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灯”文化是客家民俗之一。它是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上灯活动十分隆重,春节期间,凡在去年添丁的人家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而且要举行“上灯”、 “暖灯”等仪式。
龙门县永汉镇的农村上灯仪式,一般都在古宅进行,这更彰显古风民俗的淳厚酽浓,源远流长。官田村王屋是广东省古村落,村中的文祐王公祠四进四合院式布局,堂正中挂一块木匾“世德堂”。祠堂旁有文笔塔凌云阁,上刻“钟奇毓秀”、“经纬乾坤”。
官田村委主任王治平介绍,永汉虎头花灯,主要是由3个大小不同的花灯构成的圆形花灯,花灯的竹篾间还要贴上圆形的纸片。大小不一连成串;花灯外围有30多条彩色灯带、多盏油灯,高度约6米、宽度约1.2米,除“上灯” 、“升灯”、“喜灯”外寓意着父带子,子带孙,子子孙孙传承下去。每年村民儿子出生后在自己的祖祠吊灯,生男孩称为添丁,一代表光明的发扬,二表示灯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
在岭南方言中,男称丁,女称口;在客家人的口音里,灯与丁谐音。“添丁”与“添灯”谐音,“添灯”便具有了特别的寓意与祝福。家里添了男丁,过年时就要点花灯为孩子祈福,希望家族百子千孙,人丁兴旺。“添灯”也就演变为浓郁的传统民间习俗了,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去年,官田村王屋村小组添了6个男丁。3月3日(农历正月十二)上午九时,笔者来到官田村王屋村民小组,在文祐王公祠见6个灯头在父辈的带领指导下在祠堂斗门、一进头门,二进 “世德堂”,三进“福寿华堂”,四进“祖堂”张贴大红的灯联,其中一副灯联5米多长 :“桂子蘭孙同馥郁烧火树掛银燈鼓瑟吹笙午夜; 鳯麟趾协祯祥开水壺酌玉盞猜枚道码闹三更” ,2名村民在四进“祖堂”正中位置小心翼翼挂起高大的永汉虎头花灯。第一席灯头王雨旺说,农历正月十二为上灯做好前期工作是老祖宗定下来的,一共要张贴26副灯联,到了农历正月十八做棚日会邀请亲戚朋友一起庆贺喝灯酒。
3月4日(农历正月十三)上午九时,6户人家挑着用盒箩装的三牲和油煎食品等祭祀礼品进行祭祀,第三席父辈王景行老人家介绍,官田村上灯历史悠久,凡是本村喜事都要用龙门特色盒箩,盒箩放进公鸡和永汉官田特产大碌堆,这些碌堆形似禾碌(沙田柚),象征着团圆美满、兴旺丰饶,通过“上灯” 仪式同时对自己的子孙传播孝道敬的教育。
上灯的队伍浩浩荡荡,一路要在各个不同的地方致礼。首先祭祀的地方便是文笔塔(凌云阁)。文笔塔供奉的是土地神、文武帝和文曲星。除了土地神、文武帝和文曲星,还有观音娘娘和列祖列宗以及祠堂里的功名石碑。每到一处,必点灯芯、腊烛、烧纸、鸣炮,全套程序下来接近三个小时。
在新的时代,“上灯”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后人在古宅子里举行“上灯”活动,更是添加了一道人文景观。邻里街坊,亲戚朋友,平日各自忙活去了,难得碰面,更难得在一起叙聊,趁着过年,都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于推杯换盏间,交流了生产经验、致富心得,沟通了感情,消除了芥蒂。“上灯”,赋予了纳子祈福、美好期望的蕴意。花灯就成为人们庆贺繁衍生子,薪火相传,感恩生命的民俗载体,成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