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日子,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民协)的有声微信经过60天的试水,正式成立“诵唱惠州团”了。什么是诵唱惠州团?说起来,这个团的成立跟民协微信公众平台四月份的改版有很大的关系呢。
今年四月初,听说民协将成立朗读小组,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与民协里面真正的艺术家相比,我只能说是一个艺术爱好者,是传统文化的拥趸,但这并不妨碍我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也正是凭着这份热情,我有幸从民协微信平台改版的开始就参与其中,可以说这两个月来见证了“诵唱惠州团”的孕育和诞生的整个过程。在这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民协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优秀的社团。在进入屏读的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发挥民协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作用是每一个民协人日夜思考的问题。考虑到文字阅读的枯燥性,为了更广泛地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对民协微信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民协领导层决定对微信公众号进行改版,为每个作品制作音频。这意味着微信平台工作量的剧增。改版后的民协微信平台,以普通话和惠州各种方言朗读、解说有关惠州的民间文化作品,配以文本、摄影、图片、书画、工艺、视频和演唱(奏)作品;主要介绍惠州的风土人情,包括惠州的风景、风俗、人物姓氏、美食特产、故事传说、歌谣童谣、方言俗语、楹联谜语、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等等。
我还清晰地记得四月的一天傍晚,微信公众平台刚刚开始改版试运行,我就接到民协邹主席的电话,派任务来了!我接到的任务是用惠州话朗读惠州民谣《卖粄歌》。接到任务时,心情是非常愉悦和兴奋的,可完成任务的过程却是艰辛的。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这项工作,完全凭兴趣投入其中,所以,请教惠州话更加纯正的老同学,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朗读,经历了近20次的练习,最后才出了个基本满意的结果呈现在读者面前。
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唯有自己亲身经历才知道个中滋味。我以为我已经很刻苦,可是在民协比我勤奋刻苦、虚心学习的老师很多很多;我以为我很有奉献精神,可是在民协比我更有奉献精神、愿意付出的老师很多很多;我以为微信公众平台改版的工作可以慢慢来,先玩玩、试验试验,可是没想到在邹主席的带领下,改版后的工作进程既快又稳,从改版那一天开始每天推送两到三篇有声作品,成绩斐然,到目前为止,有声微信60天的浏览人数达到六万人之多。这一切都离不开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辛勤付出;而这一切却都是大家无私的奉献!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每一个人都在散发着光。
6月10号的这一天,民协的“诵唱惠州团”正式成立了,这意味着民协微信公众平台的朗读工作管理更加规范化、朗读者的水平更加精益求精;也意味着在这个小小的微信公众平台上,民协将不断推出精品。这不,成立之始,民协已经聘请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专业水平颇高的夏立峰老师为“诵唱惠州团”的朗读顾问了——这无疑是为诵唱惠州团的展翅高飞添上了一对隐形的翅膀。
“诵唱惠州团”,这颗小小的种子种于今年的春天,两个月后,不过是盛开荷花的初夏,可是种子已经发芽,小荷已露尖尖角。
邹主席在成立大会上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特别好,“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个文化事业来做,而不是娱乐。” 事业,需要大家有共识;事业,需要大家有共同的愿力来实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充满热情、无私奉献的集体,这份事业一定会走得很好,走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