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州西湖排沙
作者:邹益泰    来源:    日期:2020-11-21 08:58:54

 

我是一个92岁的健康老人。我生在排沙,长在排沙,迄今念念不忘的还是排沙!说起排沙,现在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年人,根本就不知道惠州西湖有个“排沙”,排沙在哪里?

惠州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环境独特的地方。

“排沙”是西湖岸边的一个小岛,以苏堤为中轴,左边是丰湖,右边是平湖。西湖是以五湖组成,其余是南湖、鳄湖、菱湖。前面是苏堤宝塔,背后是惠州府城的环城西,“平湖门”是城郊。排沙实际上是一个自然村,古人称之为“飞云岛”或“披云岛”。不管是“飞云”或是“披云”,其实谐音,从文字上字义解释,即是披着蓝天会飞的云,是其自然风光之优美。与飞云岛近在咫尺又有一个“浮龟地”的小岛,现在称为“浮碧洲”。一个披着白云的大岛,一个会浮水的小岛,齐齐飞上云天,是多么有深意呀,注定它是人们向往的风景胜地。

我在童年时代,常听母亲讲故事或神话。苏东坡当年,为他的侍妾王朝云死后埋葬在西湖孤山,当时没堤,也没有桥。有一个晚上他梦见爱妾朝云,从西湖孤山游水回家,满身湿透的她,给孩子喂奶。苏东坡觉得这样下去,朝云太辛苦了,于是便筑堤建桥,堤叫“苏堤”,桥叫“西新桥”。谁料桥建好,有桥神把守拦住,不给朝云过桥,于是孩子断奶而夭折。顺便讲一个神话,浮龟地(即浮碧洲)每遇洪水,不管洪水涨多高,它都会随水涨上来,包括飞鹅岭会飞,“金鸡井”会啼的,这确实是惠州的一个宝地,后来被“番鬼佬”取了宝(广东人称外国帝国主义为“番鬼佬”,因其红须绿眼,像“鬼”。帝国主义掠夺我国很多地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把清朝皇帝的宝贝全部掠走;广州沙面都是“鬼佬”,人们说你同沙面讲,即同鬼讲。)这虽然是神话,但也激发人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爱国主义的热情。

从历史记载来说,“排沙”这块宝地(当时叫“西村”),不但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而且具有相当分量的历史文化底蕴。宋绍圣二年(1095),苏东坡59岁,被贬到惠州。作为一个被贬的流放官宦,仍念念不忘百姓的疾苦,为百姓办好事,修桥筑堤(苏堤、东新桥、西新桥)。当苏堤、东新桥、西新桥竣工修成的时候,在惠州城西的“西村”举行庆祝大会,惠州百姓无不欢欣鼓舞,高兴若狂,纷纷带备酒肉来参加庆祝酒会。活动连续好几天,苏东坡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也深为感动,即兴赋诗:“……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古代的“西村”即“排沙”,今惠州宾馆所在地)。

苏东坡贬惠州期间,先后三年,写下诗词歌赋一百多首,文章326首(含书信),给惠州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宋代在“排沙”建立“东坡阁”,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的。明代又建有“西新园”,西新即西村的园林。无论是西新园的“西新避暑”,西新桥上的“苏堤玩月”,泗州塔上的“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朝云墓上的“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的六如亭,还是“孤山苏迹”的不辞长作岭南人等景点,都是为苏东坡而作的。在历史长河中记载着苏东坡为惠州人民留下的文化贡献,也为“排沙”(西村)这块宝地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实,在排沙这个小岛,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应该是“五贤祠”,又称“五先生祠”,位于今西湖东门牌坊左侧,即惠州宾馆第一座客房(西新桥背后),面积约400平方米。面向平湖,前面一座空地,属古祠堂建筑格局,有三扇大门,两边两廊,前后两厅,中间有天井、二架楼阁,相当壮观。我童年时和排沙的一些小孩常在那里玩耍游戏。“五贤祠”供奉湖上的五先生是谁?历史上有详细记载:

李学一(15341591),明代归善县(即惠州)人,24岁中解元,隆庆二年(1568)进士。历任刑科、吏科、湖广参议、贵州督学、量移苑马寺卿等。为官清廉,为人坦率、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关心地方治安为百姓请命……堪称“一身傲骨对权势。”

叶梦熊(15311597年),明代惠州府城万石坊(今属惠城区)人。惠州人民无一不知的西湖太保山“叶梦熊墓”。明代因其战功显赫,官至兵部尚书,钦点为太子太保。惠州有三个地方是纪念他的:一是“五贤祠”;二是中山北四牌楼第一个牌坊叫“宫保牌坊”;三是“大保山”(大保山的故事很多)。

杨起元(15471599),明代归善县(今属惠州桥东塔仔湖)人。明代名儒,在惠州建有敦仁书院,讲学于永福寺,撰写《惠州府志》,捐资筑平湖、挖西湖,撰写“重修平湖堤记”……惠州人在中山北路四牌楼建有牌坊称“盛世文宗”以褒扬之,此后葬杨爷山(下角),并祠奉于“五贤祠”。

叶春及(15301596年)明代解元,官至户部员外郎,是明代著名官宦,与叶梦熊是叔侄关系。两人均读书于西湖丰山“永福寺”。十四岁熟读四书、五经。擅长吟诗作赋,成为学生的佼佼者。其文章才学,备受人赏识。弃官归里后,从事书院教学。叶春及著有许多文著及地方志,《石湖集》、《归善县志》、《博罗县志》等地方志。这段时间,惠州书院兴盛、人才辈出、学术繁荣,文化成果丰硕,产生了杨起元的理学、叶春及的志学、叶梦熊的兵学等理论学说,这对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叶萼,字驿夫,别号浮谷,明代归善县(今属惠州)人。与叶梦熊、叶春及一起入读“永福寺”书院,师从薛倪,学有成才,万历四年(1576)恩贡,为严州府教署相庐。弃归后,筑丰山“永福寺”书院、元妙观、天泉书院,叶萼为之讲师。

以上五位,都是惠州人,是明代著名的名士官宦,为惠州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故被尊称为湖上“五先生”。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排沙岛”已建有“西新园”(李学一的私家园林),园中环境优美,树木嫩绿婆娑,荫可蔽日,内有留书楼、浩然亭。五位先生和一些骚人雅士常在园中游玩、避暑、吟诗作对,谈论古今,有诗云“夏日苦炎暑,泛舟乘好风。西新清且胜,宛若憩蓬瀛。”清代吴骞亦有诗云:“堤边修竹间垂杨,绿嫩繁荫夏景芳;飞阁窗开无暑到,蝉声唤起满湖凉”。西湖八景之一的“西新避暑”因而得名。

湖上五先生,本是明代贤士,清代初期建“五贤祠”也在李学一的私家园林——西新园上建筑,足见当时的人们对五先生的尊敬和崇拜。清代至民国初期,每逢清明时节,或是春秋二祭期间,前来祭祀的人络绎不绝,热闹程度不亚于今天的元妙观。

新中国成立后,受历次政治运动及破除迷信的影响,这里已不是那么“香火鼎盛”了。

今日的“排沙”,已为惠州宾馆所代替,其独特的西湖“排沙”繁华,依然受惠州人欣赏,老一辈的惠州人永远不会忘记西湖排沙这块风景优美的宝地。

今惠州宾馆整个花园(包括浮龟地)就是原来的排沙。

1959年特大洪水,为了重建家园,政府要求排沙的全部居民迁走,分别被安置在北门街、环城西、高营房等地,以原旧房进行交换。清代建筑“五贤祠”被毁,建设东兴酒家,后改建为“西新避暑”,作为风景点。“老伯亭”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作为游人休息的地方,现为游艇码头、停车场。

原“西湖大酒店”(现在惠州宾馆的碧云楼),在抗战前夕(1935年)建成。有自备的发电机,电力照明,有人力黄包车,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宾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由惠阳行署的招待所发展成为今天的规模的三星级宾馆(后又纳入浮龟地)。知名度很高,是市政府招待客人的直属企业。

“排沙” 原住居民20多户100多人,共耕一块菜地,分片种植蔬菜。我家也有种菜的公共菜地。曾有四棵龙眼树,其中第二棵是邻家的。每逢龙眼成熟季节,我们就爬上去摘,吃饱才肯下来。

我小时候对排沙的环境印象很深。沿西湖的钟屋门前、冯屋、黄屋岸边,一片高大的竹林,很多果木,是排沙的屏障,可挡住下午西边炎热的太阳。夏天清风徐来,阵阵清凉,有风凉水冷之感,被称为“西新避暑”,即西湖八景之一。在旧社会冬防时期,遇治安不好。为了防盗(当时叫防贼佬),用砍下来的竹木做成闸门,在拱桥头和湖沙尾拦住。晚上关起门来,还组织“打更”进行巡逻,贼佬就进不来了。

现在惠州宾馆,还存在几棵百年树木:几棵芒果树、龙眼树,一株老“黄桑树”,可以养蚕。在惠州宾馆的丰湖南湖岸边,还有几株百年的朴树(俗称假沙梨)、细叶榕、串钱树(垂椰)和老大的芒果树、龙眼树,整齐地排在惠州宾馆进门大路的一旁(即西新楼的前面),像老大的盆景,美丽极了。这都是老排沙当年留下来的。当花开、结果的时节,花香袭人,果实累累,整个“排沙”就是一个大果园,绿化环境之优美,令人难以忘怀。

(写于2018年)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