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扎灯制作,传承手艺
(一)花灯类型:永汉的虎头花灯大体分为3种类型:一种是被当地村民称为本地灯的六边形花灯(简称圆形花灯),体形花灯比较大,分三层,由三个大小不等的竹扎圆球“龙珠”组成,高约5米、宽约1.2米;第二种是被称为客家灯的方形花灯,方形灯高约2米、宽约1米;第三种是被称为伯公灯的小花灯,伯公灯最小巧,高约30厘米。虎头花灯与一般花灯的区别,有圆型和方型,优雅脱俗,别具风韵,具有非常浓厚乡土气息。虎头花灯很出名,每年都有不少外地村民来订做花灯。
(二)扎灯过程:扎灯的细节颇有技术含量。如开篾,一定要开到两毫米厚,减一分易折,多一分易崩;然后将篾条弯卷成圆形的竹圈,用12个卷好的竹圈搭成球形“龙珠”骨架,球形骨架要求每一面都呈五角形状。扎这花灯要搭3个大小不一的球形骨架和用几根竹条扎成一个平面六边形,做灯的“天盖”。方形的客家灯和伯公灯用12条竹篾扎成方形骨架。什么样的灯才算检验过关?灯骨架扎好后,花灯传承人将其抛到高空,掉下来不散架,这才算是合格产品。手工扎花灯,费时费力,工序复杂,春节期间才有市场,需要扎灯人耗得起时间和精力。因此,这门手艺在很多地方渐行渐远,几乎没有年轻人原意学它了。但虎头村的村民们乐意做这个手工活,反正自家山里有的是老竹子,手艺也是现成的,烂熟的,大家聚在一起做花灯,说说笑笑间,手头的活就出来了。每年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二,村民们就会聚集一起做花灯,参与做花灯就有30多名村民。
(三)虎头花灯制作:按照不同形状制成的骨架。本地灯在球形的骨架竹篾交汇点贴上像铜钱样的圆形小纸片,纸有红、绿、紫、黄、粉红等颜色,把“龙珠”装扮得色彩斑斓,花灯的最顶端用红纸扎一只彩凤,栩栩如生,然后装几根竹条构成一个平面六边形,做灯的“天盖”。花灯结构要做三个规格不一的“天盖”,在每边都挂着5条灯带。灯带是用事先剪好的黄色纸,卷实在20厘米小竹子上,再在黄色的纸外面卷上红色的花边,然后把小竹子抽出,成为一条空心的纸卷(做1000条),然后用线把纸卷穿连成42条长灯带,每节纸卷用一个圆形的彩纸隔开,完成后均匀地吊在花灯“天盖”的周围,犹如彩色垂廉,洋洋洒洒。彩带下方各吊着一个可装油灯盏的锥形竹纸篓。花灯 “天盖”下面并挂一个竹圆球,由于竹编圆球大小不等,大的圆球直径1.1米,中的圆球直径0.9米,小的圆球直径0.8米,大的放在上端、中的放在中位、小的放在下面,分三层,每层的“天盖”都挂着圆球、灯带和花灯盏组成,全部组合好的花灯,高约5米、宽约1.2米;客家灯则制成四方状,在四周贴上以红色为主调的花纸,四周的中间留空位贴上印有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公图案的白纸,灯脚用黄色,灯裙用红色,上下两层剪成流苏形态,客家灯高约有2米、宽约1米,花灯周围还有灯带垂下来。整个花灯看起来华丽漂亮;伯公灯也是制成四方状,四周贴上白色为主调的纸,用模子雕出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公等图案,然后用上好的颜料油印上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公等图案。伯公灯的个头最小,高约30厘米。按照当地的风俗,十三起灯,十七结灯。
二、花灯构成,寓意深远
永汉镇鹤湖村虎头村民小组的花灯,有其传说和特别的寓意。按当地的风俗,一般是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才到祠堂挂花灯。本地灯或客家灯一般挂在祠堂里,伯公灯就由村民随意挂在村子里的伯公庙或村子里的大榕树下。因为只有生了男孩的人家才能挂灯,有些暂时没有男孩或想生男孩的人家,就想方设法去“偷灯”。要是挂放在祠堂里的花灯不敢“偷”,就去“偷”挂在伯公庙或大榕树下的伯公灯,并将“偷”来的伯公灯挂在自己家里,祈求来年能生个男孩。求子是传宗接代的需要,这种方式虽是有违科学的,但它的确能使一些人得到一点心理满足。客家人重视讲彩头,作为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反映人们良好的愿望与欲求。
现今为家里添灯亦有期盼和寓意“添丁”的美意。家人朋友结婚或有新生儿,亲朋或会选择花灯相赠,寓意新婚早日添丁。而竹编的圆球形花灯外表,又有些像猪笼,竹篾上面还贴着类似铜钱的纸片,这有着“猪笼入水”、财源广进的寓意。花灯上印着文圣武圣的像,表示村民期盼着后代能文善武。各个部分都有其寓意。3个“龙珠”代表的是三代同堂,灯带象征着传承,9个灯盏则寓意为长长久久。十七结灯后,灯主按辈份大小将‘龙珠’和灯带分回家挂在门前。
三、花灯意义,盼丁添丁
在岭南方言中,“添丁”与“添灯”谐音,“添丁”便具有了特别的寓意与祝福,家里添了男丁,过年时就要点花灯为孩子祈福,希望家族百子千孙,人丁兴旺。“添灯”也就演变为浓郁的传统习俗了。龙门县永汉镇各村上灯仪式,都是在村中祠堂里进行,这就更加彰显古风民俗的淳厚酽浓,源远流长。各村的上灯仪式主要分二类:一是讲粤语方言的村为本地村,上灯用的是分三层由3个大小不同的圆球构成的圆形花灯。大小不一的圆球连成串和周围挂满灯带的圆形花灯,寓意着父带子,子带孙,子子孙孙传承下去。二是讲客家话的村为客家村类,上灯用的灯则制成四方状,在四周贴上以红色为主调的花纸,灯脚用黄色,灯裙用红色,上下两层剪成流苏形态。每年村民儿子出生后在自己的祖祠吊灯(丁),生男孩称为添丁。
如省文保单位、省古村落鹤湖村鹤湖围为客家村类,上灯仪式;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为鹤湖村的“上灯节”,专为村里新出生的小孩摆酒庆贺,同宗祠的村民,集中在宗族祠堂,接花灯、上灯火、祭祖先、请舞狮队助威助阵,悬挂花灯祈福。又如省古村落官田村王屋,讲本地方言,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上灯,十七结灯,就在王屋古建筑群之一的文祐王公祠(省文保单位),四进四合院式布局,堂正中挂一块木匾“世德堂”。祠堂旁有文笔塔,上刻“钟奇毓秀”、“经纬乾坤”。村民在上年添了男丁的,上午10时开始,抱着男宝宝,背着祭祀的礼品,有鸡和猪肉以及一些吉祥造型的油煎食品。上灯的队伍一路要在各个不同的地方致礼。首先他们祭祀的地方便是文笔塔,文笔塔供奉的是土地神、文武帝和文曲星,还有观音娘娘和列祖列宗以及古院落里的功名石碑。每到一处,必点灯芯、红蜡烛、烧纸、鸣炮,全套程序下来得四五个小时。
四、独门绝活,申遗保护
花灯是示以象征和比喻的传统工艺品。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虎头村小组的独门绝活——虎头传统花灯经过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评审,并经十一届28次惠州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已于2013年4月28日由惠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惠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又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计划把“虎头花灯”向国家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五、结语
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和生存空间。内涵丰富、古老淳朴的虎头传统花灯,作为向上传承中华传统,向下一代传递生命信息的载体,从制作、构成等各方面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其意义在于传承民俗文化大海的源远流长,我们也许要做的不仅仅是记录和保存,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当今社会将虎头传统花灯传统制作技艺及习俗发展下去,让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