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中山东称大东门,中山南喺万石坊;
四牌楼为中山北,横廊打石中山西。
⑵府城四条主干道,十字路口最热闹;
天元三元不夜天,茶楼酒馆数不清。
⑶药房普同百元堂,书店淡光黄焕章;
金铺天福黄惠和,布服冠华詹成安。
⑷平湖门外出苏堤,泗州塔顶近云天;
留丹亭内怀先烈,红棉水榭百花鲜。
⑸北门街出五眼桥,桥边小岛芳华洲;
元妙古观洲边建,四大金刚守门前。
⑹鳄湖古庙永福寺,僧侣敲钟唸南无;
孤山左侧凖堤阁,十八罗汉显神通。
⑺环城东路文笔塔,丰湖书院设黄塘;
金带南街宾兴馆,塘尾街内学院衙。
⑻环城西路金带街,传说御赐金腰带;
地藏金鼓叮咚巷,行人路过怪声响。
⑼府前横街华光廟,柏子树下学弹琴;
圆通桥头飞鹅岭,金鸡井上万寿宫。
⑽水门大街打铁行,卓兴剪刀销南洋;
西枝江畔蚬壳岗,河鲜美食任君尝。
⑾商业闹市繁华地,还是水东街最强;
生意直通省港澳,财源滚滚到东江。
⑿水东西称平一坊,各类行口商贸行;
资金雄厚货源足,生意兴隆达四方。
⒀水东东称平二坊,批发零售一样旺;
价廉物美重诚信,经营有方受赞扬。
⒁水东建筑最特别,格局实用骑楼房;
遮风挡雨防日晒,人来客往心欢畅。
⒂东江河边大码头,客货航运日夜忙;
上至老隆下到省,探亲经商均通畅。
⒃淡水码头西枝江,平山淡水多祝航;
各种山货销惠州,买回百货供村乡。
⒄塘下路口包公庙,铁面无私人变神;
西门直街育婴堂,谁无生育可领养。
⒅东新桥头咸鱼街,鲍参翅肚海味行;
西门口旁铁炉湖,陈裘古宅美名扬。
⒆白鹤峰下东坡亭,苏轼遭贬寓鹅城;
造福惠民多积德,百姓至今尚难忘。
⒇惠州老街渊源长,故事传说永飘香;
群策群力深挖掘,历史文化放光芒。
注: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惠州古城老街的概况,特将其中某些情况作简单介绍,按先后顺序注释如下。
⑴大东门:在桥西片东新桥头处以前设有一个城门称为惠阳门,是惠州府城七大城门之一,俗称东门;所对街道称为大东门。
万石坊:宋朝年代惠州籍人士李思纯、李思义两兄弟以及陈周翰、陈开、黎献臣等五位州官退休后均先后在同一条街道内建房定居,他们每人薪俸均为二千石大米,五人合计一万石,因此那条街便被群众命名为万石坊。
四牌楼:从前那条街道建有四座三丈多高的石牌楼,是为纪念本地名人叶梦熊、杨起元等人而建的,故称四牌楼。
现中山西路是由原来老街横廊坊和打石街合并而成。
⑵现中山东、中山南、中山西、中山北四条主干道的交汇处旧时称十字路,是当年府城最繁华的商业闹市。天元茶楼开业最早,只经营早、中、晚茶市;三元酒家、不夜天酒家规模较大,比较豪华,兼营饭市、茶市,分别设在中山北路与中山东路。
⑶普同药房是西药房,设在中山南路,百元堂是中药店,设在十字路口;淡光书店、黄焕章书店是抗战前已开业的老牌书店,规模较大。惠州首次沦陷后已歇业。它们原址均设在中山南路,正好两对面;冠华是惠州驰名的服装店,以缝制中山装、西装洋服及高档旗袍、丝绸棉袄等出名,设在中山南路。而詹成安则是惠州城内最大绸缎布疋商铺之一,店址就在十字路口。
⑷现在平湖中的烈士亭解放前称为留丹亭;百花鲜係指百花洲。
⑸五眼桥原称拱北桥,因该桥下有五个桥孔,故俗称五眼桥。元妙观系惠州著名道教古观,创建于唐天宝元年(748年),原号朝元,后几经改号,最终改为元妙观沿用至今。
⑹永福寺:故址原在鳄湖畔丰山南麓,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佛教古寺,历朝香火鼎盛,于抗战期间被日机炸毁。后于2006年5月由香港旭日集团出资新建,选址在市区红花湖景区内,为仿唐式建筑结构,焕然一新。
⑺宾兴馆:是清道光八年(1828年)惠州各乡绅士作为租赁生息资助本地生员参加乡试、会试资产而建。1990年7月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因原馆残旧且早已成为民居,最近已动工清拆按原貌重新兴建。
⑻金带街:金带街离学院衙(原址在现在的市十一小,从前是考秀才的考场)很近。明清期间在该街居住的多是书香人家,街内设有很多祠堂、书院,专供参加考试的本族子弟住宿备考之用。
叮咚巷:民间传说此巷地下埋有金鼓,人们路过会震动金鼓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因而得名叮咚巷。还有人说清朝年间金鼓已被洋人盗走。其实此巷窄而长,两边房屋墙又高,巷子地面全用长条青石铺盖,条石下面是水沟,人们走在上面便产生回音。
⑼柏子树下:它是惠州府城一个街名。据说旧时有一和尚住在此街,喜欢入夜弹琴作乐,因其生活清苦,故坊间流传有“柏子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歇后语。
⑽打铁行唐卓兴:现水门路从六角巷口到象岭巷口这段路解放前称打铁行,共有十多间打铁店,都是个体手工业小作坊,前面是店铺,中间是工场,后面是住房。其中有一间老字号唐卓兴剪刀店,其生产的各种剪刀锋利无比、不易生锈、质优价廉,曾出口远销南洋各地。
⑾——⒂水东街:水东街是旧时惠州城内最繁华的商业一条街,由平一坊(现水东西路)与平二坊(现水东东路)组成。其中平一坊的商铺规模较大,资金雄厚,大部分是各种商业行口,生意直通省城广州及香港等大城市,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东江河边,靠近码头,水路运输四通八达,上到老隆(龙川县城)、河源、古竹、横沥,下到博罗、石龙(属东莞)、新塘(属增城)、广州市,货运非常通畅。
⒃在县城(现桥东)四清路附近的西枝江畔,以前设有一个淡水码头,备有客货电船直通平山、多祝(现属惠东县管辖,以前属惠阳县管)等大圩镇,当地商人把收购来的山货、农副产品运来惠州销售,然后购回各种百货商品供应当地农村,进行物资交流。
⒄育婴堂:设在县城西门直街内,是当年的慈善机构之一,主要是将一些无人收养的孤儿及弃婴(多数为女婴,亦有个别残疾幼婴)集中在那里聘请专人负责抚养。城内居民夫妇如无生养儿女的可以申请领养回家。
⒅铁炉湖:南宋绍兴年间任礼部尚书郎资政堂赞的陈鹏飞,因忤逆奸相秦桧而被贬逐回到家乡惠州定居,最初住在都市巷,后来迁至铁炉湖聚族而居。该地原称铁葫芦,因“葫芦”二字与“俘虏”谐音,不够吉利,他便将后面“葫芦”二字前后易位并呼其同音改称铁炉湖,并一直沿用至今。现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