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祖祠、祖厝,被誉为家族的圣殿,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立祠敬宗,是代表汉族祖先信仰的一种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祠堂源自于家庙。家庙又称祖庙,起源于先民对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古人祭神祭祖的场所,至商周时期宗庙制度和祭祖礼制初步形成,秦汉并逐步完善。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唐朝始创私庙,宋改为家庙,以祭祀先祖。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理学家朱熹《朱文公家礼》立祠堂之制,只有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皆称“宗祠”。
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岭南宗祠的发展在明清进入巅峰时期,此时迁徙岭南各地的客家人,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增,各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大规模营造祠堂。
人之发肤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慎终追远,不忘祖根,忆念先祖,传承祖德,兴盛子孙,启渥未来,这兴许就是岭南普建祠堂的初衷。
岭南的祠堂,记录着不同姓氏家族的源流、传统与辉煌,也是岭南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
(二)
岭南的祠堂覆盖各姓,遍布城乡。岭南古镇梁化,几乎是“一村一祠” 、“一姓一祠”。全镇22个乡村,村村有祠堂,有的甚至是一村多祠、一姓多祠,也有的在同乡同姓中,既有总祠、又有分祠、家祠。
地处梁化马安岭的惠东石陂周氏宗祠,被当地称为周氏总祠,祠堂是供奉周氏第四十六世祖仁德公,仁德公由闽入粤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广东周氏重要一脉,裔孙各房支系分布于惠州各县区以及跨市省散布于广州、深圳、东莞、汕尾、五华和广西、四川、重庆、福建等地,支系分祠也分布四方。而在石陂总祠所在地的马安岭村,相邻的几个自然村,属下每个房系均有分祠。
建于梁化圩内的林氏宗祠,又称为“粤东林氏宗祠”,其裔孙支系和分祠跨县市散布于粤东一带。而位于梁化四眉山村黄牛挨磨的赖氏宗祠,其裔孙却跨村分布于梁化境内。然而,境内大多数的均为分祠,在同姓的族系中,多是一个支系一个分祠,其中不乏是一房一祠。
境内早先同姓人家,大都住在同村的祖屋里,祖屋内有居室,也有祠堂,集居住与祭祀于一体。结构大都一样,中间为祠堂、厅堂,两旁为家族的住家。如位于柴行街的周氏秀利祖屋,中轴为四厅四井,其中上厅(第三厅)为祭祖厅堂,两旁均为民居住所,共有房间52间。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境内祖屋内的住家大都迁出外面居住,只留下祠堂,有的甚至把祠堂也迁建到外面。
一村一祠,或是祖屋较多较大成围屋的,祠堂多为独立单元,自成结构,与居住房屋分开。如石屋寮村的陈氏祖屋“九厅十八井”,屋内有厅堂9个,天井18个,房间108间,其陈氏宗祠建在祖屋外相隔2里地的地方。
(三)
岭南乡村的祠堂多为家族祠堂,亦称姓氏祠堂,既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
梁化现有人口6万多,约140多个姓,按姓氏人口计,陈、周、钟、赖、胡、何、刘、黄、朱、张居前10位。过去,姓氏祠堂遍布境内,其中大的姓氏分祠分布各村各房支系。在特殊的年代里,这些家族祠堂也跟寺庙一样,几乎被损毁废弃。后来,大都得于修复或重建。
境内姓氏祠堂中,有的亦居亦祠,如梁化圩镇的周、苏、林祖屋,由祠堂与居屋构成,一般祠堂上厅为祖公厅,设有祖先牌位,祠堂两旁为住家居室。有的亦庙亦祠,供奉的神祖乃得道成仙,具有神一般的崇高威望,如马安岭石陂村周姓的周法瑄公庙,周法瑄公乃周姓本族入粤始祖仁德公系的七世祖,马安岭周姓均为其后裔;星湖水联村胡姓的胡法旺公祠,胡法旺公是当地胡姓祖先五世祖,曾到过茅山学法成道;七星墩村钟姓的钟馗公元帅祠,供奉的钟馗爷既是有名的道教之神,又与本村姓氏相同。也有的一祠多用,如育民村霞塘严氏建于圩镇的严氏祠堂,又称“丽山书室”,既是祭拜祖先的祠堂,又是旧时族人子弟读书赶考的场所。
然而,境内大多数祠堂仍属结构独立、以祭拜神祖为首要功能这一类。
境内祠堂结构大体相同,一般由厅堂、天井、偏房构成。中轴为厅堂、天井,多为三厅两井或两厅一井,两旁为长形偏房廊间,亦有天井,并与中轴的厅堂相通相连。从中轴的大门进入,上厅为祖公厅,中、下厅为闲厅,当中有天井相隔。
祖公厅设有神主龛,供置祖先的神主牌,龛前置有香炉、烛台等祭器。有的祠堂内还安放有观音、玉帝等神位。祠堂大门前,均置有祀奉天神的祭台,台上安放有燃烛点香的香炉、烛台。同时,祠堂还普遍设立有门官、地主爷、井神等神位。
(四)
祠堂与堂号、祠联。祠堂里的正厅一般都挂有堂号。堂号作为祠堂的名号,是姓氏的标志。取名一般有三种:一是郡号、郡望(地望)堂号,即以姓氏的发祥地地名为堂号,亦为民间所称的“根出地望”;二是典故堂号,即是以祖先的功名、道德文章为堂号;三是某一家族厅堂的名称。无论哪一种,堂号都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都代表着族源和血统、历史和荣誉。
梁化祠堂一般“一堂一号”,亦有“一堂多号”的。境内部分姓氏祠堂堂号:周氏宗祠—— 爱莲堂、如在堂、绍远堂;陈氏宗祠——颍川堂;赖氏宗祠——颍川堂、永振堂;刘氏宗祠——彭城堂;黄氏宗祠——江夏堂;张氏宗祠——清河堂、百忍堂;钟氏宗祠——颍川堂;胡氏宗祠——安定堂;何氏宗祠——庐江堂;朱氏宗祠——沛国堂,严氏宗祠——谷求堂;林氏宗祠——西河堂、德庆堂;李氏宗祠——陇西堂,等等。
祠堂的祠联包括门联、屏风联(堂联)和龛联。境内姓氏祠堂通过对联形式,将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以及家族名人的官阶爵位、高风亮节和文治武功勋绩等信息,以文化艺术手法,把其丰富的内涵反映出来,从而达到慎终追远、不忘祖典、成风开化之目的。所以祠堂楹联对于敦亲睦族,弘扬正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门联即祠堂大门楹联,有的每一进门也有门联。境内周姓宗祠大门祠联为“岐山世泽,濂水家声”、“濂溪世泽,洛水家风”,圩镇柴行街秀利周屋二进门门联为“诏传绛邑通侯胄,远守濂溪学士家”。联中“岐山”乃周氏发祥地,“濂溪”乃指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祠联均有不忘周氏祖源、传承先祖周敦颐崇高品德、弘扬河洛之道的含义。陈姓祠堂大门祠联“颍川世泽,妫水家声”、“柳溪世德,颍水家风”,亦显示了陈氏家族的来源、文化传承和家族的荣誉。同位于圩镇柴行街的林姓宗祠,除门联外,亦有龛联和屏风联,祖公厅木雕神龛(神台)对联为“德绍清河远承先绪,庆开旧郡祥启后人”,厅堂的屏风联为“祖承九龙光前衍庆远,宗传十德裕后流芳长”,显示了境内林氏肇始于“清河”,开基于“旧郡”梁化的源流族脉,并以此敦勉林姓后裔传承“九龙十德”,光前裕后,启渥未来。其他姓氏祠联的类型及蕴意亦基本如此。
祠堂与族谱、族田。族谱(家谱)是一个家族用来“溯本源,厚人心,序长幼,敦雍睦”的谱牒,具有“定世系,辨昭穆”、“明世次,别亲疏”的作用,被视为各家各姓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
族谱亦称家谱,即姓氏谱本,主要记录同族族脉世系,同时还记录姓氏堂号祠联、族规家训和历代名贤的勋绩,昭示本姓的族源和族范家风,以明晰各家历代世系,熏染后人。因其作用与祠堂一样,故客家人向来注重将其与祠堂相提并论,特别重视修谱牒、建祠堂。
旧时,宗祠、族谱、族田是一个家族的三大支柱,三者紧密关联,互为作用,其中族田为修谱建祠和族内活动提供经济来源。如笔者老家梁化圩镇秀利周屋,原早祖先在境内大和洞村购置有不少族田用于出租,本族按每年每家轮流代理征收族田“蒸尝”,并负责这年的祭祖修祠和族房一些事务的经济支出。据父母说,1947年轮到我家收“蒸尝”,父亲带着几个帮手,拿着大杆司马称,挑着箩担下乡收租稻谷(即收“蒸尝”)。这一年,秀利祖屋族房各项活动所需费用,亦由我家负责从收到的“蒸尝”中付出。
解放后,族田被取消,“文革”中宗祠、族谱又被损毁,上世纪80年代以来,境内民间恢复了修谱建祠,境内不少姓氏人家的祖祠得到了修葺或重建,族谱亦相应得到补编或重修。
修祠编谱费用,多为民间族人集资出资。据说,惠东沿海有一个姓氏,花上亿元用于本村修祠编谱,资金乃本地民间企业家乐捐。由此可见,民间对修祠编谱是十分的重视。
(五)
蒸尝万古,爼豆千秋。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缅怀宗功祖德,祈求祖灵荫佑,并以族训家风为导引,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全体家族成员联系起来,起着维系、团结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岭南客家人祭祀祖先,主要有两种形式:宗祠祭祀和祖墓祭祀。宗祠、祖墓是寄托哀思,认祖归宗的地方,一年四时八节的家族祭祀,是聚人心,获取个人归属感的活动。
祠堂祭祀。祭祀祖先是祠堂的首要功能。境内祠堂祭祀习俗主要有:每年拜山扫墓时祭拜、祖诞祭拜、“祠堂转火”祭拜、结婚添丁祭拜、春节等传统重要节日祭拜以及日常的初一、十五简单祭拜等等。其中“祠堂转火”祭拜和每年的祖诞及扫墓前的祭拜,尤为隆重。
祖墓祭祀。祖墓祭祀又叫墓茔祭祀,祭拜祖墓(含阴城祭拜)境内又称拜山、铲地、扫墓。每年的清明或农历八月的拜山祭祖,均祠、墓同拜,先拜祠堂,后拜墓茔(阴城),不管族房公祭,抑或户宅家祭,均沿此习。祭拜大都同日进行,也有错开时段。如境内周氏仁德公裔孙的大众祭拜,每年清明都集中组织到五华祭拜仁德公祖墓,冬至则集中组织到惠东石陂祠堂祭拜祖先神位。
祖诞祭祀。境内祠堂每年均举行祖诞祭拜仪式,尤以“逢五逢十”周年为甚。如梁化马安岭周法瑄公庙,乃入粤周氏始祖仁德公七世孙周法瑄公祠堂,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为周法瑄公诞辰,凡惠东、惠阳、惠州的七世祖仙公的裔孙,都在周法瑄公庙(祠)举行庆诞活动,对七世仙公顶礼膜拜。五华也在当地同时举行庆诞活动(周法瑄公墓在五华),而且五华为纪念七世仙公而形成的“下坝迎灯”民间习俗,还荣获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祠堂转火。所谓“祠堂转火”,意即宗祠经过重建或修缮后举行的隆重祭典。有说是宗祠凡三十年或六十年“转火”一次,也叫“升龙转火”。“转火”祭祀庆典,家家户户上灯笼,挂门红。
“转火”时先举行敬天仪式,在祠堂前的门坪上,摆上三牲茶酒,众子孙面向苍天,上香恭拜。接着众子孙不论男女老幼,齐聚祠堂中,上香三拜,并伴有狮队兴舞,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祭祀完毕,宗亲们齐集祠堂两旁厅房或外面搭置的大棚里,围桌就席,欢叙亲情,开怀畅饮。
境内一些大姓或祠堂规模较大的人家,在“转火”祭典中或一年一度的祭祖拜祠中,还安排各房各家上神祖牌仪式。仪式中用一条约一米宽的长条大红布,从祠堂祖公厅上的神龛(祖公棚),一直延伸到祠堂门坪的祭天神台前,然后由新立神祖牌的人家,捧着自家祖先的神牌沿着红布恭送到祖公厅,按辈分排序安放到神龛里。
境内除祠堂祭祀外,不少人家还在自家的设置香案,安奉世代祖先牌位,上写「显考某某公」或「显妣某某夫人」等字样。每日或每月的初一、十五也都焚香膜拜,凡民间重大节日、重大喜事庆典或祖先圣诞,更是隆重祭拜一番。
宗祠是家族的象征性标志,是家族祭祖和家族活动的场所。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还有多种功能。族系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现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族务发展的需要,不少地方兴建有姓氏会所、会馆,如惠东境内的一些姓氏分别建起有“李氏会所”、“刘氏会所”、“何氏会所”、“黄氏会所”等,“周氏会馆”亦在筹建中。这些会所会馆,除承担了祠堂的部分功能外,还扩展赋予了诸如传统教育、孝德传承、慈善义举、联谊互助、信息交流等功能,是祠堂效能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家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
惠东石陂周氏总祠
石陂周氏总祠厅堂
冬祭拜祠——石陂宗祠拜祠祭祖时上神祖牌仪式(2015)
冬祭拜祠——来自省内外的仁德公后裔拜祠祭祖敬送的鲜花(2015)
冬祭拜祠——瑞狮起舞(2015)
冬祭拜祠——拜祠祭祖后在祠堂旁大棚里聚餐,席开150桌(2015)
祖诞庆典——梁化马安岭周法瑄公庙(祠)举行周法仙师诞辰575周年典庆(2015)
祖诞庆典——周法瑄公庙(祠)内祖诞祭拜仪式(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