小适中,沙质松散均匀,正合绿海龟产卵所需的良好粗砂的土壤环境;沙滩带近岸水深10~15米,是平坦的沙质海底;区域环境质量良好,湿地水体清澈透明,透明度在2.5—3.5米之间,海水质量达一级标准。在如镜般的海水中随处可见马尾藻、珊瑚舒展着肢体,摇曳生姿。浅海区由于有沿岸淡水注入,水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尤其在中、低潮区有丰富的海龟喜食的大型海藻和软体动物及底栖生物。它们既是生产时耗费了大量体力的母龟所需的美食,又是出生后的稚龟的主食。母子在此都能及时得到营养补给,真乃上天为绿海龟创造的绝佳栖息地和繁殖地。绿海龟洄游迁徙有季节性、目的性和固定的路线,龟子、龟孙们便世世代代回到这里繁衍生息。
野外绿海龟需长20~50年的光阴才成熟,它们背甲长约90至125公分,体重超过100公斤以上。成熟公龟的尾巴约是背甲一半的长度,而母龟的不会超过背甲後缘。发育成熟时能从外观一辨雌雄。成熟后的绿海龟纷纷从其觅食栖地回游到产卵沙滩附近的海域,尽情地追逐、交配,通常是数只公龟竞相与一只母龟交配。交配期结束后,潇洒的公龟便返回觅食海域,母龟则把每只公龟的精子都储存起来,等到卵子成熟在体内自行分批受精,这也是母龟为何在一个产卵季中,会数次上岸产卵的原因。
在南中国海附近海域,每年三、四月间约为绿海龟的交配期,每年五月至十月之间约为产卵季,产卵高峰期为七、八月间。研究显示,绿海龟并非每年都进行交配产卵,它们平均隔两到九年才会进行回游,交配;产卵间隔的长短还会受到气候、食物、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母龟的生理状况也会影响到自身的生殖周期。因此,每年上岸产卵的母龟数量变化很大,并无一定的周期性。
绿海龟对栖息地的忠诚度很高,无论它们离开多久,走了多远,绝大部分会千里迢迢赶回原来的栖地进行繁衍。除非产卵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或改变时,才迫不得已另觅新的产卵地。于是,祖籍惠东港口海龟湾的绿海龟们,凭借着自身的导航系统,总会回到这里繁衍后代。它们的警惕性很高,不会轻易登陆,等到夜幕降临后才先后爬上海滩,找一个合适的地点,用桨一样的前肢开始在沙滩上挖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终于刨出一个约60公分左右、与体高相当的沙坑,将笨重的半个身体埋了进去,又用后肢交替运动迅速挖出一个口径20cm、深50cm左右的“卵坑”,才安静地伏于坑内准备生产。有的不辞辛苦挖出好几个坑,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有的挖好坑后再潜回海中观察,第二天才回来产卵。为了后代可谓用心良苦!
母龟产卵一般都在夜晚10时至翌晨3时进行,生产一般要分3~5次才能完成,体型特大的要5—7次产完。母龟一季会产下1—9窝卵(平均四窝),每窝约有110枚龟卵,多的甚至可达170枚。产完后用沙土将一枚枚乳白色、乒乓球大小的圆球形卵(卵径35—58mm)覆盖好便离滩返海。从挖坑到生产要耗费大量的体力,需在附近10到20海里的海域里补充能量,歇息15天左右再回来。如此往返才结束整个产程。
母龟生产完拖着疲惫的身子消失在茫茫海洋世界,下次再做母亲可能要等三到五年呢。
环境污染和人类滨海工业的无序开发,对绿海龟的繁殖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破坏,海龟登陆数逐年锐减,港口保护区也成为我国唯一一个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每当海龟产卵季节到来,港口保护区的技术人员便进入一级战备。他们两人一组,既要守着24小时全方位运转的监控,晚上每隔一、两个小时还要徒步巡逻一次,及时发现低于高潮线的龟卵,抢在一两个小时内将其转移到人工孵化区。因龟卵3~4小时后就开始发育,再移动会影响孵化率。保护区宣教科长陈华灵说“移植海龟蛋过程很有讲究,要小心翼翼扒开沙子,将一枚枚有些发软的卵按原来的方向轻轻取出放进孵蛋器里,再按原样将它们摆进人工繁育车间的温控孵化床里。反之,幼龟就出不了壳、死在沙窝。”技术团队还练就了从母龟在沙滩上留下的爬痕判明它有无产卵的本领:“当几百斤的母龟上岸时尾巴是一翘一翘的,如坦克般压过的链带上留下了一点一点如虚线般的痕迹。生产后的龟尾是耷下来的,留下一条直线拖痕。”
龟卵在温暖潮湿的沙滩里需经过50天左右的孵化期。期间包覆幼龟的蛋壳柔软且具韧性,“上面有许多不定型的蛋孔,是与外界交换气体和吸收孵化期间所需水分的重要结构。孵化过程会受卵窝位置、沙滩降雨量的影响。”龟的性别取决与龟卵孵化期第三至五周(即孵化期中段亦称中枢温度)的沙温。研究资料显示:当性别决定期温度高於中枢温度时,孵化出的多为雌龟,反之多为雄龟,而介于两者间的,孵出的性别比例接近稚龟。破壳而出的幼龟只有成人掌心那么长,黑色的背甲如穿了件黑外套,白色的腹部背甲边缘和鳍缘似大姑娘的肚兜。幼龟出壳后约3~7天才能爬出卵窝,同窝的多半会在同一时间内憨态可掬地爬出来。避敌的天性使之通常在夏夜沙温较低时出动,朝着较为明亮的大海匍匐前行。当顺利抵达海边时,便藉着向浪性,寻着海浪的声音,迅速冲进海水,拼命般向外海游去……野生海龟就是这样懵懵懂懂地走向了未知世界。此刻,天敌海鸥已在天空盘旋多时,蛇和螃蟹也在暗中觊觎着那等待已久的大餐。没有父母护佑,长大成龟可真不容易!据科学调查,海龟的成活率几乎是千分之一。
过去幼龟长成20—30公分的稚龟期间一直消失于人类的视线。随着航海及海洋探测技术的进步,发现它们在近岸的浅水区域选择有海草或大型藻类丰盛的栖地定居,过着以海中植物为主食的浮游性生活,在珊瑚礁区可见它们的踪影。经过10~20年的成长,它们体内的性腺开始发育,公龟尾巴变长,成为亚成龟,直至体长达80—90 公分以上才发育成熟。
如今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肩负着帮助幼龟回归大海的使命。为了避免幼龟遭遇天敌的侵害,他们事先把龟卵用铁网围起来,小海龟出生后先接回育婴室(人工繁育区),好吃好喝地养到一至两岁时才放生大海。如此大大提高了绿海龟的成活几率。
这些年保护区共保护了野生海龟上岸产卵741窝,产下了83753枚龟卵,孵出小龟68216只,出生率已达到81.4%。共放流海龟64204只,其中有他们人工繁殖的99只海龟。这在自然界已是个不可小觑的数目。自2001年至今,他们还累计救治过1049只受伤的野生海龟,其中781只被成功治愈重归大海。是名副其实的海龟守护神。
据《全球海龟资源和保护概况.野生动物》(夏中荣, 古河祥,李丕鹏著 )中介绍:“海龟浑身是宝,长到成年体重可达数百公斤,是非常优良的水产养殖品种,自古以来是全球各地沿海居民的重要食用资源。海龟寿命很长,多数可达一百五十岁以上。海龟体型基本保持了2亿多年前的原始体型,具有研究全球演变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学术价值,可以作为动物模型来研究长寿机制。它不仅是保持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旗舰物种,还是有利于人类对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的指示物种。”具有经济、科研、观赏、文化和生态价值的海龟简直就是海洋世界里的大熊猫,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地球宠物。
“在浩瀚无边的海洋世界里,海胆、海星和海绵是珊瑚虫的杀手,会造成珊瑚白化死亡,而玳瑁海龟正是这些有毒动物的天敌。在绿海龟生活的海域里,海草生长得特别茂盛,这种环境利于其它海洋生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也较高。海龟的存在成为海洋三大生态系统(珊瑚礁、海草场和红树林)维持平衡的重要一环。海龟对人类及生物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引自夏中荣先生编著的《海龟保护常识》 )
正是海龟自身的价值也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世界各地一度猎杀海龟、盗取龟卵的现象非常严重,直接捕获、渔业误捕和非法贸易等因素,导致野生海龟数量严重下降。中国绿海龟种群数量在过去的50年中急剧减少。塑料垃圾更是绿海龟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威胁。据央视新闻报道:“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全部加起来可以绕地球420圈,而超过50种鱼类被发现正在食用塑料垃圾。每年至少10亿个海洋生物因塑料制品而失去生命……”海龟常把塑料当成水母误食、阻塞肠道,塑料在其体内不断积累会将海龟撑爆。有的海龟因痛苦不得不停止进食,最后被活活的饿死。海龟肚里的塑料垃圾太多还会导致它产生浮力,再也无法潜入水里……
以上现象早已引起国际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重视,将所有海洋龟类列为濒危物种,禁止国际贸易。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也成为联合国环境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为了确保我国陆地上这张唯一的绿海龟产床,保护区形成了让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互利双赢、协调发展的“四共”保护理念,即“共建、共管、共研、共享”,为海龟资源的保护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海龟的洄游路线通常跨国越境,执法、保护难度大。为了达到齐抓“共管”的目的,保护区与惠东渔政大队建立了联合执法的“渔政执勤点”,派专职人员定期驻点惠东大队,确保海龟的繁育环境。
海龟因其性成熟周期长,要经过三十到五十年的成长体重方可长到100~200公斤。野生海龟资源的恢复一直十分缓慢,我国野生海龟资源也呈现衰竭趋势。港口保护区还一直肩负海龟资源保护及种群恢复的责任和使命。2008年以来与世界各地社会团体、专家、院校等展开交流合作、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努力推进与海龟关键洄游通道和觅食地的有关部门合作;派出技术骨干前往开曼群岛的海龟农场考察学习,为海龟人工繁殖打下基础;派出博士专家到美国、日本进行国际海龟学术交流,现已熟练掌握了海龟解剖、动物繁育、卫星追踪和微芯片标识等保护生物学技术。
据保护区叶明彬科长说:“我们2010年正式启动了我国海龟全人工繁殖试验项目,研发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海龟全人工繁殖技术方案。”2017年是保护区的大喜之年,他们攻克了海龟人工繁殖技术,成功诱导5只人工养殖的成年雌龟上岸,产下20窝卵,一共1616枚。更让他们欣喜的是人工孵化出743只海龟宝贝。2018年又成功诱导3只雌龟上岸产卵756颗、孵出14只小龟、现仅剩4只!还完成亲龟、准亲龟储备近100只。这一项目成功填补了我国绿海龟全人工繁殖技术上的空白,相关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15年以来,惠州市、惠东县两级政府都将保护区事业经费缺口纳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补助30万元、县财政50万元。保护区还筹集到了市县建设资金2074万元,完善了保护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他们用两年时间设计打造出一条海龟洄游科普廊道,那11座活灵活现的海龟主题雕塑、仿海龟洄游参观路线,把游人带到海龟生活的环境中。两套宣传图册及科普宣传片、30余个环保标语立牌,营造出浓厚的海洋保护氛围和科普教育环境。“海龟夏令营”活动也培育了青少年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寓教于游之中。保护区还用“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片社区”的宣教理念,在驻地港口镇的中小学设立“海龟环保奖学金”,形成以海龟保护区为中心,辐射社区各渔村的海龟保护网络,海洋生态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在湛蓝如镜的大海边,驯养中心的绿海龟旁若无人、悠然自得地畅游着,它得益于保护区的海龟卫士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一如叶明彬和陈华灵的感言:“我们守住了祖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上的最后一片净土,为国家保住了绿海龟这个珍稀物种……”
载于《中国地理》杂志201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