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时候,东江洪水泛滥,博罗县城百姓家园尽毁,铁拐李路经此地大发慈悲,舍葫芦救众生,后人为了纪念这份恩情,便将此地称为葫芦岭。在这之前,葫芦岭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浮碇冈,那么这葫芦岭与罗浮山有着怎么样的渊源,为何前人称其为浮碇呢?
旧时民谣传:“惠州游西湖,博罗嬲葫芦 。”“嬲”也就是游玩的意思。由此可知,葫芦岭与西湖一样,都是当地的旅游名胜。可是大家或者还不了解,“葫芦岭”原名叫“浮碇冈”。
浮碇冈得名的由来,也与罗浮山息息相关。传说浮山泛海傅罗山,这浮山原是蓬莱一岛,由神鳌驾驭着,浮海而至。而在罗山浮山合体之初,南海波涛汹涌澎湃,致使罗山浮山在海中飘荡不定。
为此,镇山大神在罗、浮两座山左右分别打下两个礁碇,用绳索将两座山固定住。罗浮山东边的碇石后来化为浮碇冈,后人称之为葫芦岭;西边的碇石化为现在位于增城东郊的焦石岭。岭上满山的红石,皆有当年神仙用三昧真火锻炼的痕迹。
宋人傅烈有《浮碇冈》一诗赞道:
洪水未必能流山,别岛安得居人间?
扶桑夜半光吐焰,铜龙白昼飞尘寰。
初闻其事惊且异,传言岂或流千蛮。
试将图牒为考订,山中记载皆斑斑。
此诗已被收入《全宋诗》。作者傅烈曾任循州(今惠州)太守,是北宋著名诗人、易学名家。
民间版的《博罗县志》记载道:“葫芦岭,即浮碇冈。东部多岩石,西部积蚬螺壳,其他则沙土。似古代人食此物而遗壳,积水边后隆起者。”
浮碇冈为何又称作葫芦岭?只因此山有大小两峰相连,成倒卧葫芦状,半边深埋土中,所以俗称葫芦岭。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别看山丘不大,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传说。
据说八仙从王母娘娘的蟠桃宴饮罢归来,本来想再到蓬莱仙境罗浮山再聚。谁知刚到罗浮东麓象头山上空,就看到东江洪水泛滥,博罗城百姓家园尽毁,灾民们正在浊浪中挣扎。铁拐李大发慈悲,就解下他腰间的宝葫芦,抛向洪涛之中。
说来也奇怪,那个只能盛三升酒的葫芦在洪水中半浮半沉,慢慢地变成一个葫芦形的山丘。不一会,这个小小的酒葫芦竟向远方由东向西吐出九个大小不一的金珠,然后化为一个半卧葫芦形的小山丘。而那葫芦吐的九个金珠也化为了九个大小不一的土丘。民众都拼命向这个小山丘游去,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拼力将老人和小孩一个个地救到山丘边上。
自此以后,获救的罗阳民众世世代代都不忘铁拐李的救命之恩。那个救活罗阳先人的葫芦形的小土丘,就叫葫芦岭。这个名字,千百年来都未改变,可见罗阳民众对它的怀念之情是何其深厚。
至于那九珠化为的小土丘现在何处?随着历史的变化和城市建设的改造,这几个大小高低不一的小土丘已改变了原状。据博罗历代民俗文化学者和老人的传说:这九珠遗迹,第一珠在原罗阳书院,即现在的罗阳第一小学;第二珠在黄屋巷;第三珠在原县衙门大钟楼,即现在的米仓巷;第四珠在原县衙门,也就是现博中育英学校西侧,现称新街;第五珠在原博罗城隍庙,现老公安局;第六珠在原曾氏祠堂,现博罗邮电局;第七珠在高街巷,原县总工会;第八珠在黄皮园,现博罗县党校;第九珠在原长寿观,现罗阳镇观贝村委会。
县作家协会主席邬榕添曾为葫芦岭题撰两副楹联,其一曰:
秀水东来漫江碧,夕阳西照碇冈红。
其二曰:
春水绕古城,水如碧带,山如碧带,
古塔耸浮碇,塔似葫芦,岭似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