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人生规律,一切动物,皆是如此。 有生,就有死。死后,有的地方天葬,有的地方海葬,有的地方火葬,多数地方土葬,所谓入土为安。惠州人沿袭上代,棺木入殓,抬出荒郊,锄穴掩埋,名为土葬。无钱买棺材,用席或布裹着尸体埋葬,也算土葬。县城(现称桥东)人以九龙岗、三吊龙、三丈岗、丝线吊金钟、光布头、三架坟和茶亭(范屋水埗对面)靠西南边的山丘为埋葬死人的地方,北门口东边的空地为“死仔窝”,十岁以下的孩童多在这里掩埋。府城(现称桥西)人以佛祖坳、鹅岭北山边、望乡台、宝塔下周边、丰山和下角边的山岗为埋死人的地方,五眼桥北边的草丛为“死仔窝”,也是专埋死孩的地方。 死有多种。民间流传着“一样生人百样死”,言之确凿。如:胎死腹中、生仔唔出(两家死)、三朝锁、七日锁;不够三岁死去的叫“水性扬花”;大一点死去的叫“夭折”或叫夭亡;成人(16岁以上)后,不够三十岁死去的,叫短命仔或叫短命女;寿终正寝(50岁以上病死家中);还有气(激)死,笑死和哭死;再有战死、炸死、突(猝)死、撞死、跌死、溺死、碾死、电死、吊死、砸死、烧死、自杀(吊颈、服毒和割喉)、枉死、处斩(含枪决)等等,难以说尽。 死,有多种,葬也有多样。死胎(含三朝锁、七日锁),当垃圾倒掉,或丢弃江河湖塘中。生仔唔出死去的,尸体不能在屋中停留,要抬出屋外,丧葬也很简单,一般不买上好的棺材,多用“十夹”(用木头木脚拼钉而成的棺材)入殓,不发丧,让人抬去乱葬岗埋掉,亲人痛苦含悲。三十岁以下死去的,不论男女,不分死因(因公殉职除外),绝大多数不发丧,不做法事(打斋),也不停尸(个别除外),最多次日埋掉。有的不择地,任由“羊仔”(专做埋死佬的人)择地掩埋。有的一到乱葬岗,羊仔把锄头一扔,锄头跌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穴掩埋,惠州人叫它为“锄头横”。有的人家对丧葬习例不忍过简,尤以有妻室、子女者,跪拜哭泣,披麻戴孝,烧香点烛,哭行“买水”(大仔或大女),手拿买水罂,哭着走到江边,点烛烧香,跪拜河神,把几个铜钱丢下河中,这叫“买水钱”。然后,将罂舀水,带回家中,用手巾或布块醮水,为死者洗面,让死者干净地去见阎王。打(刻)碑,出山放鸡钱(也叫买路钱),打火把(让死者沿着光明的路到阴间报到)等习俗,仍是照做。三十岁以上、不足五十岁死去的,看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死者职业和子女多寡决定其丧葬繁简。一般习俗,死者弥留期间,抬出厅中,按男左女右靠边摆放(所谓死佬霸厅下),亲人们哭泣着守候床前,等待着将死的人开口,交待后事。往往未讲完,就头侧气断,上了西天。这一阵,名曰“送终”。那时,亲属捶胸顿足,哭声凄厉,流泪满地,情景感人。不久,便在门口挂出串纸(用土纸连接剪成),名曰“发丧”。发丧后,有些人家请人忙这忙那,多数人家近亲会来帮忙。他(她)们剪红白布,为死者做上下被,做寿衣,着寿鞋寿袜,剪红布条(宽 一切就绪,棺材按约定时间进门,孝男孝女在门前跪哭,名曰“接财”。棺材抬进家里,很快,棺材天板移开,羊仔抬着尸体,放进棺材里面,盖棺打钉,此刻,孝男孝女跪拜哭喊,十分悲切。随后,设立灵堂,让亲友们前来上香行吊。守孝者跪或坐在棺材两边,等待亲友们前来行吊,吊丧者踏进灵堂,哭喊声骤起,呼喊着:“某某来拜你呀!”待上香人转身退后,守孝人跪谢叩头,此阵,名曰“谢礼”。若死者有些地位,又有点家财,吊丧人会送上“奠仪”、“烛仪”或“香仪”(这三仪,封包里面都是银钱),丧家要给回利是,这叫礼尚往来。在这些送礼者中有的还送来毛毡、绸缎或布块,写上挽联。这些毛布料,人们称为“轴”,是体面的象征,也是对死者的尊敬,更给死者的亲人一个深刻的记忆。这样的人家,一般都请师爷或僧尼来家做法事,即“打斋”,以超度亡灵。打斋,有的人家打半日一夜,有的打两夜一日,有的逢七就打(死去第七天为头七),打够七个七。若是前两种,“召亡”最为紧要,最肃穆,最不好受,也是最难熬的时候。惠州人说:“召亡才知眼泪出”,道理就在这里。做了这道法事,打斋算是基本结束,明日一早,就送死者“上山”(埋葬死者);若是后一种,就不同寻常。解放前二十几年,我只见过、听过两三起,确实不简单。他们搞“阴施”,让无主孤魂饱食痛“饮”一餐,还可“领”一笔可观的“钱物”;搞“阳施”,让乞讨者、孤寡者、残疾人等痛饮饱食,领到零钱(当时一元几毛);搞“放生”,空中放飞鸟雀,陆上放走飞禽,水中放游鱼龟;还放水灯,把荷花灯、宝莲灯、龙船灯、五星灯、八角灯……放下江中,顺水西去,水映灯光,水光闪耀,绚丽多姿,十分壮观;他们“出山”(或称出殡)惊动全城,火把领头,撒纸钱跟后,仪仗招展紧跟,幡轴飘摇跟后,唢呐吹奏,远处可闻,锣鼓低沉,声震两旁街道;八人抬棺,慢步前走,孝子伴两旁,眼泪横流;孝女媳妇,悲切趋倒;送葬亲友,垂头缄口;法师喃喃,木鱼猛敲,罄声沉扬,边行边走,司礼冇闲,头尾奔跑,首堂摆祭,跪站呼号,柏、糖、榄只,红绳手巾,分批派走;出了城门,送葬人少,随棺前行,亲疏见晓;来到葬地,跪哭号叫;纸钱旺冢,棺下墓槽;泥扔棺木,铲土堆高,竖碑拜祭,鸣炮算了;家设灵屋,灯明香缈,守孝百日(个别三年),除服一朝。一般人家,哪来这套,法事可做,坟头除孝。若是稍有家财,也是“满七”除孝,家设灵屋,朝晚烧香,油灯长明,但也仅此,以表孝道而已。 在一些有地位,有家财的人家中,一些人把丧事当喜事办。如下塘街李某就是这样。他父亲终寿,年恰九旬,既没设坛打斋,也无阴施、阳施、放生哪套,但买水,入殓、设灵堂,燃香点烛等习俗,一点也没做少。全家大小,穿白色衣裤,着白鞋,戴白帽,没有啼哭,却有谈笑。门前两侧,吊着白色蓝字大灯笼,一边写着李府,一边写着享年九十有三;大门两边贴着“九旬终寿”、“五代含悲”,门楣上贴着“乘鹤仙去”的横额,凸显悲从心生,喜现面颊;宾客进进出出,宴席接连不断,敲锣打鼓,唢呐吹鸣;出殡那天,老少含悲,护送灵枢,直至山头,棺下墓穴,抛土堆高,碑竖炮鸣,立时脱孝。 在民间习俗中,不论哪年哪月哪日去世的成年男女,在次年二月初二伯公开口后,都作新坟祭扫。流传着:新坟不过敕,过敕拜无效,伯公开了口,赶快去祭扫。以后,便可在清明前后拜祭。清明扫墓,是民间传统,流传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去扫坟,用劲清除墓中草,点烛烧香三叩头。习俗规定,先挂血纸(纸钱染鸡血),才能除草,拜了后土,才好扫墓。茶前酒后饭排三,左鱼右肉鸡中间,水果糖饼两边摆,素菜靠前勿在边。又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成,故客居他乡或海外游子,每年都会回家扫墓。过了清明,很快就是 人死后,埋葬两年或更长一些时间,一般人家都择日开坟捡骨,或叫“起金”。骸骨按序排好,放进金埕,有的原位埋葬,有的择日择地掩埋,一般人家用火砖砌成半圆,中间立碑,叫“梳额”形;稍有之家,把坟建成“下山虎”形,或“禽劳肚”(状似蜘蛛肚)形;富有人家,不惜花钱,仿陵墓式样,把坟墓建得富丽堂皇,阔气无比。贫穷人家,用土叠高,草皮盖上,用火砖作碑,叫做土坟。一句话,看墓规格,便知墓主的家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