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添丁后千余碌堆送乡亲 300多年传统在延续
作者:朱如丹、 陈春惠、 黄伟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6-02-23 21:20:04

 

图片1.jpg 

▲左邻右舍都来帮忙。

 

图片2.jpg 

▲碌堆个头圆圆,碌与禄同音,意味着福禄。

 

图片3.jpg 

▲炸好后,大的碌堆能胀得如小皮球般大小。

 

图片4.jpg 

▲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做传统食品。

 

图片5.jpg 

▲蒸白糖。

 

图片6.jpg 

▲炒萝卜馅。

 

图片7.jpg 

▲萝卜角。

 

 

在龙门县永汉镇,凡是哪家上一年添了男孩的,来年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谓“添丁”。添丁与添灯谐音,添灯便具有了特别的寓意与祝福,也就有了上灯节。上灯活动十分隆重,参加上灯的村民,集中在宗族祠堂,接花灯、上灯火、祭祖先、请舞狮队助威助阵,悬挂花灯祈福,宴请亲朋好友喝上灯酒。永汉镇各村的上灯节一般是在正月十三举行(极少地方正月十二举行),为了迎接上灯节,不少永汉镇村民,早早就开始忙碌起来。

 

为何做碌堆

去年生男孩人家挨家挨户送碌堆和萝卜角,邀请亲友参加上灯节

216日下午,龙门县永汉镇官田村王屋村民小组(下简称王屋村)不少人家热闹非凡。多户村民在屋前屋内忙着为上灯节做准备。亲手做的传统食物,饱含着大家对新生命的祝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村民们正在制作的传统手信食物是碌堆、角仔(萝卜角)。个头圆圆的碌堆,又被叫做“煎堆”,是当地人在春节用于祭祀或送礼的传统食品。其来源可追溯到明清时期。

按照当地风俗,碌堆和萝卜角,除了祭祀用外,还作为一种手信,由去年生下男孩的人家,在正月十二时,挨家挨户送给去年来喝过满月酒的人家和亲朋好友,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上灯节、喝上灯酒。一般情况,每户送6个碌堆和6个萝卜角。

做碌堆不算复杂,但手法巧妙,否则碌堆就吹不胀了。为何叫碌堆,当地村民说,碌堆有如柚子大小,所以被称为“碌”(客家话说柚子是 ‘禄子’,与碌同音。)而碌与禄同音,意味着福禄,每年村里都有添丁的喜事,于是,每年村里都会举办上灯节,每年村民都要做碌堆和萝卜角。这个传统风俗在王屋村,已经延续了300多年。一家有喜事,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整个村子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做碌堆

左邻右舍来帮忙,做好后放入油锅炸

按照当地说法,去年有男孩出生的人家为灯头公。今年31岁的王灶怀,去年7月份儿子出生。儿子出生后,家里就开始为来年的上灯节做准备了。

在王灶怀家一间房内,村民将糯米粉和成团状,然后将糯米团放入柴火锅内的木架上,盆子上搭上两块竹片,上面再放一盘白砂糖,盖上盖子一起蒸。起锅后,村民将蒸好的糯米团和白砂糖倒入大缸中,一位年纪花白的老婆婆拿起一根又粗又长的大木棒,气定神闲地搅拌着。随后,经过搅拌的原材料又被送入下一道程序:加入糯米粉,人手搅拌、搓成条形。

大家开始制作碌堆。10多名村妇围坐成两群,各施身手。人群中,有年过8旬的老婆婆,有新婚燕尔的小媳妇;有人几乎每年都做碌堆,动作娴熟,有人第一次参与,小心翼翼。

仔细端详,制作碌堆过程十分有趣。掐出一块糯米团,放在手心,两手协调配合,慢慢将糯米团捏成锥形。继续一边旋转一边捏,糯米团中间中空了,表皮在手指揉捏中变得厚薄均匀。“皮一定要捏均匀,不然等会往里吹气的时候,皮会穿,气就都跑出来了。”一名村妇说。游刃有余地揉捏,糯米团变成了细脖子的小花瓶状,入气口还被组成了一个小花托状。往里吹气,“小花瓶”鼓胀了一些,接着用手转动,收紧一点入气口,再往里吹气,再收紧,如此三番四次下来,“小花瓶”便变成了一个鼓鼓的小球了。然后,手指轻轻将“小花托”掐掉,掐口处轻轻做出小鸟的形状,一个精致的碌堆雏形便诞生了。手工制作的碌堆大小不一,白花花的碌堆吹气后很丰满,摆放在一起时,样子还很萌,惹人喜爱。

村妇们花了好几个小时制作好碌堆,接着,碌堆就要跳入油锅中炸了。碌堆在滚烫的油锅中一边翻滚转动,一边因高温而膨胀得越来越大。炸好后,大的碌堆能胀得如小皮球般大小。一个个金黄色的碌堆,看起来有福禄满满之意。

 

做萝卜角

糯米粉皮要比做碌堆硬一些,味道咸中带甜

一群人在做碌堆,另外一群人则在旁边王灶怀亲戚家的屋子做萝卜角。当天的糯米粉,除了用来制作碌堆外,还用来做萝卜角。做萝卜角的糯米粉皮,要稍微揉得比做碌堆的硬一些,而且糯米皮添加的糖量不一致。村民说,一旦弄错了糖和糯米粉的比例,碌堆就做不好了。

屋外,村民用菜刀将肥瘦相当的猪肉切成块,萝卜切成细条状,蒜苗切碎。大炒锅放在简易火炉上,热锅,将猪肉和萝卜丝、蒜苗一起翻炒,加入各种酱料调味,最主要还要加上一大勺红糖。锅气升腾,阵阵香味弥散开来,看着这些制作角仔的馅料就已垂涎三尺,忍不住盛出一小碗尝鲜,浓郁的甜香撞击着人的味蕾,咸中带甜。大家纷纷表示:要是配上糯米制作的外皮,肯定更好吃。

馅料制作好后,便要开始包萝卜角。每道工序都像流水线一般设定好,有条不紊。馅料被送入一个小房间,村妇们愉快地围在一起,一边嬉笑聊着家常,一边忙碌着。地上放着一个大竹筐,大家半蹲着,有节奏地将糯米粉搓成团,用来做包角仔的皮。掐出一团,在手中揉捏成圆片状,包入萝卜馅料,捏成饺子状。做好的萝卜角放入油锅炸,吃起来香甜,别有一番风味。

糯米萝卜自己种,要做千余个碌堆萝卜角

在上灯节当天,家里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宴席,估计要开10多围席。王灶怀家早早就养好了100多只鸡,还种了5亩水稻,其中有一部分是糯米稻。收获的糯米打成粉后,用来做碌堆和萝卜角。“做萝卜角的萝卜和蒜苗,也是我们自己种的。做碌堆和萝卜角时,周围的村民都会来帮忙。”王灶怀自己做起了大厨,用两口大锅炒萝卜角馅。馅料放凉后,就拿进内屋包萝卜角。

这一天,王灶怀家准备了90公斤糯米,按照7.5公斤大米可以做90个碌堆来算,王灶怀家要准备做1000多个碌堆和同等数量的萝卜角。“都用了175公斤萝卜。”

做萝卜馅,还要用到冰片糖,村民用刀将冰片糖全部慢慢切碎。村民说,用冰片糖做萝卜馅,口感比较好。

除了做手信用的碌堆和萝卜角外,村民还要专门做几个特别大的碌堆,用作祭祀用。还要捏上龙头、鸡公和寿桃等物品,用作祭祀。王灶怀说,印寿桃的模板,用了有上百年了。

 

上灯仪式

持续四五个小时,挂虎头花灯寓意代代相传

王灶怀说,王屋村的上灯仪式,是在广东省古村落王屋村古建筑群之一的文?王公祠内举行。上灯仪式用的花灯,是用永汉镇鹤湖村虎头村民小组村民制作的虎头花灯。

虎头花灯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由3个大小不同的圆形花灯构成,花灯的竹篾间还要贴上圆形纸片。大小不一连成串的圆形花灯,花灯外围有30多条彩色灯带、多盏油灯,寓意着父带子,子带孙,子子孙孙传承下去。虎头花灯已入选惠州市第五批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灯由当年的全部灯头公出资“请”回。正月十三当天举行上灯仪式时,挂到祠堂上。到了正月十七“结灯”时,每个灯头公各自按辈分从虎头花灯上,取一部分物品回家。辈分高的先拿大圆灯,以此类推,圆灯拿完了,其余的灯头公就将灯带回家,寓意着代代相传。

正月十三当天举行上灯仪式,也是非常隆重。上午9点左右,上灯仪式开始,村民带着孩子,拿着祭祀用品,到各处祭拜。首先祭祀的地方便是文笔塔,文笔塔供奉的是土地神、文武帝和文曲星等。还要到祠堂去祭拜列祖列宗以及古院落里的功名石碑,整个上灯仪式要四五个小时。阵容十分热闹非凡,民俗氛围浓浓的。

上灯仪式结束后才开始宴请亲朋好友。“宴请时,可以大家一起吃,也可以是流水席。大米青菜都是自己种的,鸡、鸭、鹅也是自己养的,就算是摆上10多席,也花不了多少钱。欢迎大家正月十三到我家喝上灯酒。”王灶怀乐呵呵地说。

 

 

(原载2016218日《惠州日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