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盐洲盐业记
作者:周汉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8-12-01 22:11:52

 

盐洲,又名大洲,建制先后设过乡、公社、镇,是惠州市唯一的海岛镇,2008年并入黄埠镇至今。盐洲地处惠东县南部沿海,北临考洲洋,南连红海湾,海岸线长25.6公里。盐洲四面环海,海域宽广,有取之不尽的制盐原料,因其盛产原盐,故名“盐洲”。

历史上盐洲(大洲)盐场是惠东境内三大盐场之一,另两个为稔山场和港口的东海场。1950年,盐洲约有盐田生产面积200多公顷,约占全县盐田总面积的35.6%;原盐年产量15462吨,占全县总产量的46.7%。当年面积和产量在惠东三大产盐区中均排首位。

 

 

一、产盐历史

盐洲境内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产盐历史已有近千年时间。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归善县淡水盐场分出大洲场。雍正十年(1732年),归善县在大洲村商馆原址设大洲场大使署。民国25年(1936年), 民国政府实行盐场归坨管理,在大洲盐场建设盐坨,并派驻盐警。民国30年(1941年),民国政府设惠阳盐务公署,隶属粤东盐务管理局,下辖大洲、淡水、碧甲3个分署。

古代自唐宋以来到民国时期,盐田和制盐业一直为官府、封建主占有,实行的是官有制和私有制。古代制盐的称盐户,入盐籍。产盐徭役和定额盐课的承担者称为盐户壮丁、盐丁或灶丁。古代耙盐是一种徭役,除受封建主剥削外,还受总催(封建把头)和盐商的剥削。古代产盐生产形式主要有雇工耙盐、招收流放人员和刑徒制作、役军士定课煮盐等,所产盐斤向朝廷或封建主缴交。宋代盐户的盐丁领取工本,替官制盐,按丁缴交,名为盐课。元代盐丁所缴税课又改称灶课。明代官府规定原额盐丁要向官府缴纳税银,产盐由商人收运,盐丁工本钞由官府发给逐步改由向盐商领取,盐丁收入得不到保障。到清代,官府又将盐丁负担灶课并入地亩收取,加重对盐丁的压榨和剥削。《两广盐法志》记载了清雍正至乾隆年间(17231795年),归善县大洲(盐洲)境内盐民每岁负担丁漏课情况:

“归善县大洲场,实征课银九十九两一钱二分八厘。谨按原额灶丁十六丁,每丁编征课银四钱六分,共征课银七两三钱六分。原额沙漏五百五十六漏八分三厘,每漏编征课银一钱六分四厘,共征课银九十一两三钱八分。原额灶田一顷三十四亩,每亩编征课银二厘八毫七丝,共征课银三钱八分五厘。

“大洲栅(乾隆二十二年由大洲场分出委员管理,五十六年裁仍归入大洲),实征课银一百一十两四钱三分,谨按原额沙漏四百六十七漏三分二厘六毫,每漏编征课银一钱六分四厘,共征课银七十六两六钱九分。新恳沙漏十一漏,编征课银一两六钱四分。原额灶田一十二顷三亩二分,每亩编征编征课银二厘八毫八丝,共征课银三两四钱六分。乾隆十六年将沙漏二漏一分改作稻田,除漏课银三钱四分五厘,通共大洲场、栅实征课银二百九两五钱五分八厘。”

到民国时期,地漏主、官僚、恶霸及封建祖尝占有了70%以上的盐田,90%的盐民耕耙地漏主的盐田,受尽盘剥。只有10%的盐民占有为数很少的盐田,使用自有的盐田自耙自收,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剥削。这一时期,地漏主剥削盐民的手段有:1、佃租剥削。盐洲耕耙地漏主盐田的盐民,一般产盐约50%作为佃租缴交给地漏主,若盐田设备较好的,则按70%80%缴交。2、高利贷剥削。盐民因收入低微、生活贫困或遇上天灾人祸伸手向地漏主借贷的,地漏主便利用高利贷盘剥盐民,放贷往往是利上加利、利上滚利的“翻车利”。地漏主还常用“放盐青”(又叫买盐花)这一高利贷手段盘剥盐民,利用淡季盐民生活困难,贱价向盐民买盐花,然后高价卖出,从中牟取暴利。3、垄断剥削。地漏主利用自设的盐馆,欺行霸市,实行“专利统管”,垄断盐斤买卖,不许盐民产盐私自出卖,概由地漏主统管销售,并采用大斗收、小斗出的手段从中渔利。4、巧立名目剥削。盐民向地漏主佃耙盐田,还要应对各种额外的支付:一是斗手费,即盐馆属下到盐田收盐时,要加收2%5%的斗手费;二是产量差额补偿费,年终结算时,耙户当年产盐不到上一年产量的,要付给地漏主一定的产量差额补偿费;三是各种送礼,如给地漏主的跑腿送“鞋金”,给佃耙中介人送“穿鞋钱”、“饮茶钱”,佃成后地漏主送“猪脚酒”,中秋、春节还要送“月饼钱”和年礼等。由于重租、高利贷和各种苛捐杂税的盘剥,盐民生活没有保障,苦不堪言,若再遇上天灾战祸,盐户的境遇更加悲惨。1942年,盐洲望斗村遭遇台风侵袭,冲毁了丹公、乙丑两围盐田基,地漏主不愿出资修堤,致使两围盐田30多漏被海水淹没了3年多,村上几十户人家生活无着,背井离乡,出外当雇工谋生,有的甚至过着流浪求乞的生活。

盐洲境内盐产量清初年间就颇具规模。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洲产盐200880包(每包166斤司码);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产盐186744包(每包166斤司码);嘉庆元年(1796年)产盐176744包(每包150斤司码);宣统三年(1911年)产盐293600石(每石120斤司码);民国十七年(1928年)产盐540000担(每担100斤司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产盐765989市担(每市担100市斤);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产盐190000市担(每市担100市斤).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生产关系、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旧政府沉重的课税派购,境内盐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和妨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大洲盐场产盐仅为190000担(9500 吨)。

 

二、变革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下,惠东境内盐区采取措施,发动盐民大搞盐田基本建设,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取得了盐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1951年,境内配合土改运动,开展了盐区民主改革运动,解放了生产力。1952年,根据上级《稳步进行部分盐场转业的决定》精神,对场地分散、管理不易、质量低下的盐场开展废场转业工作。境内大洲场先后裁废小漠、西涌、东涌、下坑等盐区,共裁废盐160,面积42.2公顷,废场区的盐民,均转向农、渔、牧业或从事小商贩。1953年夏,境内裁废区进行复晒工作。19541957年,境内盐区在合作化运动中,通过组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组织形式,把盐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公社化期间,成立了大洲渔盐公社,当时农村刮起的“大跃进”、“瞎指挥”之风,使盐区生产力受到破坏,盐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1961年,盐洲原盐产量仅为6681吨。1962年后,经过调整巩固,境内盐区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63年,由于大旱,原盐生产大丰收,盐洲区盐场产盐达26415吨,创该场历年最高记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境内盐业生产陷入无计划、无秩序状态,生产、运销等各项工作均受到影响。1968年,盐洲区盐产量降到19486吨。

1970年开始,按照“以改为主,先扩后改,分期分批建设投产”的方针,境内盐区大搞盐田技术改造,开展围海造田、高地沙滩造盐田和盐田规格化等扩建盐田和技改工作。同时,对盐区的排纳系统进行整治,投资30多万元在大洲建起了纳潮扬水站,并对辖区内的海堤进行培修加固,筑牢原盐生产安全的屏障。到1978年,盐洲盐田生产面积发展到294.84公顷,比1968年增加了33.6%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抓好盐田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境内盐产量逐步增加。从1950年至195910年间,大洲盐场平均年产盐17444.7吨;1960年至196910年间,大洲场平均年产盐17940.9吨;1970年至197910年间,大洲场平均年产盐15777.5吨;1980年至19856年间,大洲场平均年产盐7071吨。二十世纪50年代,大洲盐区产盐量在惠东各盐区中居首位,占全县总产量的40.6%60年代居第二位,占总产的31.7%70年代居第三位,占全县总产的31.4%80年代前6年产量居第三位,占全县总产的27.2%。同时,加强了质量管理,境内盐质有了很大提高。从1951年至1955年,原盐质量主要靠目测鉴定,1956年开始,建立产品检验制度,大洲盐场(所)配有化验室和专职化验员。1962年始,按照省化工厅盐工业局颁发的《广东省地区各盐场食盐技术条件盐质检定法》确定的标准,加强了盐区生产的管理,保证并提高了盐产质量。1963年,盐洲盐区产盐26415吨,为历年产量之最。

 

民国以前惠东境内主要盐场历史产量表

                                         单位:包、石、市担

公元

年份

历史纪元

计算

单位

单位数量

淡水场

(平海)

大洲场

碧甲栅

(稔山)

史料来源

1754

乾隆十九年

166斤(司码)

146214

 

70961

《归善县志》

1771

乾隆三十六年

166斤(司码)

146214

200880

 

《归善县志》

1790

乾隆五十五年

166斤(司码)

146214

186744

68961

《两广盐法志》

1796

嘉庆元年

150斤(司码)

126214

176744

68961

《清盐法通志》

1910

宣统二年

120斤(司码)

189300

260000

380000

《清盐法通志》

1911

宣统三年

120斤(司码)

172000

293600

400000

《清盐法通志》

1928

民国十七年

100斤(司码)

380000

540000

550000

《盐政辞典》

1940

民国二十九年

市担

100斤(市斤)

 

765989

 

《广东年鉴》

1941

民国三十年

市担

100斤(市斤)

322856

 

 

《广东年鉴》

1946

民国三十五年

市担

100斤(市斤)

190000

190000

140000

惠阳档案馆

 

1950年政府接管后惠东境内盐场盐田数量表

场别

生产面积

(公顷)

年产量

(吨)

晒沙方式

晒水方式

稔山场

569

215.6

9123

569

 

大洲场

802

233.4

15462

802

 

东海场

921

192.6

8499

124

797

黄吗场

227

55.5

140

227

 

小 溪

6

1.6

 

6

 

合 计

2525

698.7

33224

1728

797

 

三、基本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盐洲境内盐区基本建设薄弱,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制约了盐业的生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盐区基本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用于盐田建设、生产设备配置以及盐坨、码头、海堤等配套建设。1961年至1984年,国家拨给惠东盐区生产建设资金达554.8万元,通过改造、扩建、新建盐田,实现盐田规格化,同时进行整治排纳系统,发展机械扬水,培修海堤等,加强了盐区的基本建设,增强了抗灾能力,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盐区经济发展。

建设规格化盐田。1974年开始,盐洲境内盐区按照“以改为主,改扩结合,先扩后改,分期分批建设投产”的方针,大搞盐田基本建设,通过围海造田、高地沙滩造盐田、扩建盐田、建设示范漏等,以实现盐田规格化。盐洲盐区成立了盐田基建委员会,按照“三化”(工艺科学化、结构合理化、机械化)和“四集中”(集中纳潮、结晶、制卤、储存)的要求,改造建设岛内规格化盐田。从1975年至19784年间,投入资金75.6万元,改造盐田188公顷,占岛内总面积83.94%。彻底改变了梅花点式、不规则的旧盐田,经改造后盐田布局齐整,沟渠、道路平直,结晶池、卤缸成行成列,达到规格化要求。改造后盐田经济效益大增,1977年,盐洲片盐区产盐24780吨,平均每公顷产盐82.6吨,盐产量比1973年的14852吨增长了66.8%

扩建新盐田。1973年至1976年,盐洲通过围海造田,新建田坑围7.09公顷。并于1975年至1978年,组织当地居民开发荒滩,大办盐田,不但扩大盐田面积,而且有效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整治排纳系统。盐田大多靠山面海,受淡流影响,排淡不易,纳进海水浓度低,尤其是雨天时海水浓度常低至0.10.5度。为纳取高浓度海水,并使咸淡分离,从1972年开始在盐区建设纳潮扬水站。到1978年,投资52.1万元建成大洲纳潮站,安装了14寸轴流泵4台,利用机械动力进行抽水。纳进的海水浓度显著提高,达到2.9度。同时,为解决台风洪水对盐田的威胁,抓好疏淡工程建设,其中大洲场的三洲大队,于1975年修筑一条环山防洪堤,把来自盘沿山一带的洪水分隔开来,还兴建了一座排泄淡水大闸,阻止洪水漫入盐田,并解决了冬季内涝问题,保障并促进了盐业生产。该大队有盐田55公顷,年产量为4732吨,每公顷达86吨,实现了稳产高产目标。

扩建硬化池。境内盐区盐田在有效的生产面积中,沙幅约占45%,泥漫池占35%,石子池占20%。其中硬化池所占比例较小,影响了原盐产量。从1972年始,境内盐区通过在漫池中加上池石进行滚压,搞好硬化池建设,增加硬化池比例,从而有效提供了原盐产量。

培修海堤。盐洲境内有内外海堤、防洪排洪堤总长16452米。1974年成立大洲盐业基建委员会后,开始从每担盐收入中提取0.1元由基建委员会统一掌握,作为培修加固海堤和维修涵闸使用。境内盐区每年春、夏季都组织劳动力进行固堤修闸工作,增强抗御台风、海潮能力,保障原盐生产安全。

建设盐坨、码头。境内盐区从1953年就开始规划和建设盐坨、码头,以方便原盐的集中堆放管理和调运。1954年建成盐洲三洲上坨,面积3286平方米,可容量原盐4000吨。1964年建成盐洲集中坨,面积17375平方米,容量达22400吨;建成盐洲坨码头1个,可直泊1000吨货轮装卸,并配套建成了盐坨的包装仓库、称放亭、化验室、管理室等。盐坨、码头建成后,盐洲产盐可直接装大船海运,促进了原盐生产和销售,提高了经济效益。1960年至1964年,该盐区共放销盐5.8万吨,节约驳运费9万元。

 

四、制盐工艺

1、传统制盐工艺。盐洲境内海盐的生产方法,早期、用的是蒸制法,也就是煮海水为盐。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明、清以后逐渐发展到用太阳晒制海盐。据史书记载,晒制盐技术首先自福建传人潮州,后传入海丰、陆丰和惠东的盐洲、稔山、港口等沿海地区,蒸制法随之逐渐被淘汰。

盐洲盐田生产主要有晒水与晒沙两种。在两种晒制中,大部分盐民采用的是晒沙法。新中国成立以前,生产方式都是以一家一漏进行小单元生产,但其盐田结构和传统的晒制方法基本是一样的。

盐田结构:主要是制卤和结晶两部分,其次是防汛部分。制卤部分包括水涵、吸纳海水的水沟、沙幅沟、沙幅、沙场、漏场、晒沙池头水缸(饱和卤用)、二水缸(次浓卤用)、三水缸(淡卤用)。结晶部分包括结晶池和池边通卤沟。靠近引水沟的地方有沙幅两幅,面积大致相等,中间有一长方形漏床横断其中,将两块沙幅分隔开来,漏床靠水沟的一端,称为漏头,用以戽斗戽水上漏,靠结晶池一端称为漏尾,漏床中有一槽沟以木棍、山草、竹片覆盖其上,收沙淋淋海水后过滤出的卤水通过槽沟一小孔出口流往结晶池。结晶池块数不一,大漏六七块,小漏三四块,每块结晶池面积在一至二亩之间。与结晶池相连的是晒水池,每漏有三、四块不等。分为头、二、三水池。晒水池位置比结晶池略高,沙幅位置通常要比池面低约一市尺,沙幅面积一般40米长,25米宽左右,约1000平方米。沙幅面积与结晶池面积比例为7:3,结晶池与晒水池面积之比为3:7.。结晶池和晒水池一般采用乌泥、黄泥、沙泥,根据土质各占一定比例拌和经过碾压后,再在上面铺上黑色鹅卵石或瓦缸瓷片、碎石仔等压平为池面。结晶池和晒水池四周边缘设有通风沟、回卤沟,结晶池的四角装有小储卤缸,在结晶池和晒水池的间隙空地有二至三个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大卤缸。可分别储存头、二、三水。每个深2.5米,容量7立方米~8立方米,缸底装有竹管使缸与缸相沟通。便于收卤和上卤。

晒制方法:从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盐洲晒制方法基本一样,生产操作方法大同小异,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多个笨重而细致的劳动环节。在晒沙制法中,概括有15个操作工序:

1、纳潮——通常在平潮时开闸进水,退潮时排水,将海水纳进漏头和沙幅四边水沟。

2、耙沙——用重耙头(一般用长1.7米的松方木制成)

3、收沙——用推沙板(一般用5市尺长的轻质木板接上木柄而成),将沙幅上晒成的沙粒堆成垄,再用畚箕挑上漏场。

4、踩漏——用沙耙将漏床上的咸沙拖平,再用脚踩平。

5、戽漏——将纳进漏头水沟的海水戽上漏床。

6、验卤——盐民自制的验卤器,即比重计,以南风螺壳壳面糊上桐油灰与另5只蛤壳以线串连而成。验卤时,如淡卤则浮起螺壳,浓卤则浮起蛤壳。若浮起5只蛤壳,则卤水最浓,以此测出卤水浓度。                                                       

7、出卤水——即把沙漏滤出的卤水引入卤缸或结晶池。

8、挑漏——在收沙的次日早上,将漏床滤过的沙挑起,堆在漏床两旁。

9、碾池——用石碌在结晶池或晒水池上面来回展玉,增强池底硬度。

10、上卤水 ——把卤水分别浓淡戽上已碾压晒干的结晶或晒水池。

11、撒盐种——在结晶池卤水飘花时用水戽盛盐(每戽7.5公斤左右),均匀地撒在池面上。

12、松盐——在结晶过程中,池底盐多时用木耙仔将池底盐堆松,把池面盐花打散。

13、淋卤——结晶过程中,卤水不足时,要及时进行渗卤

14、耙收——池中的结晶盐达到一定厚度即进行耙收,用盐耙把盐刮起,挑到漏堆。

15、担墙——多次过滤后堆在漏床边的沙叫,在连续收沙12~14次,沙幅底薄了,即将沙挑回沙幅均匀蒲平,戽上水沟海水,用轻耙头慢慢拖平,滤干后再翻沙,进行再生产。

晒水制法的操作,结晶过程与晒沙制法一样,不同的是制卤过程。制法是用5~7幅蒸发池,分级晒制海水成卤,制成饱和卤过入结晶池晒制成盐,其操作比晒沙简便,劳动负荷轻。

2、开展技术改造。传统承袭下耒的制盐旧工艺,造成制出的盐产量低,质量差,杂质多,水分大。盐洲所产的盐色泽乌蓝,泥沙杂质多,盐民称其产的盐为“过海蓝”。盐质差的原因主要是工艺落后,设备残旧,盐田疏于管理,卤缸积存泥垢,结晶池不平整,卤水不干净,循环使用苦卤,浅晒薄晒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盐虽然连续几年大丰收,但因质量差,影响了外销。1956年开始,在境内盐区盐场推广先进晒盐技术,指导盐民学习使用波美比重计验卤,打破旧习惯和保守思想,改变长期循环使用苦卤的陋习。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操作:(1)结合天气掌握晒盐、晒水深度。(2)实行分级保卤,浓淡分晒。(3)分级晒盘,排除苦卤。(4)用饱和卤开池,并量卤开池。(5)学习柳国喜雨前、雨中、雨后的盐操作法。(6)阴天养卤和合漏通卤。(7)早上操作,耙盐渗池、松盐、排卤、拔卤都在早上进行。(8)长晴天延长结晶时间,耙七留三。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形成一整套的技术管理措施。1964年,当地盐业部门总结为“新(新鲜卤水)、深(卤水要多,应盖过盐面)、长(晒盐时间要长)、分(分盐池)、排(排苦卤)”5字措施。1978年,又定为“新、深、长、分、排、动(卤水流动)、早(早上操作)”7字措施。同时,在改造晒沙盐田为晒水盐田和扩建规格化盐田后,推广福建省旋盐经验,采用“高温动卤、低温松盐”的方法,解决了夏秋高温天气产盐质量低的问题。

在改革传统制盐工艺的同时,还推进工具革新,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1950年初期,大洲盐区推广风车、人力水车抽水。随着盐田规格化,大漏化,走水步数多,提海水、卤水量多,单靠风力及人力已不适应。1961年,惠东盐区开始发展柴油机等电动工具抽水。1966年后,惠东盐区架设高低压输变电线路,购置电动带水泵等电动工具。1982年,盐洲安装跨海高压输变线路,直通盐洲岛盐区,境内盐区实现了盐田灌溉、扬水机械化、电气化。

上世纪70年代,盐洲盐区大搞以改造盐田为主的基本建设,通过改换土质,改造和扩建盐田,建设规格化盐田,整治改善排纳系统,发展机械扬水等,努力实现盐田生产“三化”和“四集中,搞好对盐田的整体改造。经过改造盐田,改进制盐工艺,境内盐产有了较大增长,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1977年,盐洲盐田总面积297.99公顷,为惠东1965年再次从惠阳析出建县以后盐洲盐田历年面积之最;1971年盐洲原盐总产量25014吨,亦为 1965年以后盐洲历年原盐产量之最。

 

五、改革转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盐洲农村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盐区推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1983年,惠东盐区根据中央颁发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盐区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盐田生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五定”:定盐田承包年限,定各漏盐田人数,定原盐产量任务,定收入分配比例,定盐田管理制度,全面订立承包合同,确保盐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盐洲盐区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贯彻省盐务局关于“以盐为基础,盐化轻精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利用港汊、荒废围漏地发展对虾养殖,并引进外资兴办三资企业。19831985年,盐洲盐场引进港商兴办毛织厂4间,安排劳动力678人,累计产值共达192.8万元。1987年,盐区以“定基数、超收分成、缺额补扣、一定三年”为基本原则,实行“盐业与财政挂钩承包责任制”,乡镇向县承包盐产、财政,村、漏向乡镇承包盐产,并层层订立承包合同。

改革开放后,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境内盐业进行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整顿,全面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和场长、经理负责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境内盐业生产面积有所减少。1985年,盐洲场盐田面积207.4公顷,盐区总人口5834人,从事盐业劳动力3009人,原盐产量6377吨,盐田面积比1978年减少了87.4公顷,产量减少了1367吨。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境内盐业生产还算稳定,盐田生产面积保持在200公顷左右。1991年,盐洲原盐产值131万元,占全县原盐总产值的45%,占盐洲乡镇工业总产值的37.3%1992年,盐境洲内有盐田近2万公亩(200公顷),年产盐量8000吨,产值191.2万元,产量占当年惠州市全市总产量的40.6%

1993年始,随着境内鞋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盐洲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盐区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和转移,盐田面积和原盐产量锐减。1993年,惠州市原盐产量急速下降到4013吨,当年全市从外地调进食盐达24753吨,为自产原盐数量的6.2倍。1997年,东江盐业总公司出台了《东江盐业总公司转制改革方案》,于10月在全市盐区实行改革转制。1998年全市产盐不足千吨,2000年仅有298吨,其中绝大部分均产自惠东的盐洲、稔山等几个地方。

2001年以来,包括盐洲、稔山在内的整个惠州市已基本停止原盐生产,所需食盐主要靠外调解决。销区食盐供应主要靠外区、外省调进,从而基本结束了食盐自供自给的历史。此后,盐洲的盐民除极个别仍零星生产原盐外,绝大多数已转向多种经营,境内已形成工、渔、农、商多种经营发展格局,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盐洲盐务所已改成了盐洲购销站,不少盐田改作海水养殖场,盐民从“以盐唯一”走上了多种经营的道路,不少盐民搞种养,跑运输,经营副业,经商办厂,顺利实现了盐业劳动转移,增加了盐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盐民生活,促进了盐区的经济发展。2004年,作为原盐主产区的盐洲,已成为惠东县海水养殖业和特色渔业的重要基地,拥有海水养殖网箱8000多个,土5300亩,海水养殖总产1.42亿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56%,成为惠州市最大的海水养殖基地,被市授予“网箱养鱼之乡”称号。

2008年,惠东县购进盐2076吨,生产公收原盐仅30吨。2011年,境内盐业管理工作归镇农业办公室管理。20121月,惠东县政府为解决惠东盐民生产生活问题,制定印发了《惠东县盐业生产补贴实施方案》,对每吨原盐补贴300元。此后,盐洲盐业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2017年,盐洲境内(原盐洲镇辖内)共有盐田500亩,其中盐洲岛44亩,三洲456亩。当年原盐产量共约1000吨,其中三洲约700吨。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