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说茶
作者:张燕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09-17 11:24:19

茶的起源,据说最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的药王神农氏,他深感人们为病痛所苦,誓为民寻找治病良方,他日尝百草,遭遇七十二毒,腹胀疼痛难忍,偶然喝下了用茶煮就的汤水后,透过自己透明的肚皮,神农氏惊讶地看见黄色的茶水一路擦洗着自己的肠胃,茶水经过之处,胀滞消除,十分舒服,遂把这种植物叫“擦”(茶);有关茶的文字记载,则出现在作为食用时期的西周、进入饮用时期的西汉。

在古代,茶作为贡品只有帝王与朝廷才能享用,平常百姓难望其项背;近代的考古学家在位于重庆巫县小三峡的悬崖上,发现在一具1800多年前的悬棺中,随葬品只有三个陶罐,里面是稻谷、盐巴和红树叶的化石,其中的红树叶经后人考证就是古人的茶品,可见茶在远古时期的地位非常崇高。在汉代,佛教开始自西域传入我国,佛家打禅静坐,茶能驱乏醒神,缘此,作为饮品,茶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渐渐进入百姓家庭。自唐太宗一统天下,国泰民安,茶树得以大量繁植,饮用之风开始普及,从帝王的专享品逐渐渗透到宗教、礼仪、日常生活中,唐朝是茶马贸易的开始,那时候中国茶开始走向国外,渐为流传。

虽说茶饮用的年代悠久,在我看来,这些蓬乱的小柴枝就像一堆枯草,冲泡后一尝,满口尽是苦涩味;而最重要的是饮茶后当晚一定会辗转难眠,丢了清梦不算,第二天醒来就头重脚轻了。对茶,我很难说得上有什么爱好,难道是因缘不足之故?前几日随着民协到惠东宝口镇南坑村采风,在茶园世家蓝强父子的引导下,领略了从采茶、制茶到品茶的过程,使我对茶多了几分了解,多了几分喜爱。

南坑村的宝溪茶园位于在乌禽嶂南麓,西枝江上游,在海拔高达1000米的山峰上,我看见一丛丛小巧玲珑的茶枝站立于荒野之所,在烈日的蒸烤下不减青翠,在暴风雨的洗礼中茁壮成长,汲日月精华、饮大自然醇露,在寒来暑往的磨砾中孕育出别具一格的甘甜清香。原来一味好茶,也要择良土而居,闻清风而长,摒浊气,避污染,才能获得浑然天成的优秀品质,就像一块璞玉的形成,须得天时与地利,在污秽环境中生成的只是草介,而不是茶。一品好茶,须是洁身自好的。

将芽尖上的嫩青采摘回来,青茶须进行凉青、晒青,杀青,揉捻,炒青、足干等的制作过程,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掉以轻心,不然将会影响到成品口感的好坏。短暂的萎凋能激活酶的形成,杀青则为去除青腥,揉捻使其软化成形,炒青是防止叶子继续发酵并有提香作用,足干是最后一道从青涩到甘香过程的完美压轴,在这些操作步骤中,空气里不断地飘散着各个制作时期茶叶所具有的独特香味。最为微妙的,就是行业中对炒茶的臻境没有一概定论,全凭师傅对茶的理解进行炒制,每一个制茶师炒出的茶味也就各有秉性,不与别人完全相同。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聪明的一休》,一群武士因口干闯入民宅,主妇替武士冲了一杯茶,只见几片嫩叶舒展于杯中,青汤绿水、茶色十分晶莹剔透,武士一看顿觉口舌生津,端起欲一饮而尽,奈何茶水太烫而无法吞咽。武士火了,抽刀准备杀死这个不懂事的妇人,妇人不慌不忙地解释说:饮茶,要在心平、色悦之时才得品得真正的茶香;鲁饮用,于贵体无益。这一幕令我记忆犹新,看来此农妇深谙茶道:品茶,讲究的是细斟慢酌。

蓝强请我们品尝新采摘的、未加炒制的青茶,汤色淡绿,一阵异香扑鼻而来,甘醇中略带几分青涩,“好茶!”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说起茶,蓝强娓娓道来:真正的好茶,仅采芽尖,其他部分口感略次甚至粗糙;茶有喝茶与品茶之分:喝茶为渴,用碗;品茶为心,用杯。

品茶看重的一是心情,二是茶境,三是内涵。历史上茶的饮用盛于唐精于宋,从宋朝开始,茶文化开始繁荣创新,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宋人制定了茶品标准,最初的斗茶,源于宋朝时期的惠州,那时已衍生了斗茶品、行茶令,还有茶百戏。

斗茶品看的一是汤色,以纯白为上,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火候恰到好处,茶色青白、灰白、黄白较次;斗茶不仅看汤色,还细腻到看汤花的色泽、均匀程度、散泡的快慢及留在杯沿上痕迹出现的迟早,都是决定汤花的优劣。不是行内人,一般谈不上“斗”茶,斗茶是对茶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与品读。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饮茶,原来有“武士饮”之嫌了。

陆游有诗云:“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到苏东坡的“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临”,设想在一方凉亭之中,四周清风徐来,掀起一波竹海箫音;阳光轻泻,广袤地铺满山岗野径。一盏壶,两只杯,几碟小茶品,低呤浅斟,唇漾茶香,心生诗意,诗人连日西斜、夜来临也浑然不觉!品茶,是心灵与精神上油起的愉悦,是一种由茶滋生、进而延伸的陶然心境。

置身雅舍儒居,捻一丛清茶,只须佐以泉水的温润浸泡,便释出袅袅幽香,入口微涩,涩后留甘,齿舌生津,其韵无穷,怪不得人称茶为谦谦君子。特别是从明代开始,制茶技术从饼茶更新为散茶、茶具开始选用白瓷与青花瓷衬托茶色,更注重了品茶的艺术效果。古人具体怎样饮茶我不得而知,但从现在茶室饮茶的礼仪来看,从选茶、烫壶、温杯、洗茶、泡茶、礼敬这些过程来看,优雅、一丝不苟。一杯清茶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舌尖上的感受,还有视觉上及精神上的享受。冲茶的过程,那份轻盈与优美,就像一首琵琶曲的倾情演绎,给人心悦神怡的舒适。

其实,诗人品茶吟诗,也算是行茶令的一种优雅形式;而茶百戏的发展,就是琴棋诗书画的点缀,在品茶过程中它们是红袖添香的点睛之笔。看来,在茶品与品茶两者之间,就是好茶品也须遇到善品茶之人,只有两者完美的相遇相知,才能区别饮者到底是凡夫俗子还是道骨仙风。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