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东县吉隆镇生活习俗
作者:林丽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1-29 11:09:23

 

一、居住

明末清初,有兴宁梅县地区人氏到吉隆定居。他们初来时,多用茅草搭房居住,生活来源靠摆摊、卖咸菜、卖针头线脑。也有靠讨海或捕鱼、虾等,或靠做手工业如竹篾、木工、打铁和阉猪、阉鸡等,生意做起来有钱后才建瓦房。

吉隆镇居民多住地为小块平原、或山边聚族而居。语言以讲客家话为主,也有讲福佬话和粘米话的。生活习俗差异不大。经长期杂居、交往,彼此相互影响、融化,至今居住习惯和风俗已大同小异。

吉隆人居住讲究地势,要求前低后高、座向为坐北向南,讲究左“青龙”右“白虎”,俗语曰:不怕青龙高万丈,最怕白虎回头望。大意是左边房屋不怕高于自家房,最怕右边房屋高于自家房,至于自家建屋,宁可左侧高,不可右侧高。于吉隆平政为例,建房整体结构讲究:“上栋三间下栋三间两边横”、(天井)“上栋五间下栋五间两边横”。沿海滩涂边的居民如东阁、招贤等村民由于近海易咸,建房时都习惯在家里打上淡水井。建国前吉隆墟居民住宅建筑密度大、采光条件差,室内阴暗、潮湿、整体布局混乱。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吉隆建设住宅仍为传统的砖木结构、瓦面平房或木棚房,墙体是石灰、壳灰或火砖代替泥砖。农村人多用泥砖砌墙,居民住宅多为单家独户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吉隆镇府首次建起一幢多户、每户二房一厅一厨房,设有阳台和卫生间的政府员工宿舍,同时,在吉隆河的两岸建起许多现代化商住楼。2000年以后居民的住房装修比较讲究,外墙贴马赛克、条形锦砖等,内墙喷高档漆ICI、多彩、玻璃胶等涂料。室内顶吊天花板,地面铺锦砖、高级木板、抛光瓷片等。2007年,吉隆居民住宅大多住小洋楼,二至五层较多见,阳台伸出,可种花草。

二、饮食

吉隆居民日常饮食喜香、甜,一日三餐以大米饭为主,辅助食物是面、番薯、芋头等。

主食大米。制法有焖饭(俗称尽水饭)蒸饭、稀饭(俗称粥)。

佐餐以素菜为主,肉类、海鲜为辅。素菜除应时蔬菜外,还有腌咸蛋、腌晒萝卜(俗称菜脯)腌晒芥菜(俗称咸菜)、番薯粉丝、蚝介等。逢年过节,婚生喜庆则以酒、肉、海鲜为主,青菜为辅。酒以米酒为主,肉多是鸡、猪、鸭、牛肉。海鲜以鱼、虾、蟹、蚝、鱿鱼、海参、发菜等为主。常用烹调方法有:蒸、炒、煎、炸、焖、红烧等。通常菜谱有白切鸡、红烧猪肉、东坡扣肉、红烧鹅鸭、酿豆腐、盐水虾、蒸蟹、焖蚝等。一般口味要求咸淡适中,浓而不腻,烂而不糊。但吉隆多以海产品为主菜,煎鱼、蒸鱼、蒸鱼丸、焖马鲛、炒蛤、紫菜汤等。

逢年过节做,花样很多,常见的是发、发糕、萝卜、糍粑、河粉、番薯粉丝等。

建国前,部分农村两稀一干(两餐粥、一餐干饭)。也有的是番薯饭、番薯粥、多数地区三餐粥,间杂以番薯芋头等。

建国后,大部分农村一稀两干,农忙时三顿干饭,或间以粉面、番薯丝。1953年国家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城镇居民(无田耕者)开始由国家定量分配,食粮、食油由国家定量供给,有时也搭配杂粮和糠油。居民一般只食两餐。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供给的粮油逐步增加,人们从吃两餐到三餐,早吃稀饭或粉面小点,午晚两餐干饭。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吉隆墟镇待客从家里煮宴请客改为到茶楼、饭店设宴。早餐从在家里煮粥煮蕃薯到去茶楼、饭店饮茶。吉隆人还喜食“油麻茶”(芝麻茶),选用生芝麻放到擂钵用擂棒不停地擂,直到芝麻成浆,冲上滚烫的开水,再放上配料如花生、米干等。“油麻茶葱仔赞,阿姨来吾惯”,这是吉隆人好客的生活习惯。

三、服饰

清朝末期,吉隆墟街人和农村人穿着一样,用布料是棉质粗布、粗毛线、葛布、白竹纱布等。只有少数富豪官绅穿绫罗绸缎。妇女多穿右侧开襟的大“襟衫”,宽脚交头裤。男子穿开襟、七纽布四袋的服装,宽脚交头裤(包头裤),裤头由五寸宽的白粗布缝制。农家妇女穿粗麻土布衣,手头宽裕一点的则买阴丹士林蓝布,请裁缝师傅剪裁后自己用针线缝制。40多岁的妇人喜好戴头花围,60岁以上的妇人头额花围用礼服绒做面料,绣上简单花鸟。冬天出工裹黑布头帕。儿童多戴银玲帽、绒线帽。上有“虎”形眼、耳等。上世纪50年代起,吉隆墟居民男子开始穿西裤,女子穿用橡筋做的“牛筋裤”。颜色以蓝、黑、灰为主。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时期,男女青年以穿绿色军装、戴军帽为时尚,颜色有灰色、蓝色、草绿色、黑色,淡碎花,淡柳条等。新婚男子没有讲究衣款,只是穿没有补丁的衣服,或较好的衣服,女子则穿略带红或粉红的上衣。1980年以后,逐渐时兴西装、牛仔裤、牛仔衣,喇叭裤、短裙、西装裙、皮大衣、毛衣、蝙蝠衫、夹克衫、文化衫、褥衫、风褛外套等,在家则穿睡衣或休闲衣,出外运动穿运动衣。布料从尼龙、晴纶、到半尼龙、半晴纶、乔其纱、纯毛纯棉。款式除保守外,还有露肩、露背、V型领、直统领等,21世纪以后,款式又转到喜穿唐装,穿有补丁的牛仔衣裤。布料从过去的套穿半晴纶、半尼龙到纯棉、纯毛。有身份的男人仍穿西装打领带,夏天穿衬衣、文化衫或运动衣,文化女人穿西服,或西装短裤、毛外衣、外套、高档运动衣。劳动妇女喜穿牛仔裤、文化衫。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新婚男子穿西装,打领带,新娘穿白婚纱、龙凤婚服,老人穿着讲究,除了穿黑色、灰色、咖啡色的衣服外,还有颜色鲜艳的、蓝色、红色、黄色,外衣、外套、百褶裙、皮,几千元一件的皮外衣。夏天穿绸缎、纯毛文化衫。农村人和墟街人的穿着打扮一样,各人衣着量力而行,难于分辨墟街人或农村人。

上世纪50年代末,男女居民都打赤脚,晚上冲凉后穿木屐,上山打柴割草穿草鞋,草鞋不是用草编,而是用车轮外胎做成的鞋底,称“水陆”两用鞋。从60年代开始穿凉鞋,春节穿布鞋。80年代以后,鞋、袜、帽穿戴亦日趋新颖,各式皮鞋、凉鞋、高跟鞋、旅游鞋、凉帽等均流行。袜子也多式多样,有尼龙袜、纯棉袜、丝织袜等。男人戴金戒指,女人戴耳环、戒指、珍珠项链等。结婚男女交换戒指。

四、用具

建国前,吉隆人的家庭生活用具大多简陋,睡具多为木板床,吃饭多用四方木桌(俗称八仙桌),木制长条凳,炉灶大多用泥砖砌起,墙壁树烟囱。炊具大多是铁锅、铝锅、照明多用松油、茶油、煤油等。

建国后,吉隆人的家庭生活用具逐步改进。60~70年代,居民用燃料多是木柴、山草、木屑刨花等。80年代中期开始用煤炉、电饭锅。90年代开始用煤气炉、微波炉、高压锅等。家庭用具旧式床、新式高低床、衣橱、组合衣柜、衣车、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高档音响、电话、电风扇、电冰箱,单车、电单车、摩托车。21世纪开始,电脑、轿车、液晶电视等进入宽裕家庭。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