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国宝石磨探源
作者:王宏宇(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0-06-19 22:55:12

 

惠州市博物馆有一件国宝,就是唐代石磨。

1954年,创建花树下水库时,在梁化镇花树下元屎坑工地,发现了周代、春秋、唐代的先人生活遗址,出土了石斧、石簇、石凿、铜鼎、石磨、瓷碗等文物,其中石磨尤为珍贵。1994年,经广东省国家文物鉴定出境站专家宋良壁、彭如策鉴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石磨为红色岩石雕刻而成。上墩宽20厘米,高18.3厘米;下墩宽11.6厘米,高11.6厘米。下墩磨盘周边线刻缠枝纹,把手雕刻火焰状的图纹。上墩插手柄的一面雕成一个铜钱形的图纹,内刻“昆山片玉”四字,而钱形的方孔用以安插石磨手柄;对称的另一磨边线刻莲叶,莲叶正中浮雕半个覆莲,以作把手之用;上方凹下,雕有一个莲花纹饰,而正中雕了个圆牙形的入料孔。上墩比下墩高出一倍以上,这对于磨径不大、磨牙不多的磨,正好起了增大压力使谷物易磨碎的作用。实际上,现在磨牙还带有棱角,估计此磨极少用,甚至根本没用过,其主要是作为工艺品而雕成的。

此磨雕刻技艺一流,线条圆润、流畅。图案为唐代风格,佛教色彩浓厚,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目前全国还没有出土过或遗存下如此精美的古代石磨,其被评为一级文物,当之无愧。

此石磨刻为“昆山片玉”四字。据实物考证,此石并非有人所称谓的昆仑之玉。而实质上是粉红色细粒硅化红砂岩,其摩氏硬度在4.5度以下,比重约在2.32.4

此石种很可能源自梁化。据地质部门查证,在梅山附近(即从小岚至梁化七星墩一带)都有粉红色细粒硅化红砂岩。

玉、玉石,古人认为是美好代名词。而文人则认为美德雅称。传说古代玉之最早使用者为昆仑山之玉,所以古人都喜欢将好的玉,甚至好的石都称为“昆仑玉”。

此磨之创作者或始玩赏者起石磨名为“昆山片玉”。则体现了他的文化品味。如按《辞海》(缩印本1386页)“昆山片玉”的引申解释为:比喻“美玉之杰出者”,此石名副其实。千多年后此磨已成国宝,可见他的预见性。

此磨出土在梁化,其实也不足为怪。梁化是我市一处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其延续性恐怕在我市是最全的。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设博罗县于梁化,至隋开皇十一年(591)撤梁化郡,置循州总管府于惠州城,其间805年梁化都是县、郡的治所。应该说此地的文化底蕴深厚。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石艺文化兴盛,文人玩石觉石之风甚炽。盛唐时期宰相李勉藏有“罗浮山石”,“海门山石”等名石。宰相牛僧孺是一位酷爱藏石的文人。他嗜石到了“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境地。身为宰相的牛僧孺因“会党”之争于唐会昌四年(844)十一月贬为循州(惠州)司马,至会昌六年八月得以内徙衡州,在惠贬居近2年。虽名为司马,但其还是“品高俸厚”的州上佐,有一定实权,加之其原为一朝首辅,其影响力一定是很大的。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但从社会发展的名人效应论看问题,应该说他的赏石行为、赏石知识会影响当时当地人。或许是牛僧孺令人雕刻了这样的一件精湛的工艺品,来不及拿到手他就离开了循州(惠州)。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