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一席盛宴载亲情
作者:张燕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5-03-04 16:33:10

 

对大部分地区来说,正月过了十五就百无禁忌,因为正月的节日已过完。可对于龙门县永汉镇各村来说,每年从正月初四开始到二月上旬的这段日子,天天都在过节,有些村在过“做棚”节,有些村在过“上灯”节。做棚这个节日流传至今,少说也有几百年历史,古时候人们在屋外空地上临时搭起一个简单茅棚,在棚里吃饭聚会,传统的舞狮、炮仗也来助兴,人越多越欢,饭越吃越热闹,在其乐融融中感受那份团圆和喜庆,这个活动就慢慢地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节日。从古时的简易聚会,到如今发展为千人的盛宴,可见永汉镇近年来对古民俗活动的重视。千人宴那股非凡的热闹,想来古代的王侯盛宴也不过如此这般?心念一动,想见识一把做棚活动就成了我的向往。这年正月,我打听好做棚活动的时间后,我与友人一起来到了永汉镇王屋古村。王屋村不仅让我感受到这座省级古村落的傲人风姿,也让我体会到在千人的盛席里流淌着的浓浓亲缘与人文。

永汉镇是一个古镇,到现在仍拥有马图岗、鹤湖围与王屋村三座古屋,这些走过漫漫岁月长河的古屋虽然同处一镇,可在这相距并不远的几座村落里,从每年的正月初到元宵节前后,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在其中流传:同属广府民系的王屋村和马图岗村,在每年的正月十八前后举行盛大的做棚活动;而属于客家民系的鹤湖围村则在正月期间举行隆重的上灯活动。做棚,据说是源于出嫁女春节后回娘家探亲,由疼爱女儿的娘家人兴起的团圆聚会;而上灯,则是为新生男丁添上族谱、以示血脉世代相传的庆贺仪式。两种民系的名称与内涵虽有不同,但在这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浓厚亲情、隆重的活动氛围与快乐的心情是完全相同的。

筵席还未开始,我趁机走访了王屋村。王屋村别具一格,这点从它的风火墙就可以看出来。风火墙又叫镬耳或马头墙,它往往筑在重要建筑的左右外侧墙体并高出屋顶一大截,很像从墙上长出的两只大耳朵,故而得名镬耳。不少古围屋的风火墙是半圆或是方形,可王屋村的风火墙偏偏是一边方、一边半圆。当地村民说,方形镬耳代表武官,圆形镬耳代表文官,它们代表着王屋村曾涌现过众多的文韬武略之才。古村里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文王公祠、凌云阁(文笔塔)与好几排象征人才辈出的旗杆夹——历经400年光阴的王屋村确实有过繁荣昌盛的历史。走进围屋,它的格局是对内开放,对外封闭,沿着迷宫一样错落有致的小路前行,只见大多墙体布满青苔并已潮湿发霉,在纵横岁月的逼迫下,古屋渐已斑驳,而失去人气的呵护也使它渐见苍凉。梁栋上的人物雕塑仍然形态生动、不乏精美,但颜色已不再鲜艳,就像耄耋老者穿上的一件古旧外衣,虽然如此,但围屋象征着一部世代相传的人生历史,也是一份不泯的岁月记忆,它一直以坚挺的身影矗立在后人的心目中。

上午十时左右,一阵清脆的炮仗声响彻王屋村上空,宣告了做棚盛宴即将开始。响声中,从空中洒下一地细碎的落红,烟雾也在广阔的空间中弥漫开来,鼓声钹声和着鞭炮声,不失时机地在村外喧嚣着,直把人们的心情敲打得沸沸腾腾,士气高涨才罢休。大路两旁的村民都兴奋地往村口张望着,那眼神里充满着期盼,他们的表情是如此柔和、如此喜悦,仿佛正迎候一个久别重逢的亲人……不多时,有两只麒麟从远处跳跃而来,它们时而跪拜、时而蹿起;他们左顾右盼,似在思考,又似在犹豫,那动作与表情十分顽皮,可爱又逗趣。村民们笑了,黝黑脸上填满了褶皱,从脸上到身上仿佛铺洒了一层灿烂的阳光,表情显得轻松又舒畅。记得在我的家乡连平,春节里也有类似的舞龙狮活动,高亢的鼓声与钹声特别鼓舞人心,让人心生一股强烈的暖流。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在许多民俗习惯已逐渐荒弃的今天,做棚活动仍能长盛不衰,那是在人们的心中共有一个无形的根、共有一个精神火种,无论你走得再远,它一直在人们的脑海中不肯淡去,不时地唤醒人们心中这块不老的记忆啊。

其实王屋村的居住条件早已满足不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有越来越多的人舍它而去,但千百年来围屋似乎已形成一个不泯的灵魂,所以每年举行的做棚盛会或上灯仪式,人们自然而然地汇聚在古屋,因为古屋的声望还是威慑?总之它具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感召着它曾经的居民来此释放一份乡思乡情,也吸引了四方的宾客和我一样慕名来到古屋,在此触碰、承袭一份看不见的情缘。

在王屋村门前的空地上,摆了一百多张餐台,人们背靠着背,肩挨着肩,距离很近,笑容里充满热忱。白切鸡、鸭子、蒸全鱼、红猪肉、肉丸子……这些节日固有的菜式齐齐亮相,佳肴、美酒、熙熙攘攘的人一起烘托出了盛宴的热闹与隆重。久别相逢,嘘寒问暖;乍一相见,惊喜莫名,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就像拉开了阀门的激流,在围屋宽阔的地坪上空盈满欢声笑语。

在古时,聚居几千人的围屋通常只有一二扇大门以供出入,在炊烟升起、鸡犬可闻的时刻,在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繁忙劳作中,地利不如人和,那些宗亲或乡邻用做棚或上灯这种形式联结亲情,形成一股的强大凝聚力共谋发展、共御外强。而今天举行的大型聚会,既是人们对传统节俗的尊崇,也是对亲缘的怀念和维系方式,传递予人一种团结互助的和谐信息,情缘在,一脉相承。据说当地村民可以忽略春节,绝不会忽略做棚与上灯,这些民风民俗活动除了对历史、对地域文化的传承,还有一份重要的精神内涵——他们要在这流传了几百年的习俗中盛放对家乡的依恋与热爱,这已成为当地村民不可或缺的情感寄托。

是的,如今的高楼大厦越来越使人隔膜重生,心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可在此刻的盛宴里,无形的距离正在消失,融融的亲情在润泽着、安抚着人们那颗日渐浮躁的心,人们在亲情里一洗心尘,安然地享受一份来自故园的精神祝福。一席盛宴让人们欣然而来,满载盛情而归。

 

2012年2月9日龙门县王屋村“做棚”,卓瑞良摄.JPG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