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州老宅旧事之上塘街何屋
作者:朱如丹    来源:    日期:2017-11-16 22:34:56

 

上、下塘街何家盛衰80

桥东何氏家族的大宅在桥东有4座,都是一户人家,这四座大宅分别位于上塘街和下塘街。

曾几何时,这四座何氏大宅,各家大门都是贴“庐江世泽,水部家声”楹联。上联寓意何氏家族族郡望是安徽庐江,下联指何氏家族最高名望是南北朝的何逊,官至水部侍郎。每逢春节,这四座何氏家族大宅,燃放的鞭炮声响彻上塘街和下塘街,此起彼伏,门前厚厚的一层鞭炮纸屑,显示出这个家族的富有和繁荣。

只是,后来何氏家族又彻底败落,从荣到枯八十年间走完了一个轮回。

何氏家族靠着在香港经营东江土特产和鸦片烟土,资产最高时达140万两白银。何氏家族还曾经掌控着惠州的水运市场,是当时的水运的“巨无霸”,在当年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货物很大部分是靠水运,能成为惠州航运的领头人物,说明当年何氏家族在惠州是富甲一方。

 

暴富

据说,何氏家族的发家,是与清代翟火姑起义有关。何氏家族后人、惠州市文史学者何志成讲述了这个故事。

何氏先祖于清康熙年间从兴宁石马河罗裙布地迁来惠州,在当时归善县城东南二十里下淮都沙坳村落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在此生活了一百多年,但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债务累累,如牛负重。到了道光晚期,第七代的何氏三兄弟依然贫困,以撑船为业。

咸丰年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震撼了半个中国。咸丰四年(1854)七月,惠州翟火姑在官桥围聚众千余人,杀牲誓师起义。就是这次翟火姑起义,奇迹般使何氏三兄弟一夜之间暴富,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原来,有一天,何氏三兄弟撑了一船木柴从沙坳顺流而下,准备到惠州城把木柴卖掉后,再买回一船屎灰撑回家做肥料。当船行至文头岭的江面转弯处时,迎面遇到一艘被巡逻清兵追捕的木船。当两船靠近时,对方船上人员把何氏兄弟的船钩住,并强行要与他们换船。何氏兄弟见对方人多,且来势汹汹,无奈之下只好与对方换船。到后来他们才发现,这艘船的暗仓里竟然填满了金银珠宝,原来,这是翟火姑起义的军费。等翟火姑派人回头寻找时,何氏三兄弟早就将这批金银珠宝分成三份,藏得严严实实。没多久,翟火姑起义失败,这笔意外之财名正言顺地归何氏兄弟所有。第二年,何氏三兄弟将这笔钱拿出来使用。

在获得财物的何氏三兄弟中,大哥先洗脚上田,来到水东街,购置了两间店铺。小弟也跟着大哥来到水东街购置了两间店铺,开始经商创业。大哥在上塘街马屋巷西侧置宅定居(即上塘街63号),小弟则在不远的上塘街苏屋巷口置宅定居,遂成为惠州上塘街何氏始祖。小弟在水东街创办了以经营东江特产为主的“天元商行”,凭着丰富的资本和工人的合力,生意搞得红红火火,不几年就成为水东街颇有名气的商人,并成为惠州商界领军人物之一。三兄弟中的二哥,依恋乡村,不愿意洗脚上田,在沙坳村北面购置了一大片水田出租,成为沙坳最富有的地主。

 

富甲一方

清同治年间,三兄弟中的小弟病逝了,遗下三个儿子:长子瑞伍,次子程九,三子三元。

大儿子何瑞伍(何志成的曾祖父)斥资白银3万两,在上塘街伯公巷口建大屋一座,面积上千平方米,即今上塘街41号老屋。二儿子何程九则花白银2万两,在下塘街建大屋一座,面积约600平方米,也就是下塘街41号(现已拆掉)。 至于小儿子何三元,由于当时没钱建新房,仍住在上塘街苏屋巷口老祖屋,后来苏屋巷口老祖屋(上塘街9号)卖掉后,何三元才在苏屋巷内择地再建一座新屋,面积约300平方米。即如今的上塘街79号。

何瑞伍在清光绪年间带着两个儿子何榕史、何枳臣赴香港创业,在九龙开设一间经营东江土特产和鸦片烟土的商号——— 天元商行。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规定惠州为通商口岸,进一步促进了香港和惠州两地贸易来往。乘着这股东风,天元商行的生意如日中天,财源滚滚而来。仅仅10年时间,天元商行的资产最高时达140万两白银,当时香港首富何东的资产也不过是200万两白银。以此推论,何氏家族进入香港富豪榜前十名应不成问题,在惠州更是富甲一方。

何瑞伍与何程九是亲兄弟。何瑞伍在香港风生水起时,何程九也不甘落后。他利用本房的财力,一口气打造了近二十艘大木船,几乎包揽了东江航运生意。除此之外,他利用固有的运输条件,将东江土特产收购起来,再运往香港天元商行销售,用销售所得货款在香港购买火水(煤油)、火柴、洋布、西药、食品等运回惠州,销往东江各地。这样一个来回,获利甚丰,其全盛时期资产达到50万两白银。

 

衰败

好景不长,由于何瑞伍的子孙不善经营,且黄、赌、毒样样在行,偌大的家业就这样给败了。有一次,何瑞伍之孙到澳门豪赌,越输越兴奋,赌筹也越加越大,一个通宵共输掉白银20万两,结账时银票一签就回香港睡觉,根本不当一回事。弃银钱如弃草屦,令身旁赌友为之咋舌。雪上加霜的是,辛亥革命之后,广东战乱不断,客观上给粤港两地营商环境造成不利。至1912年,天元商行再也无法经营下去,宣告倒闭。

天元商行的没落对何程九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由于辛亥革命后惠州水上运输业有了新的发展,金带街人严臻五兄弟购买第一艘机动轮船后,不断拓展航运业务,机动轮船陆续增加至10余艘,拖驳船20余艘,命名为“广源轮船公司”,生意十分红火。因此何程九的航运王国开始走下坡路,死死支撑没几年也倒闭了。

进入民国时期后,家道中落的何氏家族在经济上不仅没有丝毫起色,相反还遭遇了接踵而来的厄运。19243月,孙中山决定兵分三路进攻据守惠州城的陈炯明。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惨烈战斗,虽然惠州城在陈炯明部下杨坤如的死守下未被攻破,但是由于5月下旬起惠州连降大雨,河流泛滥,至月底水退后,惠州城内发生鼠疫。到了气候炎热的6月,鼠疫进一步蔓延,城内居民每日死亡数十人。

鼠疫让何氏家族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不到一个月时间,众多何氏子孙不幸染上鼠疫相继死去。当时何榕史(何瑞伍的儿子)一房,除了儿子何柏佑和一个孙子幸免于难外,其余5个孙子和3个侄孙均死于鼠疫。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刹那间风云变幻,甚至有香火断绝的危险。何程九一房虽然在生意上遭受了莫大挫折,但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里却能够保全家人。

何志成的祖父和诸伯父相继辞世后,往日钟鸣鼎食的人家,只剩下6人。由于沙坳村的田地已卖光,主要是靠水东街两间商铺的部分租金和几个寡妇的私己钱来维持生活。几年过后,寡妇们的私己钱也用光,唯一出路就是把大屋(上塘街41号)卖掉。最后,这间大屋卖给了一位姓骆的人家。1938年冬。日军入侵惠州,惠州沦陷,卖给骆氏人家的大屋,又被日军焚毁,至今只有门面基本保留原来模样,内部已是面目全非。

在抗战期间,虽然日寇的燃烧弹没有焚毁下塘街41号何屋,但是也让这座何屋元气大伤,遍体鳞伤。解放后,破旧不堪的何屋面临着重修的问题,当时何玉广的爷爷何恕城(即何程九排行第五的儿子)看到兄弟们拿不出钱来修屋,眼看祖屋将不保,就毅然站了出来,四方筹款,硬是把何屋支撑了下来。2016年,下塘街41号何屋拆掉,目前只剩下上塘街63号何屋。

 

何氏祖屋(上塘街63号)

何氏家族的4座老宅中,这是最老的一座大宅。在这座大宅的大门,挂有一块写着:惠州市历史建筑,桥东上塘街何宅。地址是上塘街63号。这座何宅,是当年获得的财物的三兄弟中大哥修建的房屋,是清咸丰年间修建的。

房屋大门很气派,墙基是夯土墙的墙基,青砖到顶,门框是花岗岩石条构件,门前有台阶,屋檐下还有精美的木雕。走进大门,正对大门的有一个屏门(即中门),中门为双扇木门,两边是圆木柱当门框,门槛是红砂岩条石。平时这个中门是不开的,只有贵客来,才中门大开。黝黑的中门,颇有历史感。大门两侧,还各有有一个木板楼梯通往二侧的阁楼。阁楼,也就是桥东人常说的“大水楼”。

屋内厅堂的墙基也是用夯土和麻石条修筑,上半截的墙壁都是青砖。中厅的屋顶下,还保留一个挂牌匾的地方,但牌匾已失踪。天井里,还有不少的花岗岩石条和花岗岩石柱础,这些建筑构建,都是何屋原来的建筑构件。屋内里面还有不少的木雕和壁画,房屋的地面,铺设的是青砖,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地方的青砖已经被踩踏的凹进去了。由于桥东每年都遭到水浸,据说何屋内,还曾经摆放有小船,预防洪水来时可乘船离开。

 

上塘街41号(大儿子住宅)

三兄弟中的小弟原来修建有一座大宅(上塘街9号),小弟去世后,留下三个儿子,将这座大宅卖掉,将卖大宅的钱分掉。

三个儿子中的老大修建了一座大宅(上塘街41号),面积近千平方米,当年花白银约3万两。上塘街41号是一座清代青砖大宅院,但里面改造很多地方。只是屋内随处可见的花岗岩石条建筑构件,整面青砖墙和后院两层高的青砖楼房,可见当年这座大宅修建的也是很恢宏。由于家道破落后,这座大宅后卖给了一个姓骆的人家。之后又被日军焚毁,里面已经是面目全非,唯有保持原模样的门楼还在诉说着这段历史的兴衰。

 

下塘街41号(二儿子住宅)

下塘街41号何屋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三个儿子的二哥花白银2万两建造的大宅,面积约600平方米,是一座两横三进的清代老宅。

抗日战争期间,惠州沦陷期间,水东街曾遭日军疯狂焚毁,很多老宅均被付之一炬,而这座何屋却凭着坚固的大门和围墙,保住房屋。

这座何屋大门是昆甸木所制,坚硬非常。任凭岁月流逝,大门的表面却依然光滑,惟一美中不足的是门板底下被烧黑了一小块,这就是当年日军试图烧屋留下的痕迹。屋内的厅、天井都基本保留完成,建筑构件上有不少带有历史韵味的木雕。

1959年的特大洪水,曾淹没了整个桥东片区,而何屋却由于有着坚固的墙基,没有被冲毁。因为何屋正厅是砖木两层楼结构,当时洪水淹没了第一层,第二层没有被水淹,还可以住人。

 

上塘街79号(小儿子住宅)

上塘街79号,也曾经是何宅家族的老宅之一。是属于的小儿子何三元。当年是卖掉父亲修建的大宅后再花钱修建的房屋,这是一座两横三进的青砖大宅,后因经济困难而被卖掉。目前门口挂着的一块牌子上写着:惠州历史建筑桥东上塘街曹宅  上塘街79号。惠州市人民政府2013510日公布。这座青砖大宅,在一进的厅堂上,还能看到原来的屏门木框和门楣上的精美木窗花。房屋内,也有不少木雕装饰。这间大宅墙壁上的窗户有两种,一种是走大水用的“走水窗”。这座宅院的走水窗,是用可转动的木板来当窗门,使用起来很方便。稍矮窗户,是用花岗岩石条做窗框,窗框上面,还有半圆形的灰雕装饰物。当年修建这座房屋时,使用的建造构件还是很精致。因家道破落,为了生活,何家的小儿子何三元只能将居住的大宅卖掉,房屋卖掉之后,在后花园里重新修建的一座房屋(上塘街83号),这座宅院是清末修建的,院内也有不少精美的木雕装饰。

何志成表示,何屋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百年沧桑,更是惠州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

 

STJHW007.jpg

 

WB2A0064.jpg

 

WB2A0108.jpg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