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绪《惠州府志》记载的旧邦雄郡牌坊
1、书照文字重录
制中为正堂,左为丰盈库,右为仪仗库。东翼为经历司,西翼为照磨所。后为穿堂,又后为后堂,又后为知府宅。左为同知宅,左次为通判推官宅,丙辰建通判宅于后堂之右,右下为经历照磨宅。两翼之下为八科,两宅之下为吏舍。堂前为露台,为甬路,树坊登戒铭,为仪门。门外左为土地祠,为延宾馆,右为司狱司,前为头门,上为鼓楼,卫以崇垣。楼前左为申明亭,为恭候所,右为旌善亭,为总铺。中树屏墙,旧树木坊,曰雄镇岭东,万历中易以砖屏。屏外建石牌坊,额曰梁化旧邦,万历中知府程有守建。设官(略)吏(略)。康熙二十八年正堂倾塌,知府王煐修。道光四年,知府恒山重修。同治十一年,知府刘溎年全署重修。
2、明代惠州府衙及牌坊示意图
注:此图根据光绪《惠州府志》记载的明朝惠州府署结构布局,由当代知名画家林国扬新绘。图中高大的“梁化旧邦”石牌坊,为明朝万历中知府程有守建,后面是一扇“雄镇岭东”屏墙(照壁),屏墙原为木屏,明万历中改为砖屏。
二、 旧邦雄郡牌坊亲见者如是说
1、林涵 1990年代为志书赠稿
引述:“……正面刻有‘梁化旧邦’,另一面则刻有‘岭东雄郡’……”
(附亲见者简介:林涵,1915年生,1937(22岁)年毕业于广东省立三中(校址在今丰湖书院),毕业后回梁化参与筹建梁化小学并在该校任教。1946年(31岁)开办梁化中学后到中学任教。1953年(38岁)调到横沥中学任教,后任教导主任。1976年下半年退休,2002年逝世,享年88岁。同时,其亦系梁化的广东龙形拳第三代宗师。)
2、采访钟洪杰口述
2017年11月和2019年8月11月,笔者曾两次采访了梁化一位退休老教师钟洪杰。据他说,1947、1948年他十七八岁在惠州下角文明中学读书,住北门街,其时常从牌楼经过,现在还记得这座牌楼上正面写有“梁化旧邦”四个大字,背面写有“岭东雄郡”四个大字…….
引述:“……正面——梁化旧邦,背面——岭东雄郡……”
(附亲见者简介:钟洪杰,现年90岁,1947、1948年十七八岁时就读于惠州下角文明中学。1949年初回梁化,参加过游击队,后教书。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平反。其毕生从教,曾连续任第三、四、五届惠东县政协委员。1989年退休。)
三、关于重建旧邦雄郡牌坊的看法
明代建立的“梁化旧邦 岭东雄郡”牌坊,所刻印的八个大字,揭示了梁化经历过“缚娄国—傅罗县(博罗县)—梁化郡(东官郡)建制发展历史,反映了古代梁化在粤东的政治、地理和历史文化地位。
今惠东县梁化镇,是“梁化旧邦”“岭东雄郡”的发祥地和诞生地。梁化镇具有几千年的人文历史,是古代缚娄人聚居地和缚娄邦国大本营,是傅罗(博罗)县城和梁化郡城的所在地,是古代岭东地区的行政中心和东江流域人文历史的策源地。据史志记载,秦在梁化建立的傅罗县(治所在今惠东县梁化镇梁化屯),其辖境大致包括今惠州市的惠城、惠阳、惠东、博罗和龙门的东南部,包括东莞市、深圳市、汕尾市和揭阳市的惠来县西部、河源市的紫金县大部分地方。南朝在梁化建立的梁化郡(治所在今惠东县梁化镇梁化屯),时辖欣乐(归善)、博罗、龙川、河源、雷乡等县。梁化作为古代拥有800年历史的县郡之城,曾管辖岭东和东江流域一大片地区,雄踞岭东,威震山海。因此,“梁化旧邦”“岭东雄郡”八个字,既源之于梁化,又称誉于梁化。
为更好地凸显惠州地区固有的最早的文明历史地位,加重现代文明惠州的历史份量,有必要尽快重建“梁化旧邦”“岭东雄郡”大牌楼,使其成为一座最重要的惠州历史标志性建筑物。重修古郡牌坊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和原貌,牌坊的“梁化旧邦”“岭东雄郡”八个大字,蕴意深远,互为照应,缺一不可。同时还应讲究排列位置,“梁化旧邦”为正面,“岭东雄郡”为另一面。牌坊重修的地点,笔者建议,首选之地最好在惠州建制发源之地,时为岭东地区和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的梁化,这是最原汁原味、名正言顺。若选在梁化,最好在惠东县城往梁化入口处、白泥坳下的梁化屯,或惠州往梁化入口处的七娘坛。
下附明代牌坊图两幅,以提供参考。
漳州明代牌坊
惠州古牌坊
(说明:以上两图源自有关资料,仅提供古代个别牌坊的式样参考。若重建牌坊,没必要完全照套,但可借鉴或吸收其中一些风格上的主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