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是军事家,同时又以作者身份被后代少儿铭记,因为他的《囚歌》被编进了小学课本。历史上,行武出身、文章也写得好的人不算少,辛弃疾、岳飞等,他们都是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囚歌》浩然正气,大义凛然,借诗明志,以诗当剑,震慑敌心,鼓舞士气,它的力量绝不亚于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英雄故里,古树逢春
去叶挺故居,未见其居,先见其树。汽车走过一段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一进周田村,一棵苍干遒劲的古樟树,庞然屹立在村口。据大树底下的公园题记说明,这棵古樟有600多年树龄,号称“岭南第一樟”,又名“将军樟”。这个将军,就是叶挺。
将军樟位于叶家祖居“会水楼”的屋后。屋后除了这棵古樟,还有10棵300多年的古樟树和几十珠50年以上的台湾相思,这片树林在2006年辟为“古樟公园”。叶挺儿时就是在这古樟下嬉戏玩耍,也是从这棵古樟下走上革命道路。住在大树旁边的村民介绍说,原来这山坡上像这样的古树有100多棵,在“大跃进”时,全被砍去炼钢了,仅剩下这十来棵。“将军樟”当时也差点被砍掉,只因树干粗壮,难以伐倒,才幸免于难。我抬头仰望,最明显的就是在树身的多个枝桠处,有七八个黑咕隆咚的树洞,每一个树洞就是一根断掉的树枝。据村民说,有的是被雷劈掉的,有的是因为古树空心干枯被锯掉的。这树洞像断臂,也像是一个人张开口在呐喊。每个树洞旁又生出新枝来,长得更加茂盛,绿叶婆娑,向四周铺散开来,像一把巨伞,参天成荫。我猛然顿悟,这古树在活了几百年后,再冠名“将军樟”,是多么名副其实呀!叶挺的革命道路不就和这树一样,一次次受挫,一次次重生,百折不挠,不屈不挠。那张开的口,就如叶挺被困时在呐喊,喊出了《囚歌》这首千古绝唱,喊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十年流亡,忍辱负重
叶挺第一次革命受挫是在1927年,当时叶挺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了苏联,先后遭到李立三、王明的无端指责,被他们扣上了一顶“土匪主义”的大帽子,并且给予叶挺、黄平等7人撤销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等不同处置。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请他作报告,共产国际不允许他去。面对这样的“冷遇”,叶挺百口莫辩,他感到极其的苦闷和彷徨,国内不能回,南京政府还在通缉他这个“反叛要犯”。他便独自离开莫斯科,决定退出党组织,开始了艰苦漫长的海外流亡生活。
可以想象,从一个舍生忘死的革命军人,并在北伐战争、两次武装起义中表现出卓越运筹指挥干才的高级将领,到突然遭到错误的指责,并被冷酷地关在共产国际的门外,这对一个满腔热情的革命者无疑打击太沉重了,这样的屈辱,谁又能承受得起呢?英雄没有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却败在自己人的无端猜疑下。不过叶挺比岳飞、袁崇焕幸运,他碰到的不是昏庸的皇帝,而是一心为民的中共组织。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中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虽然没给他平反,却充分肯定了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几年后,在周恩来、廖承志等人的劝说下,他重新燃起对革命的信心。
第二次受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结束流亡,也结束了他的隐居生活,于1938年1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项英为副军长。我们知道,这时候的叶挺不是共产党员,加上叶挺有十年脱党的经历,所以项英对叶挺不信任、不配合,处处与之为难。毛泽东、周恩来多次致电项英,要他和叶挺保持同志关系。但是项英自恃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根本不把叶挺放在眼里,大权独揽,独断专行。这样的境遇,让叶挺十分难过,以至在后来的相处中磕磕绊绊,导致叶挺两次出走,四次辞呈。
这时候的叶挺已经经历十年痛苦流亡,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抗日机会,虽然心里难过,他仍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他努力克制自己心中的不快,用更加努力工作来克制自己的情绪。在加强新四军的建设中,他呕心沥血,全力以赴。但是,项英却变本加厉,甚至一些军事会议也以军党委的名义召开,让叶挺无法参加。陈毅同志在《1938年至1943年华中工作总结报告》中提到:项英在新四军中“对叶挺不尊重、不信任,不让其独任军事工作,一直到包办战场指挥,强以不知以为知”。叶挺满腔抗日热情,却受到两方面的夹击,一是国民党掣肘,二是项英的排挤,他感到自己“像是磨盘中的一粒沙子”。叶挺在请辞的信中说“庙应和尚主持,不该居士当家”,就是委婉的说自己不是党员领导新四军的难处。他们之间的矛盾,以及项英不听中央指示,直接影响了后来作战,给皖南事变惨败埋下伏笔,导致项英自己惨死,叶挺被囚。
一朝被囚,《囚歌》诞生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遇国民党重兵包围的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之后,他本意血战到底,为国捐躯,在部下的婉劝下,他下山和国民党谈判。临去前,他已料定此行凶多吉少,把自己心爱的宝剑丢下悬崖,毅然前往。果不其然,下山与国民党交涉时被扣押,这一囚禁,就是五年。
他被囚禁后,被国民党百般蹂躏、威逼利诱,蒋介石亲自劝降,说“我指示尔一条正路,尔能绝对服从跟我走,尔一定可以得到成功,不然尔就算完了”。叶挺答复“我早就决定我已经完了”,让蒋介石无计可施。后又叫郭忏继续劝降,叶挺答:“我不能这样做,请枪毙我吧!”其实这时的叶挺,并不是共产党员,蒋承诺他只要表明立场就“前途一片光明”。
在个人恩怨和小节面前,他表现出非凡的忍耐力,在信仰和民族大义面前,他却毫不屈服、视死如归。已经身经百战的叶挺,历经坎坷,受尽磨难,革命意志却更加坚定。他抱着赴死的决心,把心中的屈辱和革命豪情付诸笔下,诗情喷薄而出,以“六面碰壁居士”在牢房墙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囚歌》,写出了他的革命理想和追求,写出了他骨子里的气节和刚烈,感情炽烈,气势豪迈,那股凛然正气让敌人胆颤,对他的高尚人格不可侵犯。
日本投降后,共产党积极营救,国民党迫于多方压力,终于于1946年3月4日释放叶挺,叶挺出狱后的第二天晚上就向中共中央提出重新入党的要求,电报发出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就批准了他的请求。在他历经大劫难后,出狱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入党,就像一个久违的孩子,重新回到母亲怀抱。
侠骨柔情,借诗明志
叶挺在战场所向披靡,杀敌无数,给人是一名英雄硬汉的形象。其实,生活里的叶挺十分亲切和蔼,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豁达乐观的人。除了打仗,他业余爱好摄影。在新四军里被项英排挤时,他除了工作,经常出去摄影,排解心中的烦闷;在被辗转囚禁的几年里,生活非常拮据艰难,友人寄给他的钱被国民党无理扣留,他就自己开荒种菜,带着孩子们在敌人的监视下劳作,给孩子讲历史伟人的励志故事。他爱家人,也体贴百姓和关心战士。
叶挺第一次离开新四军时,对送别他的几名战士说:“我们现在的武器比较差,你们到湖南去学习工兵技术,学习爆破,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叶挺又交代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给到国民党统战区学习的战士,每人发80块银元。分手时,叶挺动情地说:“你们要戴好新四军的符号和胸章,要保持组织,保持新四军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要听坏人的挑拨,不要做投降派,不要参加国民党,现在虽然是国共两党团结抗日时期,也要防止坏人搞破坏。”
这临别赠言,不像一个军长对部下的要求,更像是一个父母对远行儿女的殷殷叮嘱。这既体现叶挺侠骨柔情的一面,也体现他对新四军依依不舍的深厚感情。叶挺让敌人闻风丧胆,却对老百姓体贴关心。在新四军军部迁到泾县云岭时,叶挺为解决叶子河农民交通困难,亲自设计、筹款,修建了一座桥,群众给这座桥直接命名为“叶挺桥”。他带领战士给当地老百姓插秧,干农活,老百姓亲切的称他为“人民的军长”。
叶挺军事水平很高,同时也充满诗人情怀。面对云岭秀丽风景,他写下“云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面对国民党的迫害他挥毫写道“不辞艰难那辞死,生死本来相游戏。只问此心无愧怍,赤条条来光棍逝”。他威武不屈,宁折不弯。好一个乱世才子英雄!
英雄瞑目,死得其所
在叶挺纪念馆,分七个部分介绍了叶挺的一生:出身农家,从戎救国;赴苏深造,编练铁军;北伐先锋,保卫武汉;南昌举旗,广州起义;领导抗敌,卓著勋劳;皖南浴血,铁窗铮骨;光荣出狱,名垂青史。这56个字,概括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纵观他一生,是一个个性鲜明,且光明磊落的人。他从小立志从军,信仰三民主义,追随孙中山,在广州“六 • 一六”兵变中,不受陈炯明蛊惑,坚决支持孙中山北伐,不畏生死救出宋庆龄。他领导的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是北伐先锋部队,斩关夺隘,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他也因此获得“北伐名将”的美称。所以毛泽东说他是:“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毛泽东给许多革命将帅写过诗,比如给彭德怀作“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给戴安澜作“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而给叶挺的这个评价不仅仅是赞扬和鼓励,而是一种历史定位的高度。周恩来评价叶挺时说:“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
《囚歌》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一生追寻革命真理的呐喊。在叶挺追悼会图片前,看着悲伤的群众和战士,我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饱含热泪,我再一次深情诵读: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但我深深的知道
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离开故居,回望叶挺雕塑,他身骑宝马手持宝剑驰骋在蓝天白云下,没有战火硝烟的笼罩,英雄显得更加英姿飒爽。和他遥相呼应的古樟,也一样苍翠挺拔。我再次折回将军樟下,静静地默立注视。我突然假想,如果叶挺能活到中国革命胜利,他躲得过那“十年浩劫”吗?以他十年脱党和在新四军两次出走的经历,估计难逃厄运。潘汉年仅私下去见过一次汪精卫,没做一点错事,就在狱中关押到死。以叶挺刚强的性格,又怎受得了“红小鬼”的蹂躏和侮辱,不被折磨至死,也会和项羽一样横刀自刎。如今祖国强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英雄泉下有知,也该瞑目,这太平盛世,不正是他一生为之浴血奋战的追求么?
(摄影:张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