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组词:宅男,宅女,宅在家,泛指那些足不出户,呆在家上网、刷屏,社会交往少,生活圈狭窄的年轻一代。虽不是完全的贬义词,但也绝不是褒义词,最多算个中性词吧。
人有命运,词也一样。一场意外灾难,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一个词的命运。比如:宅在家。
自从专家公布新冠病毒会人传人后,专家天天喊不要出门,要宅在家。为此政府下达了文件,派人守在小区门口,限制出入。为了让大家“宅”好,工厂延迟开工,学校延迟开学,单位延迟上班,等等。“宅在家”,摇身一变,身份霎时高贵起来,凡能宅在家不出门的,就是支持抗疫,就是爱国。
我是那种宜动也宜静的,能周游天下,也能安静宅家。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支持抗疫,除了必要的出门,一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买菜改为一周一次,每日做饭,扫地、拖地,洗衣、叠衣,烧水、泡茶,除草、浇花,看书、写作……感觉时间还不够用,一日没闲过,没感觉宅的日子难过,反而觉得更忙碌。
最厉害的、最能宅的还不是我,是我家丫头,从1月24日(年三十)到2月24日,整整一个月,没有出过一次门,是不是到门口丢过一次垃圾,我不记得了!有日,她从房间移步到客厅沙发上,我好奇问她“怎么今日不到饭点,就自觉出房门了?”她笑嘻嘻地说:“过了一个年,不说出国,总要出省游一次呀!”这句话源于一条抖音!
有个年轻人拍了一条搞笑抖音,他说下床算是在小区里散步,去趟卫生间算省内游,去厨房、客厅、阳台算国内游了,出小区凭票跟办签证似的,要算出国游了。这种幽默精神,不失为自我减压的好办法。
有日,在群里看见一个信息截屏,一个律师给当事人发信息说,因疫情,您的离婚案法院延迟开庭。当事人回答,我老婆已经怀上二胎,我要撤诉,能把律师费退给我吗?看看,宅的好处立竿见影,虽然不知真假,但也说明了一个现象,因为这场疫情,很多平时聚少离多的夫妻,由此有了“恩爱”的机会,感情融洽了,二胎也怀上了!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利就有弊,不久前新闻报道说,有人宅得太久患抑郁症,心情狂躁。近几日,晚上我到小区里偶尔走走,听到从窗口传出叫骂声,碗碟摔打声,那种歇斯底里地吼叫,感觉要崩溃了。呆在一起久了,不是家家都能维持母慈子孝、夫妻和睦、其乐融融的局面。
想想,要在一个一百来平米的空间里呆上一个月,确实很憋。有些“宅”不住的,偷偷溜出去遛弯,不是被天上的无人机喊回家,就是被居委会的“红袖章”劝回家。凡是宅不住到处瞎晃悠的都会被谴责,聚众打麻将受到民警警告。
虽然疫情是一场灾难,但“既宅之,则安之。”利用“宅”的时间,好好学习,充实自己,别虚度光阴。有人报名上网课,学习画画、书法、乐器、化妆、厨艺,等等,等到疫情结束时,有人增长了知识、技能,而你到时只增长体重,那就真的悲剧到底了!
就说我的朋友圈里吧,很多朋友每天研究美食、练习书法、陪伴孩子读书等,一个个把日子过得非常充实。朋友春芳,自从疫情开始就没下过楼,她说,要把口罩留给更需要的人,一个口罩都不能浪费,她宅在家里做美食,织毛衣,一个月不到,两件美美的毛衣“出炉“,穿在身上那个美呀,把微信头像都换了。她们的宅,打发了时间,宅出了成绩,岂不两全其美?!
我刚开始宅的时候,还一阵窃喜,终于有时间阅读积压很久的书了,等到书看了一本又一本,疫情却还在继续,从前线不断传来“噩耗”,心情就无比沉重,祈祷疫情快点结束,还老百姓正常生活。
据网上消息,近几日疫情刚刚缓和,北京、广州、成都等地试着营业的饭店、景点被挤破了门,听说广州一酒家吓得立马关门,北京香山也是立即叫停。最夸张的是兰州一家烤肉店恢复营业,一天狂卖6000串,有个客人站着撸了40串,约合1公斤肉,感觉他是宅了一个世纪刚放出来的。这些“宅人”,跟早晨刚放出笼子的鸡鸭一样,倾巢而出,却不知危险还在暗处。劝诫这些宅不住的人,这场持久战打了这么久,牺牲了这么多人,不要功亏一篑,败在尾声。
特殊时期,特殊生活方式。用当下最时髦的一句话就是:宅在家里就是爱国。这不是笑话!确实,虽然我们不能像医务工作者、人民子弟兵一样到前线拯救人民于水火,但也不要添乱。
待到疫情结束时,你最想见谁,最想去哪里?想想无妨!但在这之前,请继续宅在家,做好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