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底,家华实业有限公司在惠州市惠城区南新路(原肖屋岭)搞基建,平整土地时发现了古迹,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惠州市博物馆专家会同现场勘察,认为是古窑址(即在百佳超市的北大门右侧),于当年11月6日至17日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经发掘,清理出三座窑址。此三座窑均在红沙岩山开凿而成,由窑道和窑室构成。窑道为斜坡式,长4至5.8米不等;窑室为长形馒头式,由窑门、火堂、烟道口、窑床组成,长10米至12米不等,深1.8米至1.9米不等。在窑室及窑道口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有7种规格的城砖,其中有洪武年间的城砖,残长24、宽19、厚11厘米,有印着“景泰城砖”的年号砖。有各种规格的板瓦、简瓦、瓦当、滴水瓦,其中板瓦最长的有23.5厘米(残宽10、厚1.5厘米),最厚的有2.3厘米(已残)。有大量的装饰砖:缠枝花印模砖,宽13.5、厚2.5厘米,残长不一;水波纹雕刻砖,完好,长21.5、宽8.5、厚3厘米;凸钮纹雕刻砖,长21、宽8.5、厚3.5厘米;一边呈圆尖形的装饰边砖,残长15、宽9、厚3.5厘米;方形铺地砖,完好,宽24、厚5厘米。有两种大形的饰件,其中较好的残高17、宽40厘米,形为平底上翻辨唇圆身牙状,可能是屋脊饰件。有陶球,径13厘米。有明代的青花瓷碗片。
上述出土均为明代的器物,封土层未见清代遗存物,说明三座窑均为明窑,而且至迟在明末已被废弃。
这三座窑均出土了明代的城砖及花饰砖雕。城砖的规格硕大,均为城墙专用,且都是明代早期的为主,均未见民用的砖。还有作为花饰砖雕是一种官府专用物。明代政府规定:庶人房不得超过三间五架,用斗拱、饰彩色、用饰物,所以其花饰砖雕亦为当时惠州府、县(归善县)的衙署所烧制,姑且称此窑为“官窑”。
此外,在窑的窑道口出土了唐代青瓷碗碟及宋代墓砖。在表土采集了南朝的青瓷碗片和墓砖。
据史载,东汉末年,于惠州城区银岗岭创建龙兴寺,在下角发掘了东汉末年墓,证实了起码在东汉末年惠州城区就有很多先人居住。南北朝陈朝时(公元588年)于桥东设归善县,隋代开皇十一年(591)于桥西梌山设循州总管府,此后惠州(宋真宗天禧四年即1020年改称惠州)一直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窑场中出土了南朝至唐宋遗物,说明其时这里是墓葬区,明代建窑时遭到破坏,器物、墓砖遗存在窑场中。
明代洪武三年(1370),惠州府维修城墙,二十二年(1389)又扩城,此后历代均有维修,修城扩城需大量的城砖。惠州城三面环水,只有南门有一条陆路,窑址所处地方原称肖屋岭,实际上是高出四周5米左右的红砂岩山丘。这里离南门不到1000米,周围是陶土,因而是烧制城砖及瓦和装饰材料的理想场地。据横江肖家人称,这里解放初期还有大量的窑址,传说这里因大量烧窑制品,挖土后形成了很多鱼塘,工匠们为了嫁女,宁愿送一口鱼塘作陪嫁。
肖屋岭明窑经发掘,发现窑室是凿岩石而成,既经济又耐久,此做法罕见,为建窑史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出土的多种规格明代城砖,尤其是“景泰城砖”年号砖,为我们确定此窑为是明代前中期的“官窑”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依据。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惠州建城史和今后维修仅存的明城墙提供了实物依据;出土花饰砖雕规格多样,造型纹饰美观,为广东省内仅见,为人们研究古建筑材料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