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罗浮山下的沉思——东纵纪念馆感怀
作者:李淑婷(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8-11-16 23:04:21

  

清晨,微凉,细雨过后,罗浮山云雾如织,仙气缭绕。走在悠长的青石板上,瞻望周遭景色,彼时,莲湖如镜,水天一色,宁静却又深远。然而,可曾想过,这样的宁静,这样的避世安居,这样的雍容华贵,是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刹时,悲感从心而生。在现代与历史交错的位面上,我寻找着历史的真相,探访着先辈的足迹。驻足、停留、拍照、细读、回味、感慨、落泪,都是值得与期许的。

天已入秋,我却迟迟未觉秋意,也许烈士碧血洒过的河山总是如此绿意盎然,郁郁苍苍。七十多年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叶一花都侵染着赤雨腥风。同时,也见证了那个激情燃烧,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鱼儿水中熬游,鸟儿偶歇汀洲,这都是烈士的馈赠。他们用高昂的无数生命的代价换来我们的幸福与自由。

也许,嘹亮而壮烈的军歌仍然在狮子峰下经久不息,忘了离去,忘了时间,唯有永恒。不知哪年哪月,我能否拾起旧谱吟唱着七十多年前的旋律?我幻想,我能和他们一起高歌猛进,攻入敌人壁垒,为国为民,报仇雪恨。这样的快意恩仇,不是传说,不是故事,而是患难于共,同生赴死,不离不弃的战友的史诗。

我太倾慕抗战士兵的风骨,那种鞭及天下,泽被万方的豪情,在消逝的岁月光景里,仍然有迹可寻。我太敬佩将军们纵横万里,经纬天地的胆识和谋略,面对日本侵略者,大道凛然,无所畏惧,披荆折棘。

斑驳的墙壁上,爬满丝丝青苔,光荫在不停流逝,然而不朽不灭的却是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星光一样,永远闪烁在黑夜的苍穹,指引方向,代表着希望的曙光。我抚摸着伫立的石碑,它的冰凉未能冷却我心中滚烫的炽情。漆迹已然模糊,指尖碰触着凹凸的文字,那是鲜活、跳动的历史。我一字一句默读,彼时,我和历史有个亲密的约会。敬仰与爱慕都是纯洁与崇高的。

微风轻撩衣袂,飞花拂过脸颊,不远处,山腰下的那端,东江纵队纪念馆庄严呈现在眼前。肃望着抗日将士栩栩如生的雕像,他们的风貌如此凛冽,血骨如此铮铮。我依稀看到那年抗战,冷月如钩,风声鹤唳,急促紧凑的脚步声回荡在杂草丛生的战地。须臾间,血火连天,兵荒马乱,激烈的战斗,流血的伤口,坚韧的面孔,如电影般闪现。

无数无名英雄,不逐名利与富贵,只求精忠报国,死身成仁,唯愿后世千秋万代,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有明月朗照,安详与恬静,家和而万事兴。他们确是当之无愧的国士与栋梁,值得后世永生纪念与感恩。

作为东江儿女,我借此胜利日来临之际寄托思念,深切缅怀东纵将士。只因我是客家人,我身上流着与他们相同的血液,我与他们有共同的乡音、祖源,无论如何都无法湮灭这种天然的亲切感。

中国大地上,千江万河都有奔腾不息的目标,自西向东,归于大海。然而,有一条河却死硬倔强地倒淌,它以高昂姿态拒绝东方的召唤,无悔逆势,由东向西,这就是粤东的母亲河——东江。

东江,发源于江西,委委佗佗一路婀娜流过客家人的故乡,孕育出无数优秀的客家儿女。叶剑英、叶挺、曾生、廖仲恺、廖承志、邓演达、何香凝、陈炯明、彭湃等等。客家人集南北优缺点于一身,说不上万千宠爱,却也是别具风格。悠远的客家山歌啊,如《诗经》一样弦歌颂舞,兴观群怨,唱出了客家人木深土厚的中原魂,厚重质直的民性,尚武好勇的风气。他们深厚的祖先信仰,浓郁的宗族观念,吃苦耐劳,出人头地,团结排外,桀骜不驯的秉性,使得千年以来,客家民系始终保持着原生态的彪悍民风。

悲壮的大迁徙,享负盛名的客家人械斗,宁死不屈反抗清朝的梅州太平天国军民,康王流尽最后一滴血谱写了天国末日悲歌,历史用苍凉惨烈的语言诉说着客家人的虎狼血性。近代民主革命历史上,客家儿女更占有重要一席,客家人点起的星星之火,由南烧向北,一路推翻清王朝。然而,历史终把最浓重厚实的笔墨,以庄严肃穆的笔触,献给抗战中一支神勇的军队——东江纵队。

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东江纵队,那一定是赤色。赤色东江,赤色黎明,赤色军队,赤雨腥风。赤色的基调奠定了东纵光辉卓绝,波澜壮阔的一生。

东江纵队反抗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他们为捍卫民族尊严,为抵抗侵略者,为解救乡民于水深火热中,绝不顺受绝不妥协绝不投降。东江地区人民为抗击侵略者,百姓毫无怨言,慷慨从军,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体现了将士们轻死忘生的壮烈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

东江纵队是中国抗战史上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一支重要军事武装力量,是东江人民的子弟兵。它活跃于东江流域,雄踞粤东地区,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沉重打击了盘踞在广东的日本侵略军,为夺取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江纵队在远离新四军、八路军、孤悬敌后,在日、伪、顽夹击的环境中,凭借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曾生、尹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指挥下,紧紧依托人民,发动人民抗战,坚持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开展敌后游击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横扫日军的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穿透历史的重重迷雾,让我用一颗求知的热心探寻历史的玄机,攫取被现人遗忘的尘封的历史真相,让我用瞻仰的目光审视每一张泛黄的图片,扫视每一件锈迹斑斑的文物,用轻柔的诉说带领读者重温东纵的光辉岁月。

东纵的创建是和祖国全面抗战紧密联接在一起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还在清朝就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1931918日,日本借七七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战争,公然侵略中国,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战由此拉开序幕。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战救国的伟大旗帜,发表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81012日,日军从大亚湾登陆,仅十天时间,广州周边和东江下游大片国土相继沦陷。日军所到之处,人民均遭受空前浩劫,广大同胞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东江人民,坚决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号召,按照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纷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组建人民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东江纵队应势而生,逆流而上,迎难而攻,蓬勃发展,在东江地区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时事造英雄,英雄更造时事。

东纵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东江地区更有着数量庞大的海外华侨同胞。纵观抗战史,没有一支抗战军队如东纵一样,获得如此众多的华侨团体各种形式的支持。南洋和港澳是广东抗战的粮仓和弹药库。宋庆龄先生创立的“保卫中国同盟”曾一次将华侨捐款的20万港币交给曾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海外赤子,港澳同胞积级响应祖国召唤,不顾千难万阻,毅然回家加入抗日救亡斗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如“吉隆坡队”“东江华桥回乡团”“两才队”“文森队”“香港崇正总会救护队”等等。在抗战中,许多华侨,港澳同胞为国捐躯壮烈牺牲,他们的英灵长浩天地,他们的业绩永耀人间。

东纵的显著特征是独立自主,既要抗战又要在日军和反共国军的夹击中生存,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显得无比重要。正是这种夹处逢生的环境,磨练出东纵的强大意志。在中共中央“五.八”指示下,东纵忍辱负重,在东移受挫后,回师敌后,在日军与国军的矛盾中,在政治与人民的优良条件下,大胆坚持抗战与打磨擦战,创建抗日根据地,坚持游击战术,坚持民族统一战线,谱写新的抗战篇章。

大岭山根据地的建立,直接威胁日军在东莞县境公路交通线和占领区,有力打击盘踞东莞的日军。大岭山人民富有革命斗争传统,在部队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人民群众不畏艰险,组织抗日群众团体,发动民兵青年参军参战,积极支持配合部队行动。“黄潭战斗”打响重返东、宝敌后第一仗,强有力地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战斗志。“百花洞战斗”是由游击队和各乡自卫队协同英勇作战,彰显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众人拾柴火焰高,游击队在艰苦奋战中不断壮大,伴随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游击队在反扫荡的过程中,成功牵引日军的兵力,有效打击削弱进而剿灭日军。

194112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日军进攻香港,香港沦陷。游击队遂挺进香港深入港九敌后打击日军,与香港同胞共写千秋大义。尤其值得史家浓重一笔的是深入虎穴,营救精英。东纵在香港秘密大营救的领导者周总理的策划下,冲破日军重重封锁,成攻营救出被日军通辑的三百多名抗战爱国民主文化人士,包括矛盾、邹韬奋、柳亚子、夏衍、张友渔、高士其、胡绳、戈宝权、余汉谋夫人等等,成功保存了民族的文化精英与优秀人才。此举震惊海内外,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这场秘密大营救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奇迹,进一步密切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民主人士的关系,促进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这次秘密大营救前所未有,以至矛盾先生写下“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邹韬奋先生给曾生将军的题词是“保卫祖国,为民先锋”。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须苦其心志。”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不仅要直面反击日军的扫荡,还要应付国民党顽固派的围攻和经济封锁,部队面临严重困难的局面。然而抗日军民风餐露宿,艰苦奋战,在党中央的指示下,克服困境,排除万难,化被动为主动,对日、顽、伪四面出击,取得辉煌战迹,终于扭转战局。

194312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宣告成立东江纵队,公开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其主要领导人为曾生、王作尧、杨康华、尹林平。四个领导人当中,曾生和杨康华均为中山大学毕业生,融知识分子的儒雅与高级军事领导人的干练于一身。诗书气华,金戈铁马,这是属于革命者的浪漫主义。

东纵成立后,威震港粤,声名远播,不断涌现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其中不乏女英雄,她们是战场上当之无愧的白衣天使。如在敌人刑场上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莫福娣;在伤员危急时刻,毅然吮吸伤员尿液使之获救的易焕兰;英勇杀敌立功的女连长李玉珍。透过泛黄的纸面,我看到一个个妍丽的名字与姣好的面孔。她们岁月静好的仪态,从容大方的神情,充分展现了革命妇女朝气蓬勃的新面貌。在花季的年龄里,她们为理想而奉献青春,这样的人生是有意义而无悔的。

如果说香港秘密大营救是奇迹,那么营救盟军,则让东纵蜚声国际。遵照中共中央“建立 与开展太平洋各民族反日反法西斯的广泛统一战线”的指示,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加强与盟军的合作,建立合作机构和反战同盟,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千辛万难从敌军虎口成功营救盟军将士,如五位美国飞行员,美国空军中尉克尔,英军赖特上校等。幽默的克尔中尉甚至还将东纵营救他的过程画成漫画,刊登在美国杂志。

东纵将士仁者至上,兼爱众人,博施天下的胸怀,获得盟军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认同和赞扬。再次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是仁义之师,威武之师。

经过漫长艰苦的抗战,峰回路转,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东纵挺进罗浮,开辟五岭。1944年秋,根据土洋会议的决定,东纵派出部队由江南转战江北,开始全面实施建立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55月,广东省临委,东江军政委员会,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后勤机关先后进入罗浮山,从此,罗浮山成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的指挥中心,直至东纵告别罗浮,挺进粤北。

从图片回到现实。此时此刻,我站立的地方,就是曾经的东纵司令部旧址。刚从历史长河中畅游回来的我望着现实的景色,若虚若幻。历史肃杀凛冽的氛围与现实秀穗飞花的景色如此不搭调。山还是那座山,观还是那座观,然而,烽烟早已飘散。

滚滚东江水,临岸迎风,涛声阵阵,我俯身聆听的不再是烽烟旧事,不再是炮火连天,而是这个国家的自强不息,是一种千百年来,从岳飞将军流传至今的风骨。

从卢沟桥到东江,从太行山到罗浮山,我深深地爱这片多情的土地。如何能忘记,守护这方天地,化作泥土的抗日将士。脚下这片土地的呢喃,每一个秋虫的呻吟,每一朵花开声音,每一片树叶的悄响都回答着一个矢志不愈的答案,不能忘记!如何能忘记先辈洒下的澎湃汹涌的热血滋养着大地,开着一轮又一轮的花季?如何能忘记,我们的幸福和随意,富足与安康,是抗战将士的牺牲与馈赠?

细雨荡涤山林,豪迈略过胸襟,无限感恩不绝如缕,我们不要忘恩负义,我们不要冷漠薄情。我们当须牢牢谨记,和平来之不易。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