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灯”,客家文化重要标志之一,“做灯”,系上灯的重要环节,在博罗地区,茜塘围“做灯”,有着200多年悠久的历史,其种类繁多,做工之精致,在博罗东北部,乃至东江上游流域独树一帜。
茜塘围位于博罗县东北部柏塘镇内,据传,嘉庆年间,兴宁县黄陂镇中林礼本由于在家族财产纷争中落败,与同村同辈人朱氏、谢氏一路跋山涉水,流落到博罗茜塘,落居时因村旁有溪流长有茜草、并因溪流之势筑池塘,起名茜塘围。落地茜塘围生根,定居初始,朱氏、林氏、谢氏人丁单薄,为了扎根开枝散叶,寻求发展之路,三人模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协天宫关帝面前发誓结为异性兄弟,团结互敬、和睦互助,永结金兰,三姓兄弟按照年龄大小排序,朱氏为长,林氏为次,谢氏为小,建房筑村按兄长弟次排序,村型形成长方形,有“地理”先生见之称为“死蛇”,言,此形状财丁不旺,要旺丁旺财,“死蛇”必须建墟镇带旺人气,称“乌蝇唄死蛇”, 朱林谢氏听之觉得有理,发动本族兄弟以及周边村民合力建墟镇,因围村池塘长有柏树,故称柏塘墟,墟镇建成之初果然带旺围村。然而,好景不长,围村怪事不断,意外频发,孩童深受其害,村民怀疑建墟镇时“主事”未给“地理”先生送“利市”,而被“地理”先生怀恨在心设局所致。正当村民们百思不得破解之时,一风水师傅路经此地,观看当地风水后告知村民,要想破解“地理”先生设下的局,必须“卖(男)丁”。“卖(男)丁”,这不是要村民的命根子吗?“卖(男)丁” 与破“蛇局”两难,那家兄弟也不愿为破“蛇局”而“卖(男)丁”,“蛇局”不破,意外频发,围里终日人心惶惶!正当村民束手无策傍徨之时,有一高人指点,言,客家话 “灯”与“丁”同音相通,“卖灯”可替代“卖(男)丁”,“卖灯”可破“地理”先生设下“死蛇”局,三姓族长顿悟,遂发动围内各家各户“做灯”出售,果然从那年开始,“地理”先生设下的“死蛇”局竟被迎刃而解,村中男丁再无出现意外事件,从此,茜塘围“做灯”出售成为传统,并流传至今。
时过境迁,茜塘围虽然历经许多变故,但“做灯”传统仍被保存下来,目前围里“做灯”的大约有8~9家,主要是林、朱两姓,人数有二三十人,他们中有兄弟一起“做灯”的,也有夫妻档的,还有祖孙三代一起干的,年纪最大的为老翁林姓老伯燕华,年约80旬,至今已有70年的工龄。“做灯”是手工工艺,学徒师从爷爷、父辈,6、7岁开始学“做灯”,从简单的入手,四五年后12、13岁就可以单独“做灯”啦。
茜塘围“做灯”种类繁多,流传至今既有“花灯”(公灯,非卖品),也有“宫灯”,“走马”灯,“六门”灯,“八门”灯,“百公”灯,“土地”灯。“灯”为应节商品,春节前后以及中秋节需求量最大,“添丁灯”需求量为一年之最,添丁“上灯”请的为“八门”灯或“六门”灯,由于“上灯”均在春节后,因此“做灯”时节性比较强,一般来说,“做灯”人冬禾后就开始为“做灯”备料,砍白芒花的茎和老茎节,买画纸、色纸、蜡纸、金纸。11月开始“做灯”,做一个灯要经过做灯身、做灯撑,拼接单门格,裁剪画纸、色纸、蜡纸、金纸,雕刻,雕凿,糊纸“合(音夹)灯”这些环节,“做灯”环节繁多费工费时,平均一天工时最多完成一盏灯。茜塘围做的最大、最特别的灯为“花灯”,非卖品,是茜塘围唯一的“公灯”,为朱林谢三姓祠堂上灯而专制,“花灯”由三姓子孙共同制作完成,“花灯”的制作时间始于腊月初,完成于正月十一,耗时近一个月,“花灯”的主体钢丝结构由八旬老翁林姓老伯燕华负责,文字、图案花、瓣,“公灯”组装由朱姓兄弟仕林主理,花瓣的编排、梳理由三族姓老人、孩童负责,三姓族人正月十三“请灯”巡游后在祠堂升灯。
腊月二十开始,西塘围热闹起来,灯头公、灯祖公来往于各花店选灯、定灯,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四,柏塘镇最热闹的日子,这些天,大街小巷,彩旗飘飘,鞭炮齐宁, “做灯人”敲锣打鼓为“定灯”人家送灯,更多的,“请灯”人,从围里,镇里各乡各村,还有从太美,观音阁舞狮,耍麒麟将预定“灯”请回家,近800只“八门灯”、“六门灯”、“百公灯”在大街小巷,在乡间小道上游动,“灯”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做灯人”付出辛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请灯人”完成人生大事,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做灯人”、“请灯人”脸上充满笑容,幸福,满满的!
做灯人林木雄
做灯人林鹏请
做灯人林启祥
做灯人林燕华
做灯人林玉灵
做灯人谢玉灵
做灯人朱如金
做灯人朱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