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桌椅是以前惠州客家地区每家厅堂必不可少的摆设与实用的民俗家具,80年代以前,惠城区很多人家都有一张高度和边长都是三市尺左右的木制方桌,下安四条圆脚,可以摺合,桌有四边,每边可坐两个大人,共坐八人,这便是“八仙桌”名称来由之一。 据传,古时吕洞宾等八仙曾经过惠州地区往南海龙王赴宴,归途扮作凡人,游览惠州西湖、罗浮山、九龙峰等名胜,途中欲饮酒吟诗、赏景歇憩,但无现成桌椅,于是他们各显神通,点化出石桌石椅。人们见这些桌椅坚固、大方实用,便用木头仿而造之,因首创者是八仙,故民间便有八仙桌椅之称谓。 “八仙桌”一般多用大红油漆油遍桌面与桌脚,好些人在桌裙边绘上美丽的彩色图案,故有“见红大吉”与吉祥之含义。惠州人用它祭祖、敬神、祀佛,逢年过节或红白大事它都被大派用场,桌面供品颇丰。平时,一家人就把它当饭台、读书桌等。无论何时,人们总是把它抹得很干净,从不堆放杂物。可以这样说,家事、乡事甚至国事,人们多在八仙桌上评说或商议,事业或生活中议定的事项也在此签定。如遇到一些特别大的喜庆事或是年节,人们总会把八仙桌椅搬到江河边或井边,洗擦得一尘不染,甚至重新油漆彩绘。八仙桌“变化无穷”,它是祭台、主席台、颁奖台……它是惠城民俗文化最重要的“道具”。 惠城有句俗话叫“横台直桌”,意思是“八仙桌木板拼排的方向与厅堂门平行,称为台;成垂直走向的叫桌”。台可宴客,摆宴时,来宾中辈份最高的要坐在面朝正门口的首席——俗称“坐上横”,背朝正门口的两个席位是最小辈坐的,通常要协助端茶斟酒……另外八仙桌也有很多清规戒律,如不得在桌面上敲打、不准坐桌上,桌面上空不得悬挂妇女的衣物等。 八仙桌的摆放历来都有较严格的规定,一般摆在房屋主体的中轴线大厅上,个别因屋的走向、构造较特殊,也有置于中轴线两侧的侧厅。房屋面积大、几进深的,第一个大厅往往两边是厢房或墙;迎面的隔堂大厅板或墙前,是摆放八仙桌的地方。八仙桌总是紧紧靠着厅板或厅墙,居中而放。一般大厅两边都设有出入口的厅房通道,人们来往大厅都不必绕过八仙桌,故桌前自成一空阔地,更增其庄重氛围。 有些房屋不深,但很阔,房主为突出大厅的纵深感,也会把大厅中放置八仙桌的厅面置于主轴线的一侧,摆法如上述介绍的一样。总之无论如何摆放,凡是有八仙桌的那面厅墙便是大厅的主体,一切家庭或家族中的大事皆在此商定。 一般来说,放置八仙桌的大厅,有权势人家都布置得很高贵,桌上厅板、墙面往往挂有古字画、对联等。其画以大幅山水、动植物为主,对联亦依画意而撰。在八仙桌前方两边,依墙排列着名贵的红木八仙椅、茶具等。经济上过得去的人家,基本也是按上述格局设置,只是厅堂上大多无字画对联或只挂一些低档次的字画对联,两边的椅也是低档的普通木椅,但都摆放有序,不见散乱。 下层老百姓的大厅就不同了,大厅除八仙桌椅外,两边摆放的是四脚长木椅或长方形的木靠椅、竹靠椅(这些靠椅在天热时也可当作床。因大厅较凉爽,很多下层百姓皆有在大厅午睡的习惯)。也有几张八仙椅并列两边,椅下或墙边常放置有高度不同的靠背竹椅、无靠背的竹、木小凳子,这样放置主要是方便家中各人的生活劳作,如织麻、纺线、织花刺绣、劈柴等(以前每家都烧木柴或草)。不过,这些家庭的大厅虽较破烂、散乱,但厅上抹洗得干干净净的八仙桌椅仍不失其主体、庄重的地位。 至于惠城郊区,除极少数几家厅堂摆放较庄重外,大多数是八仙桌椅与其他凳子、生产工具共置一厅。在大厅的墙上往往挂着蓑衣、雨衣、镰刀、凉帽等,墙角放置锄头、铁锹、胶鞋等,显得杂乱无章,难见八仙桌的庄重。 与八仙桌共同营造“厅堂风景”的椅俗称太师椅,它是八仙桌的最佳拍档:两张太师椅平时总是伴随在八仙桌的左右两旁,烘托厅堂的庄重、肃穆。 太师椅特宽大,座位面积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城市的家庭已绝大部分以现代桌椅取代八仙桌椅,郊区农村的八仙桌椅也在逐年消失,然而惠城老一辈的人,对它却深深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