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母庙祈福习俗
作者:惠阳区沙田镇文化站 来源: 日期:2015-07-19 15:23:30
“皇母庙祈福习俗”,是惠阳区沙田镇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稻作习惯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已列为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皇母庙,位于沙田镇水库边,原地名叫带子岭,始建于两千多年前,据说当时有个老太婆用一担箩筐挑着三砖、九瓦和一个火水灯,传说当时这个老太婆就是皇母娘的化身,庙是她的现身所建的(旧遗址)。在当年十围村发现有瘟疫,有个夜里一个老者神灵托梦给他,说皇母庙里有口泉井,只要喝了井里面的泉水,就可以医治百病,人兽平安。后人们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遍了惠阳、深圳(宝安)、惠东一大片地方,于是,村民们就更加的笃信“皇母庙”的神圣的所在。自此,“皇母庙”开始远近驰名,四面八方的善信都慕名前来参拜。
据记载,古庙的来由,在公元前837年(周朝周穆王死后35年)三月初三蟠桃盛会后,王母携带子女及侍女来到汉宫外闲游,忽见南疆一道紫光,仔细一看是海龙王南海巡游,人马众多、一片喧闹,海边山峦起伏,树木苍绿、繁花似锦、野果遍山,只是妖气较浓,人烟稀少。七天后,王母化妆成农家妇女,肩挑小担降临南疆,最后发现这个地方气候宜人、山势如龙、溪流潺潺,恰似琴瑟和谐,水清如镜,可见鱼虾、奇花异草、野桔满山。便拾了三个石头作砖,九个薄石作瓦,设了一个仙桌,每年派使者巡视一番,每十年来亲临督察一次,了解变化情况。约经500年这里逐渐有了人家,现在围谭是当时最早民居点,住了黎、袁、郭三姓人家,人口不过16人,河流下游现永湖一带人口较多,耕作较发达,公元前205年(汉刘邦二年)王母给其中一村中长者文有才托了一个梦:沿河而上数数湾,左山衡,右山衡,左山峰,右山峰,一棵柏树参天空,三砖九瓦在其中,三声王母诉苦衷,凶化吉来乐融融。长者对这梦迷惑不解,过了几天,他带了三个年轻力壮的村民,沿河而上,寻觅梦中的情景,三天后,果然发现一颗古柏树高耸入云,河边一块小草坪上有三个大石,九个薄石片,长者认定这是梦境之地。四个坐在河边歇息,只见河水碧绿透明、甘甜如蜜,喝了精神倍加,长者大悟,此乃仙人之地。有一年天久不下雨,人畜多病,长者带村民到这里拜祭,祈求王母降雨,带了一些水回去给生病的人畜喝,喝了病除,天不久就下了雨,人畜平安,百姓才知道这里是一个仙点,有什么事都喜欢到这里祈求保佑。从此,生产发展,人口不断繁衍,乡邻们便募捐集资于公元214年建起了皇母娘庙,供百姓永久参拜。仙点距今已2000多年了,皇母娘庙也有1700多年的时间,由于这一带历来叫隔沥洞,所以取名隔沥古庙。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有改善,同时为了使更多善信们能参加祈福活动。1984年筹建皇母庙,1985年七月十五日(农历)顺利建好现在新的皇母庙。总占地7500㎡,有9间、3进。分为上、中、下殿。重建好皇母娘庙后,村民们便定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玉皇诞和正月二十盘古诞,最大型的七月十八皇母诞等,都举行一次祈福活动。届时,除了沙田镇和周边县的群众外,还有不少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亲朋好友赶回来参加。
每年三次拜祭活动,农历正月初九、二十,七月十八,一般是两天一夜;大型祈福活动(民间俗称打醮)5~6年一次,一般是七日八夜。1985年皇母庙重建好后,每年来参加祈福有一万多人,不仅仅是本地人和大陆人,还有香港、马来西亚、英国等海外亲朋好友。
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是皇母诞,当晚子时,进行祭祀,分4个步骤:
一、祭祀。1、将扎好的纸马、轿等摆好,祭品包括猪、鸡、生果、糖板等摆好。2、烧香、点烛,圣像登座。
二、祈福。会长祈福,祈求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健康顺利。
三、送圣水和放粮。1、送圣水。祭祀完毕,举行拜奉“围龙舞”和“舞麒麟”,祈福的信众紧随“瑞兽”(会长端着圣水)的脚步边唱边跳穿过四大朝门。2、放粮。庙会发放一些饼干、糖果或米等给信众拿回家吃,寓意一年平安,风调雨顺。
四、文艺表演。山歌、舞蹈或民间文艺团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